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早期上海私立美術教育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國新式美術教育始于清朝末年,在國家層面推動,民間力量參與下,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達到繁盛。以上海地區為地理坐標,舉“充仁畫室”為研究范本,可以一瞥這一時期美術教育的傳承與發展,引發對于當今美術教育的思考。
關鍵詞:私立美術教育;“充仁畫室”;張充仁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5-0147-05
一、20世紀早期中國美術教育的整體面貌
近代中國的教育是在20世紀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百年以來中國社會面貌從傳統走向現代,教育的學制也幾經沉浮。從晚清政府的官方體制到民國時期蔡元培在《教育獨立議》中提出發展公立教育與鼓勵私立教育的辦學思想。在這一教育的浪潮中,新式美術教育漸漸地展現了制度思想上的優勢,成為教育系統中重要的分支。而新式美術教育也屬于十分具有特色的學科,其與傳統美術教育的差別實乃云泥之分。歷史證明新式美術教育是卓有成效的,可以說在短期內就有了卓越的發展,這與一系列的教育法規以及教育思想的興起是密切相關的。
中國近代對新式美術教育思想的研究與發揚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清代洋務派的觀點為主導的思想在教育領域衍生的改革。即“魏源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成為自強,以圖御海的重要思想命題”[1],這種變革的重要舉措即是建立起以西方模式開辦學校,而圖畫科就成為其中一門學科。新式的美術教育機構,例如1902年成立的南京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和保定優級師范學堂,以及1907年開始首次招生的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又稱浙江官立兩級師范學堂)。1906年兩江優級師范學堂開始設立圖畫科,這對于中國的新式美術教育是極其重要的。而從政府的政策法令方面來看,各級新式學堂的建立都以清政府頒布的《欽定學堂章程》與《奏定學堂章程》為綱領。洋務運動所開辦的新式美術教育有其自己的特點,其中“圖畫”課程是作為一種實用的技能來學習的,是作為與造船、軍事、通訊、外語、格致等科目同等的學科,被放入新式教育體系之中的。
第二階段即民國建立初期,對新式美術教育的開展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方面同時進行的。1922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發表《教育獨立議》,強調教育是培養和發展人的人格的,而不是將培養出的人作為培養者的工具來使用。所以教育以及教育者本身也應該保持一種獨立性,不受任何政黨、教會等的左右。蔡元培這一教育思想為民國的新式美術教育指明了方向,這與清末洋務運動所推崇建立的美術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不再以培養“技藝”作為美術教育的重點,這是近代美術教育的一個新發展。以自下而上的角度看民國的新式美術教育可以著眼于民間私立美術教育模式的興起,尤其是以上海地區的畫室教育為最盛,這也是上海地區獨有的一種業余美術教育模式。20世紀20年代正是西方新式美術教育思想大量進入中國的時候,由留學生帶回的西方的素描、水彩與油畫這些舶來藝術開始影響著上海地區的美術教育與大眾審美。因為上海地區的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特別是工商業美術需要大量的西畫人才,在上海地區,公立美術學校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的需求,這就給私立美術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市場,社會急需的人才就是他們培養的方向。而蔡元培也是以教育總長的身份幫助私立教育的發展,他以教育部的名義做出了戰略性的安排。
