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學與預防控制研究進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從2013年3月發現人感染H7N9禽流感以來,一直到2017年2月28日,該感染病已經波及湖南、福建、安徽、廣東、浙江與江蘇等省,對人類生命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人感染H7N9禽流感高發于冬春季節,且大多數患者存在禽類接觸史,現階段尚未研制出疫苗對其預防。主要針對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流行病學、預防控制對策進行探究。
關鍵詞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學;預防控制;研究進展
甲型流感病毒具有較強傳染性與變異性,屬于單負鏈RNA病毒,共由8基因段組成,大約可以編碼12種左右的蛋白。將神經氨酸酶(NA)與血凝素蛋白(HA)特性作依據,可將甲型流感病毒細分9種N亞型、16種H亞型[1]。禽流感病毒屬于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種,野禽與水鳥是該病毒的天然宿主和主要基因儲存庫,其體內存在的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或間接的傳播給哺乳類動物、家禽、人類等。隱形感染是H7N9禽流感病毒主要呈現出的表現,明顯臨床癥狀不會出現,但若H7N9禽流感病毒被人感染,則可能引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疾病,嚴重情況下甚至會直接導致患者死亡[2]。本研究主要分析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流行病學與預防控制對策。
流行病學
傳染源:現階段,H7N9禽流感病毒已在活禽市場環境標本、禽類及其排泄或者分泌物中檢測到,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同源。我國相關省市對可能感染的禽類進行處理或者關閉活禽市場,發現H7N9禽流感的發病率顯著降低,這也證明攜帶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類是H7N9禽流感病毒的主要傳染源[3]?,F階段,臨床大多數人感染H7N9禽流感為散發病例,并且同時也呈現出家庭聚集發病特點,這也不排除人可能屬于H7N9禽流感的傳染源,但是并沒有出現持續性傳播現象,其正確性還有待進一步論證。
時間分布特點:現階段,人感染H7N9禽流感已經經歷了4個流行季,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首次被發現是在2013年3月,2013年7-9月又報道了3例8 中國社區醫師2019年第35卷第1期散在病例,由此便結束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第一波疫情[4]。在這次疫情中,共有患者134例,其中死亡45例,3個月之后即2013年10月14日,浙江又出現了H7N9禽流感患者1例,這也說明進入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第2個流行季,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人感染H7N9禽流感具有持續流行的特點。到2014年9月為止,在第2波疫情中一共有患者303例被報告,其中死亡139例,春節期間為其發病高峰期。2014年10月-2015年5月,我國又有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新增,其中死亡100例。WHO報道文獻顯示,人感染H7N9禽流感具有類似于季節性流感、人感染H5NI禽流感的發病曲線,冬春季節為其高發季節,所以相關部門在這兩個季節應該保持高度警惕[5]。
人群分布特點:研究表明,在H7N9禽流感疫情未發生期間對涉禽職業人員血清樣本中的H7N9抗體進行檢測之后發現,所有人員檢測結果均為陰性,這說明對H7N9禽流感病毒人有普遍易感性。青少年為H5NI禽流感病毒的主要發病群體,并且性別不存在統計學意義。而老年人屬于感染H7N9禽流感的主要發病群體,相較于女性,男性患者感染率更高,輕癥、重癥與死亡病例的平均年齡分別為27.6歲、52歲、62歲,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一旦老年人感染了H7N9禽流感病毒,便會出現更加嚴重的臨床表現,其主要原因可能為老年人具有更低的機體免疫力。深圳市某血清學調查結果表明,H7抗體陽性率在涉禽職業人群中是顯著上升的,這說明要做好涉禽職業人員防護工作,應對職業人群監測進行加強,活禽市場管理要強化[6]。
預防控制對策
對傳染源進行有效控制:因為禽類感染H7N9禽流感只會產生較為輕微的臨床癥狀,所以僅通過對其健康狀況進行觀察來對人感染H7N9禽流感進行控制是不可行的。為此,我國各地區各部門應通力合作,不斷將外環境監測系統完善,將外環境污染情況真實反映出來,以此對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除了馬來西亞、加拿大及中國臺灣等地區有輸出性病例出現之外,中國內地之外的地區至今還沒有出現,但是并不能否定以后野生禽類會在遷徙過程中將禽流感病毒傳播到其他地區。為此,應該嚴格監控和中國緊鄰的區域,加強野生禽類棲息地監測。
對活禽市場加強管理:為了降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發病率,將活禽市場關閉屬于一種科學、可行的防控措施。有學者通過定量分析后發現,將活禽市場關閉之后,南京、湖州、杭州以及上海等地區平均每天感染率均降低,這也就說明將活禽市場關閉有利于對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進行控制[7]。除此之外,對活禽市場定期進行清洗消毒、休市整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活禽市場中的污染物,降低人感染H7N9禽流感發生率。
大力推廣免疫接種:預防感染禽流感病毒最有效、迅速的措施就是免疫接種。研究表明,季節性流感疫苗不會對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小鼠起到明顯的保護作用,所以為了對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進行有效控制,需要加強新型流感疫苗的研制。我國在2013年4月初便做出了疫苗研制計劃,并在12 d之內成功研制了H7N9全病毒滅活疫苗,但其有效性與安全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H7N9禽流感疫苗的研制不僅能大幅度提高國家軟實力,同時還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最大程度上減少經濟與人員損失。
雖然至今尚未找到H7N9禽流感病毒能在人際間傳播的有效證據,但是還是應該對其進行高度重視,將監測能力提高,及時獲得病毒變異的相關信息,充分結合病毒病原學監測結果,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來降低疾病的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1]王琦梅,劉社蘭,陳恩富.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7,51(2):183-187.
[2]孫海燕,童海江,崔大偉,等.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17,10(1):68-75.
[3]許陽婷,張鐘,吳小清,等.南京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學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10):1734-1737.
[4] 劉曉青,傅偉杰,謝昀,等.江西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5,19(3):265-268.
[5]秦彥珉,梅樹江,謝旭,等.深圳市2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確診病例流行病學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5,22(8):952-954.
[6]郭黃吉,吉光輝,吳明旺,等.遵義市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23):4247-4248.
[7]王世平,曹家艷,張仁俊,等.貴州省首例輸人性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5,42(2):202-2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711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