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古代地方志里中醫藥文化資源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地方志蘊藏著豐富的中醫藥文化資源。對地方志中醫政信息的挖掘對醫政史研究有用,古代醫政史之研究可以古鑒今,為當今醫政提供資鑒;醫著信息整理可以補文獻目錄學之缺;醫人、醫事、疾病的信息挖掘可補醫學史研究缺失,又可以在教學工作中補充醫學人文材料,裨益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本草方書等醫學古籍中的藥用資源分布變遷的具體描述基本是缺失的,地方志本草研究可補本草史之缺。
  [關鍵詞] 地方志;中國醫學史;醫事制度;醫家;醫事;疾病史;本草史
  [中圖分類號] R2-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9)05(a)-0140-04
  Research on cultural resource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ancient local chronicles
  SUN Lingzhi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local chronicles. The study of ancient medical history in the local chronicle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medical administration nowadays; the collation of bibliography of ancient medical books in the local chronicles can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bibliography; the information mining of doctors, medical affairs and diseases can not only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medical history research, but also make up for medical humanistic materials in the teaching work,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humanistic spirit of medical students; there is an almost total lack of distribution of herbal resources in ancient medical books, but the stud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 the local chronicles can make up for this shortage.
  [Key words] Local chronicles;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Medical system; Doctors; Medical affairs; History of diseases; History of materia medica
  地方志中的醫藥文化資源挖掘研究,涵括了醫政、醫人、醫事、疾病、醫著、藥物、其他等。醫政領域,由于中國醫政隨中國社會性質的變遷幾經沉浮,研究地方志中醫政發展,梳理其過程,總結其特點,探索其規律,吸收其精華,定能從中得到啟示,收獲良策。而醫人(醫家以及與醫療有關的人物),醫事(基礎理論、診斷、醫案、民俗中涉醫藥內容),各科疾病、醫學著作、藥物應用等古代醫藥知識的內容研究也有必要從地方志中擴展思路。郭靄春等[1]《中國分省醫籍考》就用到了一些地方志書目信息,1983年發表期刊論文指出地方志與醫學文獻整理有很大關系。
  1 地方志中醫藥文獻研究的總論類研究
  總論類研究主要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上來進行總括性的介紹,當下中醫藥領域這類研究較稀缺。
  地方志中醫藥文獻研究從具體方面來看,王明[2]認為有中醫藥的人物、遺跡、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相關內容相互關系的研究。