“社會教育,亦為今日急務入手之方,亦先注重宣講……至宣講標準,大致應專注此次革新之事實,共和國民之權利、義務及尚武、實業諸端,而尤注重于公民之道德。當此改革之初,人心奮發,感受較易”[2]。又如1918年時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的魯迅看到上海圖畫美術學校(后改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所創辦的《美術》時說道:“這么大的中國,這么多的人民,又在這個時候,卻只看見這一點美術的萌芽,真可謂寂寥之至了。但開美花的,不必定是塊根。我希望從此能夠引出許多創造的天才,結得極好的果實”[3]。
作為官方的教育長官,蔡元培等發出鼓勵私立美術教育的倡議,對于私立畫室的發展有很大的益處。同時蔡元培通過籌備、建立“國立藝術院”等公立美術學校來推行“以美育救國”的思想。從公立美術教育與私立美術教育兩個方向發展,可以說在民國期間新式美術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上海美術教育界顯示出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情景。再如,上海有一批從土山灣畫館走出的西式美術人才,他們和眾多留學歸來的美術人才一起建立了眾多私立美術教育機構。例如,周湘的上海油畫院布景傳習所,徐詠青創立的“繪人友”美術班,劉海粟、烏始光、汪亞塵創立的上海美術??茖W校、晨光美術會、穉英畫室、白鵝畫會等,當然也包括本文的核心“充仁畫室”。這一批畫室就是在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支持下直接或間接建立的。此類的私立美術教育形式靈活多樣,既滿足了社會對美術人才的需求又發展了藝術本身,滿足了社會業余美術愛好者的受教育需求。
而張充仁是在一個適合的環境、時間、地點下參與到美術教育行列的。張充仁本人美術功力深厚,有著讓人艷羨的留學背景,也有著土山灣學習的經歷和出生在上海的本土因素,同時又得到了蔡元培、馬相伯等社會名流的支持,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再加上張充仁教育得法,深得學生的熱愛,使得“充仁畫室”歷經30余年,長盛不衰。
二、“充仁畫室”的教育特色
張充仁,1907年出生于上海徐家匯,祖籍位于近郊的七寶鎮。1931年經馬相伯提點赴比利時留學。歸國后于1936年4月創辦中國第一個私立繪畫與雕塑教授的美術工作室,時稱“充仁畫室”。
文化名流馬相伯替張充仁找到了上海法租界勞神父路608號(如今上海市合肥路592弄25號)的一棟洋樓。這一選址是頗費了一番心思的,這個區域位于法租界,文化氣息濃厚,眾多的名人聚居于此,周圍還有震旦大學、法文學會等組織,著名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也在附近。這就為“充仁畫室”的教學提供了十分好的地理條件。 “充仁畫室”在上海的私立西方美術教育機構中很受歡迎,在上海眾多的私人畫室中,“充仁畫室”的學員是最多的。1947年出版的《上海美術年鑒》中就完整地列出了當時上海眾多畫室的老師及學員名單,從1936年張充仁創辦“充仁畫室”至1947年《上海美術年鑒》出版,在這11年間,“充仁畫室”有學員174人,在眾多私立畫室中可以說是鶴立雞群。
“充仁畫室”的美術教育活動是極具特色的,他既不同于那種以培養美術實用人才的美術技能培訓班,也不同于類似于白鵝畫室的流動性比較強的交流會。從教學的底層模式來說,“充仁畫室”是歐洲近代美術學院教學模式的一種復刻,是張充仁努力模仿比利時美術學院的產物。無論從教學課程安排、教學目標還是教具的使用都是竭盡所能地還原他留學比利時時期的所學所聞。而從教學實施的角度來講,“充仁畫室”是結合“私立”“上海本土”與“精英化”這三個因素來開展教學的。
(一)“傳習”式的教學模式
“充仁畫室”的教學特點首先體現在采用“傳習”式的模式教學,這與歐洲的傳統畫室有許多相似之處。
