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論人迎寸口診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通過對“盛”和“躁”的重新解讀,闡述《黃帝內經》中“人迎寸口診法”用于臨床的個人體會。
【關鍵詞】人迎寸口診法;針灸療法;脈診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9)6-0055-02
人迎寸口診法,見于《黃帝內經》,在后世諸多著作中,皆有討論,但一直沒有真正用于臨床。筆者反復研讀《黃帝內經》,若有所悟,將所悟與臨床結合,反復驗證,對人迎寸口診法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F介紹如下。
人迎寸口診法,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端貑枴ち澆叵笳撈诰拧穂1]20記載:“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這是《黃帝內經》首次提到人迎寸口診法,根據以上論述可知:人迎候陽,寸口候陰。然后根據脈“盛”之程度不同區分所在三陽三陰。但三陰三陽,有手足之分,這段論述中并未提及。
《黃帝內經》中第二次提及人迎寸口脈是在《靈樞·終始篇第九》[1]27中:“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
從此段論述可以看出,病位在手還是在足是根據脈“躁”與否來區分的:不躁在足,躁則在手。至此已經將人迎寸口法闡述清楚。以人迎候陽,寸口候陰;脈躁在手,不躁在足,根據盛的程度區分三陰三陽。根據這個診法,通過人迎寸口的脈診可以判斷出病位具體在何經脈。但此診法歷經數千年卻無法真正用于臨床。筆者認為,其原因與對文中“盛”與“躁”的理解有關系。
1 關于盛的解釋
歷代醫家一般從《靈樞·經脈篇第十》、《靈樞·禁服篇第四十八》中關于人迎寸口脈的描述來理解。
《靈樞·經脈篇第十》[1]31-37記載:“肺手太陰之脈……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于人迎也?!薄按竽c手陽明之脈……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薄拔缸汴柮髦}……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薄捌⒆闾幹}……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于人迎也?!薄笆稚訇幹}……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小腸手太陽之脈……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薄鞍螂鬃闾栔}……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薄澳I足少陰之脈……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薄靶闹魇重赎幮陌j之脈……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薄叭故稚訇栔}……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薄澳懽闵訇栔}……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薄案巫阖赎幹}……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靈樞·禁服篇第四十八》中記載[BF]:“[BFQ]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薄按缈诖笥谌擞槐?,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缈谒谋墩?,名曰內關。內關者,且大且數,死不治?!?
《靈樞·經脈篇第十》、《靈樞·禁服篇第四十八》都將“盛”理解成“倍”,將人迎脈和寸口脈相互對比來判斷病在何經:人迎一盛理解為人迎脈大寸口脈一倍,病位在少陽,余以此類推。歷朝歷代的醫書也比較傾向于這種解釋。如張介賓《類經六卷·脈色類二十二》[2]注:“人迎,足陽明胃脈也,在頸下夾結候旁一寸五分。一盛二盛,猶言一倍二倍,謂以人迎寸口相較,或此大于彼,或彼大于此,而有三倍四倍之殊也?!闶⑺谋兑焉?,謂盛于平常之脈四倍也。物不可以過盛,盛極則敗。凡脈盛而至于關格者,以陰陽離絕,不能相營,故至羸敗?!?
筆者不認同將“盛”理解為“倍”,理由如下。
如果將“盛”理解為“倍”,在臨床上很難實施。從解剖學角度,人迎脈的寬度恒大于寸口脈寬度,故“盛”指的不是“脈寬”,指的應是脈象的力度。但筆者觀察了近100例患者的人迎寸口脈,發現人迎脈與寸口脈力度相當的,占比80%左右,寸口脈的力度大于人迎脈的占比15%左右,人迎脈的力度大于寸口脈的,占比不到5%。而且這種寸口脈大于人迎脈或人迎脈大于寸口脈的人當中很難判斷這個力度的一倍兩倍三倍。
再看《黃帝內經》中關于“關格”的描述?!叭擞c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如果將“盛”理解為“倍”,則原文可以理解為“人迎脈和寸口脈都大四倍以上為關格”,那么“關格”脈象是無法理解的。
綜上,故筆者未將“盛”理解為“倍”。筆者認為應該按《素問·六節藏象論》和《靈樞·終始篇第九》來理解,而不應被《靈樞·經脈篇第十》、《靈樞·禁服篇第四十八》誤導。原文中“一盛”、“二盛”、“三盛”指的是脈的三種不同力度,是人迎脈或寸口脈自身三種不同力度的描述。不同的力度,代表病位在不同的經脈。故將《素問·六節藏象論》理解為:人迎脈一等力度時,病位在少陽;二等力度時在陽明;三等力度時在太陽;寸口脈一等力度時,病位在厥陰;二等力度時病位在少陰;三等力度時病位在太陰;人迎脈與寸口脈皆為四等力度時,為關格。 2 關于“躁”的理解
一般將“躁”理解為躁動不安,與“靜”相對。故躁者在手,靜者在足。躁為陽,靜為陰。而手為陽,足為陰。這種解釋似乎說得過去。但筆者將之用于臨床,卻始終不得要領。翻閱《釋名》[3]:躁,燥也,物燥乃動而飛揚也。從《釋名》之意,將“躁”理解為“浮”更為適宜,“浮躁”與“沉靜”相對,脈躁者即為浮脈,不躁者即為沉脈?!霸辍闭吒?,在手;不“躁”者沉,在足。根據脈的“躁”與否即可判定病位是在手還是在足。
綜上所述,人迎寸口診法應理解為:人迎候陽經,寸口候陰經;寸口浮沉候手足;人迎寸口力度候三陰三陽。
3 病案舉隅
周某,男,41歲,公司職員,于2013年7月23日初診 。因左下肢外側放射性疼痛5天就診?;颊?年前有腰部扭傷史。體查:第4腰椎左側壓痛明顯,環跳穴壓痛明顯,左側直腿抬高試驗(+)。腰椎MRI顯示 :L4/L5椎間盤向左后側突出。根據病史及檢查結果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脈診:人迎脈與寸口脈力度相等,寸口脈二盛而沉,病位在足少陰和足太陽。治療:在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各針刺兩針,針刺得氣,留針20分鐘。5次治療后左腿外側部放射性疼痛消失,左腰部及環跳穴壓痛消失,左直腿抬高試驗(-),臨床痊愈。
胡某,女,19歲,學生,于2014年4月3日初診。因反復經行腹痛7年,再發加重半天就診。自訴 初潮始于12歲,周期一般為 28天,經期 6天,色黯有塊,自初潮起即經期第二天即出現腹痛,全身畏冷,得熱痛減,常伴惡心欲嘔、腹瀉。一月前作腹部彩超示: 子宮及雙附件無明顯異常。癥見:面容蒼白,手足欠溫,舌質淡暗略胖大,苔薄白。根據病史及檢查結果診斷為原發性痛經。脈診:人迎脈小于寸口脈,寸口脈二盛而浮,病位在手少陰。治療:在雙側手少陰經各針刺一針,針刺得氣,留針20分鐘后疼痛消失。
4 小結
《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人迎寸口診法一直未真正應用于臨床,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對原文中的“盛”與“躁”的理解有誤,將“盛”理解為脈象的力度,“躁”理解為“浮”,更貼合臨床實際,其對針灸的臨床更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田代華.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0,27,31-37.
[2]張介賓.類經[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16:147.
[3]劉熙.釋名[M].北京:中華書局,2016:51
?。ㄊ崭迦掌冢?018-12-02 編輯:陶希睿)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70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