  2 各省市地方志中醫藥文化的整理利用研究
  2.1 地方志中的醫政醫事研究
  對當下傳統中藥材市場的發展來說,藥王文化仍有促進作用,因此也有對藥王文化進行的相關研究,韓素杰等[3]指出歷代487種方志記載了“藥王廟”的相關信息,這是在中國方志庫里檢索出來的結果。
  高施等[4]以福建歷代醫家的醫案醫事為研究對象,從閩地醫家、方志類目、方志年代、疾病類型、地域等方面進行了文獻計量法的分析。地方志中醫事醫案記載特點:分布集中、病種多樣、缺乏規范等;醫家文獻少,疾病類型多;多集中在民國方志為主的“方技”“藝術”兩類目。
  2.2 地方志中的醫人與醫著研究
  若試圖探析明清時代的江蘇醫學發展特點,或可從江蘇地方志里管窺一二,“江蘇名醫之多,探索它的致成因素,大致不外兩點:一是傳世業、一是重師承”[5]。對南京地區的醫家研究有郭海等[6]、王兆軍等[7]、王殿虎等[8]。
  福建區域,林曉嵐等[9]研究宋代醫家;河南區域,王明[10]對地方志中中醫藥文獻研究的方法、具體中醫藥書目的調研進行了詳細介紹,認為有必要輯錄整理,進行質量控制;上海區域,以張氏內科流派傳承為具體個案,張晶瀅等[11]探討了其學術發展的特色;湖南區域,吳婭娜[12]研究清代地方志文獻中的涉醫人物資料,發現特點為:彰顯儒士身份與醫家出身,強調濟世實用從醫動機,描述勤勉扎實習醫經歷,褒揚精誠卓著醫德醫事,羅列醫學著述等。   山東區域,逯銘昕[13]考察指出清代鄉村醫生擅長痘疹與外科,基本可以滿足州縣民眾的醫療需求。除了自學成材成為醫生這一途徑以外,具體途徑還有家傳世業和拜師習藝。因為儒學在學習方式與道德取向等方面與醫學具有一定的相通性,許多儒生科舉考試失意后轉向從醫,反而對鄉村醫生的整體素質有提高作用,庸醫不多的原因有兩點:一方面與儒生經歷有關,另一方面鄉村倫理評價或可起約束作用。
  以上研究文獻使用明清方志的較多,而明以前的方志使用較少,雖然有標題為福建區域的宋代醫家研究,但其文中出現的使用對象也只有明清時期的方志,只是以宋代的醫家姓名進行的檢索。使用南方地方志的多,北方的研究少。由此可見,各朝代的方志傳世文獻分布也影響了后世進行的相關研究。
  2.3 地方志中的本草研究
  傳世本草古籍不乏地方志中的記載,現代《中國本草全書》設地方志本草類目,采集了8000余種中國古代地方志中記載的本草相關文獻。萬芳等[14]認為地方志中保存了大量的藥學史料,為藥學史研究提供許多不可或缺的線索和資料,研究藥學史應注重借鑒。比如對海南區域的考察[15],及明代天一閣收藏有明代地方志中的本草闡析[16]、明代地方志本草與《本草綱目》之考察[17]。胡世林[18]指出道地藥材有部分不為本草醫書所收錄,可從方志和藥材貢品記載中進行挖掘,他統計了相關方志中的道地藥材數,如《二十六史醫學史料匯編》道地藥材數有187種,《華陽國志》有36種,《元和郡縣志》有179種,《元豐域志》有87種,《大清一統志》有547種。程志立[19]強調地方志記載了諸多藥學文獻。郭成圩等[20]從四川方志入手研究黃連。李博然等[21]通過民國《巴縣志》和《石柱縣醫藥志》查閱,認為對石斛記載最為詳細,重慶系石斛道地產區。毛明遠[22]使用方志分析了甘肅中藥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簡史。韓素杰[23]以明清以來的12種禹州地方志文獻舉例,指出禹州中藥材900余種,這里面又有50余種被列為大宗藥材,道地藥材有10余種(如禹南星、禹白附、禹密二花等)。王兆軍等[24]歸納總結了解放前淮安地方志中常用藥物,梳理了該區域的古代本草物產及使用情況,對淮安出產的特殊藥物,如乳丁草、萆麻子、紫荊龍、望江南、地敷子、藿虱、鐵片等7味藥物進行考證,認為可以進一步開展相關藥理研究。丁芬芬等[25]認為吉林舊志對中藥材料進行梳理的工作很有必要,可對吉林地區中藥材的文獻研究有補正作用。
  不過從以上研究也可以看出,地方志中的本草研究依然是以明清以來的地方志為主。部分藥物功效記載并不在相關本草專題之中,分散在物產部分,需要研究者有通讀志書的決心,比如地方志南瓜戒鴉片的記錄,道光年間《英德縣志》:“其白者加糖煮熟,可斷鴉片煙癮?!贝送?,一些方志中的藥物只有其名字介紹,雖然對我們開展本草名物考證研究會有一定的幫助,但在很多時候因為不記功效而被有醫學知識背景的整理者忽視。
  2.4 地方志中其他研究
  單聯喆等[26]對明清時期山西方志體現的地方醫藥成就進行了系統論述;王明[27]《古代方志檔案醫藥文獻探析舉隅》多以河南地方志為主;杜錫建[28]從南宋時期的廣西地方志《桂海虞衡志》入手探討了一些中醫藥。
  廖旭[29]從八方面統計了陜西方志中與醫藥相關的各種資料,包括與醫藥有關的人物、書籍、地產、疫情地方病、教育和醫事制度、醫事、碑刻、習俗等。