張充仁在歐洲游學多年,對于西方美術教育中的畫室制度是非常了解的,這是一種傳統的作坊式的師徒傳承模式。無論是西方藝術中的雕塑、油畫等都以這種方式作為一種主要的途徑。在歐洲美術學院體系建立之前是唯一一種藝術學習方式,當然這也與早期西方美術作為一種手藝是息息相關的。在歐洲美術學院體系建立之后,這種作坊式的教學方式也沒有消亡,而是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于畫室的教習制度張充仁也頗費苦心。由于“充仁畫室”的所有課程都是由張充仁一人承擔,因此“充仁畫室”的課程安排是采用課堂教學與自習相結合的方式。張充仁將課程時間定為每周二、周五兩個半天,由于學生的情況也各不相同,所以這兩天的課也分上午和下午兩班,在這期間,張充仁會一直進行教學指導。平時的時間,畫室是對學員開放的,學員可以自己來畫室進行自習,包括完成作業、練習繪畫。同時張充仁十分重視戶外寫生,他會帶著學生去市區的公園,比如畫室附近的法國公園(今復興公園)或者郊外寫生。在張充仁留下的眾多課堂范畫中,戶外寫生也占了很大一部分。
從教學方式上來說,張充仁很重視示范,有時是使用之前自己的作品,有時候是現場繪制。我們在張充仁作品中會發現很多構圖相對簡單的靜物寫生習作,這明顯不是他創作的繪畫作品,而是課堂的示范作業。張充仁注重技術和訓練,他認為,在掌握技術的訓練過程中,經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切學問的研究往往都是在比較中進行的。在比較中得到不同,得到新的認識,就會積累成日后的經驗,而經驗越多,對未來的難題就越容易解決。
他曾經談到:“過去的經驗是憑記憶力來藏貯在腦海里的。所以記憶力的動用也是造型藝術訓練上的重要一環。心理學上發現記憶神經和行動神經頗相鄰近,所以教孩童歌唱若伴同一種行動,如唱一句拍一拍,再唱一句跳一跳, 比坐定清唱是更容易上手。新朋友告訴了你他的姓名,你就在通訊簿上隨手記錄過的,就容易記得。人家在電話里告訴你一個號碼,你隨手在墻上空寫了一下,回頭不易遺忘。[4]”
因此,在繪畫雕劃上要勤于練習,多畫多作,多行動記憶就深刻,記憶的東西多就是經驗多,誰經驗多誰高明。這是張充仁比較先進的教學思想,也是值得后世美術教育者們學習的地方。
在教材方面,張充仁留學期間帶回的畫冊,當作教材臨本,這就讓位于上海的“充仁畫室”十分接近歐洲的美術教育。他通過這種直觀的方式,使得教學的效果非常好,無論是在硬件上還是軟件上?!俺淙十嬍摇币呀浭纸咏敃r先進的歐洲美術教育水平。
(二) 學員分級與獨特的升級制度
由于“充仁畫室”是一所私人畫室,畫室的教育方式相對比較自由、靈活。不同于公立學校采取的是學期制,每一個進來畫室學畫的學生來的時間不一樣,包括進入畫室學習的總時長也不一樣,再加上每個學生的基礎也不一樣,所以畫室采取了一種隨到隨學的方式。張充仁將畫室的學習等級總體分為四個。
第一年級適應初學者,主要是練習素描線條,這種線條不同于現代美術學院教授的線條,而是一種富有變化的線條。學生練習的線條長短不一,多為弧線,要求有的線條由深變淡,有的線條由淡變深。有的兩頭淡中間深,有的兩頭深中間淡。這是一種很特殊的線條練習方式,是在如今的高校教學中所缺失的。而這種線條練習方式卻是真正的歐洲傳統方式,是對于弗蘭德斯美術教育的傳統繼承。這樣的基礎練習是張充仁在比利時留學時所經歷的基礎訓練。他將這種方式帶回中國,在“充仁畫室”中發揚光大十分難能可貴,這在20世紀30年代是有獨特教學特點的。
第二年級改為畫石膏像。這時候學員就有了一定的基礎,可以練習畫石膏的人像了。教室放在畫室的三樓,主要原因是因為三樓有天光教室可以使用,張充仁將石膏像全部采用自然光照明。據“充仁畫室”曾經的學生回憶,主要原因是張充仁認為自然光的效果比較微妙,可以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辨石膏像細微的光影變化,這樣鍛煉學生的素描能力事半功倍的。并且,從一年級至二年級的升級與來“充仁畫室”的時間長短無關,主要看學生的素描水平是不是得到了提高。只有得到張充仁認可的學生才能從一年級升到二年級,這種升級的模式在公立學校是不可思議的,也是無法實行的,只有在“充仁畫室”這樣的師徒傳承式的畫室中才能實現。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種模式也是最適合這種私立畫室的。