  狄鴻旭[30]探討了清代基層社會官方醫療機構,這是以華北方志為中心的研究,認為明清以降官方醫政體系日趨衰退,雖然在中央層面較為成熟完善,但基層醫政則不斷衰落甚至缺失,帶來問題諸多:缺乏監督的醫生執業環境,培養醫生不夠專業,政府公共服務不到位,泛濫的庸醫等。由于宋以來醫學正典儒家化的傾向,儒醫在從醫人員占比中較大,醫療資源面向平民力度不足。官方醫療資源不足,基層民眾尋醫問藥的難度增大,尋求疾病解決之道只能面向多元的醫療市場。
  張利等[31]梳理寶山縣志的舊志,對清末至民國時期的寶山縣醫療及慈善醫療機構進行了研究。
  劉巖等[32]為補充一般書籍對醫事記錄的不足,別開生面地從地方志中系統整理醫藥史料,包括醫學人物、道地藥材和疫情情況,認為這項研究既可以為近代中醫藥研究提供原始資料,又可以挖掘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對中醫藥發展的影響。
  張弦等[33]以貴州省地方志為例,對地方志中的醫藥有關文獻(涉醫人物、著作、醫事活動、中外交流、藥物及其他)進行輯錄、分析及整理研究。此外也不乏貴州省相關民族醫藥內容的整理[34]。
  張偉娜等[36]從著作和論文兩個方面總結了1949年以前地方志中醫學資料的輯錄規范,對這些資料進行系統的整理研究的方法有書目整理、數據庫建設、挖掘分析等,對現有中醫典籍的內容有佐證和補充豐富的作用,進而為中醫藥科學研究提供新線索和依據[35]。后結合B/S架構與MVC設計模式,對安徽地方志醫學資料數據進行整合,建立了地方志信息管理系統,在功能上實現了安徽地方志醫學信息的錄入、存儲、修改、檢索和統計等,其中有96條書目數據、5907條內容數據。
  甄雪燕[37]、陳媞穎等[38]分別對清代地方志中的北京中醫藥文化資源進行了研究。甄雪燕[37]對《光緒順天府志》記載的順天府藥物特產、太醫院建筑、藥王廟分布、公共衛生習俗、醫案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探索。陳媞穎等[38]以《大清一統志》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中記錄的“割股療親”條文內容,這部分記載在該志書中多達140條。
  3 小結
  目前國內從地方志中梳理中醫藥文化的期刊論文有一部分受2009年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資助,在“中醫藥古籍與方志的文獻整理”項目資助下的這些研究江蘇、貴州、河南等地區地方志的期刊論文,也提示從地方志挖掘中醫藥文化資源的重要性。
  但是現下很多研究地方志的中醫藥研究主要依托明清以來的地方志。這一方面是因為數據庫的不足,需要研究者不要局限于中國方志庫本身,繼續追尋當地更早的一些方志;另一方面是因為很多明以前的地方志亡佚,因此有必要在相關輯佚地方志文獻中進一步去挖掘中醫藥相關知識。   對地方志中醫政、醫人、醫事、疾病、醫著等內容的梳理,既有助于傳承中醫藥的內容,也有助于思考這些內容流傳到今天還有哪些利用價值,而消亡不見的部分又有哪些值得重新挖掘。地方志中中醫知識的挖掘研究也可對現代中醫形成研究有所啟發:對地方志中醫政信息的挖掘可對醫政史研究有用,以古鑒今為當今醫政提供資鑒;醫著信息整理,可以補文獻目錄學之缺;醫人、醫事、疾病的信息挖掘可補醫學史研究缺失,又可以在教學工作中補充醫學人文的材料,裨益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明清地方志、本草方書等醫學古籍中的藥用資源分布變遷的具體描述基本是缺失的,此研究可補本草史之缺。
  [參考文獻]
  [1] 郭靄春,高文柱.地方志與醫學文獻整理[J].中醫雜志,1983(10):72-73.
  [2] 王明.地方志中中醫藥文獻研究芻議[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6,40(3):46-48.
  [3] 韓素杰,胡曉峰.基于中國方志庫的藥王廟研究[J].中醫文獻雜志,2015,33(2):59-63.
  [4] 高施,林丹紅.地方志中歷代福建醫家之醫案醫事分布評析[J].福建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3(6):60-62.
  [5] 郭靄春,李紫溪.從江蘇地方志里看明清時代江蘇醫學的傳授和發展[J].天津中醫學院學報,1983(1):23-24.
  [6] 郭海,王殿虎,龔婕寧,等.南京地區地方志名醫傳承考錄[J].江蘇中醫藥,2015,47(1):65-67.
  [7] 王兆軍,王殿虎,龔婕寧,等.南京地區地方志中記載的醫家著作及醫論分類述要[J].遼寧中醫雜志,2015,42(5):971-973.
  [8] 王殿虎,王兆軍,龔婕寧,等.南京地區地方志記載醫家分類[J].河南中醫,2016,36(4):722-723.