談到“充仁畫室”這種對于素描光線的安排,追根溯源也是歐洲傳統素描教學思想的延續。例如在魯本斯的作品中,對于古代雕塑(石膏像是雕塑作品的復制品)的描繪采用的就是一種平光手法,這就不同于我們現在許多美術學院采用的室內燈光作業。這種平光(自然光)的石膏像效果難度比較大,對于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有很大的好處。而室內燈光擺出的石膏像作業由于燈光是一種直射狀態,處于暗部形體的結構完全被遮蔽了,這樣無形中就降低了難度,變成了一種被歸納過明暗關系的作業,也就達不到作業效果了。 第三年級的學生就可以到二樓的大房間畫水彩及油畫。在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素描基礎和塑造能力,這時候水彩畫和油畫的練習就可以開始了。由于這兩種畫種一種是水性一種是油性,所以掌握起來差異較大。在這個年級階段,張充仁對學生的教學就更加系統化了,如今流傳下來的張充仁的作品有一大部分是水彩畫作品,而且有相當部分的作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是課堂的水彩寫生或者戶外的風景寫生。
第四年級的學生相對就比較少了,因為在這一階段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十分扎實的素描以及色彩能力。在這個階段的學生可以參加雕塑課程,然而由于雕塑課程是相對需要更多體力的,所以基本在這一階段都是以男學生為主。
“張充仁先生在他的‘充仁畫室’里努力貫徹這種藝術的科學精神。他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嚴格而科學地制定教學計劃:從線條練習開始鉛筆臨摹木炭素描寫生幾何形體—石膏像寫生—人物寫生一人體寫水彩、油畫寫生—色彩創作。”[5]
“充仁畫室”的教學分級是嚴謹的,每個年級都有十分具體的教學課程內容,但是“充仁畫室”的升級方式又是比較自由的,張充仁根據學生的水平能力,安排他們進入下一個年級學習,這樣就能保證每個學生都可以學到他們適合的內容,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又可以因材施教。
(三) 精英化的私立美術教育
20世紀早期的上海是當時遠東地區最為發達的城市之一,一方面有著比較龐大的藝術愛好者群體,另一方面,上海由于涌入了大量的西方文化,上海地區的文化審美有著洋化的傾向。“充仁畫室”這種私人西方美術教育機構,對于這一類美術人群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入學、教學的自由使得它不同于公立美術學校,不需要定時的考試才能進入學校學習,而是會根據每個人具體的美術基礎,來提供各個階段的美術教育服務與指導。“充仁畫室”并沒有所謂“畢業”之說。很多人在其學習多年,并沒有離開畫室。部分學員到一定年限,可以選擇進入社會,從事一些與藝術相關的活動,許多學員成為了著名的藝術家、畫家、攝影家、雕塑家等。
“充仁畫室”的精英化特性是有一定形成原因的。首先大多數學員都是經過熟人介紹或家庭里已經有人在畫室學習然后再進入畫室的。這樣就無形的組成了一個交際圈,而這些人大都是可以不需要以美術作為謀生手段的人群,他們參加“充仁畫室”完全是出于興趣,以此來提高修養。這就使得“充仁畫室”漸漸成為面向社會、精英式的私立美術教育機構,它的學員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從性別上來說,其中女性所占比例是很大的,據“充仁畫室”學員回憶,“充仁畫室”的學員,以女性居多,她們大多是社會精英分子及其家眷。她們在“充仁畫室”學習的目的,是一種非功利性的,不同于公立學校學院的考學要求以及對文憑的追求,她們學習美術的目的是純粹的,是對于藝術的一種熱愛與追求。在無形之中“充仁畫室”就與蔡元培先生所倡導的“美育代宗教”理論有著契合之處。學員來源如此相似究其原因是張充仁一開始開辦畫室,是由蔡元培與馬相伯等人支持的,所以最初的學生很多都是經過這些社會名流的介紹才進入畫室的,經著名畫家徐元章回憶:“當時畫室里的學生大都是富有的公子、小姐及闊太。[6]”
“充仁畫室”一定程度上變成了一個社會精英階層的藝術沙龍,張充仁對于這些學員或者這些學員的家庭都很熟悉,很多家庭經常邀請張充仁去作客,或者付出很高的費用請他創作藝術作品。根據臧增嘉(張充仁學生)回憶:“后聽時任九福副經理的我姑父李道弘講,當時九福請張先生(張充仁)為我祖父塑像的代價是黃金四十兩,當然張先生的藝術價值遠不在此。[7]”