  [9] 林曉嵐,林丹紅.地方志中宋代福建醫家分布評價[J].福建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2(2):62-63.
  [10] 王明.基于河南地方志中的中醫藥文獻整理探析[J].中醫研究,2016,29(6):57-59.
  [11] 張晶瀅,楊杏林,楊枝青,等.基于方志文獻的上海張氏內科流派傳承及學術特色[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6,38(1):5-8.
  [12] 吳婭娜.清代地方史志醫學人物資料研究[J].湖南中醫雜志,2013,29(10):116-118.
  [13] 逯銘昕.清代山東的鄉村醫生——以地方志為中心的考察[J].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16,17(1):444-459.
  [14] 萬芳,鐘贛生.方志與藥學史研究之芻議[J].中國藥學雜志,1998,43(3):48-50.
  [15] 萬芳.明代《瓊臺志》本草資料探析[J].中醫文獻雜志,2001,19(3):4-5.
  [16] 萬芳,鐘贛生.天一閣藏明代地方志本草資料闡析[J].中醫文獻雜志,2003,21(1):18-20.
  [17] 萬芳.明代地方志本草與《本草綱目》之考察[J].中藥材,2003,26(z1):13-15.
  [18] 胡世林.道地藥材與方志和貢品[J].中國藥學雜志,1996, 41(8):48-51.
  [19] 程志立.地方志對藥學的貢獻[J].廣西中醫藥,1985,8(3):46-47.
  [20] 郭成圩,湯家琛,葉梅君.四川方志中所見有關黃連的部分記載[J].中醫雜志,1959(6):68-69.
  [21] 李博然,明興加.基于地方文獻的重慶石斛考[J].中藥材,2016,39(8):1911-1914.
  [22] 毛明遠.從本草、方志探討甘肅中藥資源開發史[J].中藥材,2002,25(8):595-596.
  [23] 韓素杰.基于地方志文獻的禹州藥市研究[J].中醫文獻雜志,2015,33(6):25-29.
  [24] 王兆軍,朱華芳,郭海,等.淮安地方志載藥物輯錄整理與研究[C]//第十八次中醫藥文化學術研討會暨慶陽市岐黃文化學術年會論文集,2015:65-68.
  [25] 丁芬芬,崔為.吉林舊志涉藥文獻的挖掘與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15):6-8.
  [26] 單聯喆,梁峻.明清時期山西方志體現的地方醫藥成就[J].中醫文獻雜志,2013,31(4):17-20.
  [27] 王明.古代方志檔案醫藥文獻探析舉隅[J].檔案管理,2018(3):88-89.
  [28] 杜錫建.尋醫問藥看方志——兼論《桂海虞衡志》里的中醫藥[J].廣西地方志,2010(3):21-24.
  [29] 廖旭.1944年以前陜西方志醫藥文獻研究[D].西安:陜西中醫藥大學,2013.
  [30] 狄鴻旭.清代基層社會官方醫療機構初探--以華北方志為中心[C]//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十六次醫史文獻分會學術年會暨新安醫學論壇.中華中醫學會,2014:47-49.
  [31] 張利,楊杏林.基于方志挖掘的寶山縣清末至民國初醫療及慈善醫療機構概要[J].中醫文獻雜志,2013,31(4):50-52.
  [32] 劉巖,治丁銘.東北地方志中中醫藥文獻信息及其價值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38(2):9-10.
  [33] 張弦,楊竹穎,王華南.地方志中中醫藥文獻信息的價值及利用研究[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5,39(4):47-49.
  [34] 萬琦,鄒順,王華南.貴州省方志中少數民族醫藥文獻整理與輯錄實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23(7):1-3.
  [35] 張偉娜,李鴻濤,程英,等.地方志中醫學資料的輯錄與整理研究[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3,35(11):997-999.
  [36] 張偉娜,李兵,李鴻濤,等.安徽地方志醫學資料數據庫的示范性構建研究[J].中國數字醫學,2016,11(6):95-97.
  [37] 甄雪燕.《光緒順天府志》醫學資料探微[J].北京中醫藥,2013,32(5):391-394.
  [38] 陳媞穎,胡乃馨,劉曉漢,等.《大清一統志》所載“割股療親”現象的醫學根源探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24):1-3.
 ?。ㄊ崭迦掌冢?018-10-31 本文編輯:張瑜杰)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5027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