從經濟角度來講,“充仁畫室”的入學費用在當時同類畫室中也是屬于昂貴的,這樣就對學員進行了一次篩選,但這也是突出了“充仁畫室”精英教學的宗旨。根據“充仁畫室”學生回憶,20世紀30年代的“充仁畫室”,每人每月學費5元(銀元)左右。根據《銀元時代生活史》的作者陳存仁回憶自己在上海作見習醫生時,每個月的薪水為8元,一個巡警的月薪為10-13元??梢姡俺淙十嬍摇钡膶W費是相當昂貴的,普通人家根本不可能進入“充仁畫室”學畫。由于張充仁的名聲在上海十分響亮,和他學畫的人也很多,而且“充仁畫室”的招生有一定的標準,高昂的學費也是為了選拔出家境比較好的人群來畫室學習,所以“充仁畫室”中總是出入各個領域的精英人群。張充仁的“充仁畫室”就好比是上海社會精英的藝術沙龍。他的學生中有銀行家的女兒,有鋼鐵大王的子女,有之江大學的教授吳一清,有著名的畫家吳仲熊,有建筑家顧鵬程,有著名攝影家劉旭滄等,可以說各個行業都有人來投奔“充仁畫室”。
三、 “充仁畫室”的歷史影響與意義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后,上海地區經濟發達,工商業對于新式美術的需求增大,而精英階層對于藝術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充仁畫室”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應運而生的。“充仁畫室”既是張充仁傳播新式美術的教育平臺,也是他宣揚自己藝術創作的舞臺。在這周圍聚攏了一大批藝術的愛好者、從業者。由于“充仁畫室”獨特的交際環境,在這個群體中大多數為社會的上層階級?!俺淙十嬍摇睂τ谶@一階層接觸新式美術起到了關鍵作用,既有著藝術傳播的作用又推動了新式美術教育的發展。
從藝術本體來說,“充仁畫室”對于上海地區水彩畫的推廣起著極大的作用,許多“充仁畫室”的學生都坦言,他們都是受張充仁水彩畫的影響才踏上學習美術的道路。因為水彩畫的樣式與中國傳統水墨畫相似,大家欣賞起來比較容易,而且水彩畫相對于油畫等畫種更容易入門。從“充仁畫室”走出的水彩畫家有許多,比較著名的有哈定、費聲福、王琿、陳紹周、余克明、徐元章、翁逸之等。他們都是直接受到張充仁影響的,其中像哈定在離開“充仁畫室”后自己又開辦了“哈定畫室”,這其中又培養出了許多水彩畫家,從張充仁將水彩畫在“充仁畫室”開展教學,到眾多的學生出師,形成了一大批專業的水彩畫群體,他們再教授學生學習水彩畫,將張充仁的水彩藝術傳承下來。從1936年至今已經形成了一個張充仁的水彩畫流派,在上海地區的“張氏”水彩是十分龐大的群體。
參考文獻:
[1] 李超.中國現代油畫史[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16.
[2] 潘耀昌.白鵝畫會與業余美術教育[N].東方早報,2014-10-22.
[3] 美術(第一期),魯迅大全集(第一卷)[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1.
[4] 張充仁.張充仁藝術研究系列——文論.張充仁教學講義[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0:62.
[5] 張家素.科學藝術人文創造——張充仁美術教育思想探析(張充仁研究第三輯)[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218.
[6] 師恩難忘(張充仁研究第二輯)[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203.
[7] 臧增嘉.從四十兩黃金至四十元人民幣——記張充仁所塑祖父胸像至遭遇(張充仁研究第二輯) [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128.
[責任編輯:楊楚珺]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006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