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口語傳播視域下主持人在不同語境的角色定位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口語傳播視域下依照不同的情景,將傳播范疇由內而外分為自我傳播、人際傳播、小團體傳播、公眾傳播、大眾傳播,在這一系列傳播過程中根據語境人們會進行角色轉換,出現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隨著融媒體時代的發展,節目種類紛繁復雜,節目主持人身處不同語言環境會有不同的角色定位。本文將以口語傳播理論為支撐,以《朗讀者》節目中的主持人董卿為例,淺析主持人在不同語境下的角色定位。
   關鍵詞:口語傳播;董卿;《朗讀者》;角色定位
   中圖分類號:G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5-0118-03
  一、 “+”模式構建的不同傳播語境
   《朗讀者》是由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主持人董卿擔任制作人,節目以情感帶動朗讀的方式,選用最精美的文字,用最飽滿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意義,從而達到以情動人,以文化教育人的作用[1]?!独首x者》第一季播出之后便受到了觀眾的好評,第二季已經播完,總播放量更是突破了7億。在節目呈現方面,《朗讀者》不是一個傳統的朗誦會,而是設計了“‘訪談’+‘朗讀’+‘輕解析’”的模式,這種“+”的模式構建出了不同的傳播語境,使得節目層次分明,層層遞進。
   《朗讀者》中分別有兩個不同的空間,一個是主舞臺,另一個是訪談室,連接主舞臺和訪談室的是一扇大門。這兩個空間呈現出了節目不同的內容,板塊與板塊之間既分離又聯系,巧妙地將不同的內容整合在一起。“訪談”“朗讀”和“輕解析”的板塊就是在這幾個空間之中進行轉換的。
   主持人首先從大門中走出來,用一段深情的開場白介紹本期主題,這是一種介紹性的演講,也就是公眾傳播的過程。緊接著主持人董卿將會邀請出一位朗讀者,配樂響起時走入大門背后的訪談室,一對一地采訪朗讀者,這一過程就由公眾傳播語境轉變為人際傳播語境。訪談后,朗讀者與主持人一同走出大門來到主舞臺,為觀眾獻上了一段深情朗讀,這時候由人際傳播轉變為公眾傳播。朗讀結束之后,主持人將會針對朗讀者所朗讀的片段發表解析,起到對整個朗讀升華和總結的作用,又一次回到了公眾傳播語境下。當然,由于《朗讀者》的節目性質,通過大眾媒體進行傳播,這一系列的傳播都建立在大眾傳播的語境下[2]。
   可以看出“+”的模式讓節目層次豐富多彩,隨著空間的變化,構建出了不同的傳播語境,主持人角色也就進行了轉變,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隨之出現。
   二、 制作人角色——樹立節目認知
   自我傳播是一切外在傳播的基礎,人需要通過自我傳播構成對自己的看法,形成某種認識,賦予社會感知和行為的連貫性。董卿在《朗讀者》中首先“扮演”的角色就是節目制作人,主持人在成為節目制作人之后能夠更好地形成對節目的認知。在口語傳播過程中,心理過程十分重要,這標志著一個主持人是否在開口前能夠做到心中有數。
   從認知構建理論中告訴傳播者需要注意傳播過程中的全方位認知,這種西方電視節目采用的“主持人中心制”,需要主持人從各方面統籌安排,全程參與節目制作,這會讓主持人提升對節目的認知,從而游刃有余。例如董卿在節目中肩負著引導受眾和向受眾提供信息的使命,成為節目制作人的她能夠更好地加強與受眾之間心理和感情上的溝通與交流。每一期節目,董卿并不是照本宣科地背誦出開場白,當了解節目的目的主旨之后她能夠靈活運用語言,向受眾傳遞直接有效的信息。此外在每一次訪談前,董卿會充分了解嘉賓的信息,進行內部口語的編碼和解碼,從而能夠熟練地運用語言,與訪談嘉賓進行積極互動,做到有問題問,并問到點子上。
   反觀其他的一些電視節目,由于主持人沒有參與或者很少參與節目的策劃,對于節目的流程和創造意圖都不了解,才會導致節目在錄制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從而影響傳播效果。
   三、 訪談者角色——嚴密的言語鏈條
   人際傳播是人與人面對面的一種直接傳播,訪談就是其中的一種,在訪談的過程中主持人要注意人際傳播中的管理控制——對話控制。訪談板塊是《朗讀者》情感的集中地,在訪談的過程中,主持人會引導嘉賓完成內心情感的積累,當積累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出現情感的爆發,這些飽滿的情緒完成了與受眾間的情感交流。董卿也“扮演”好了訪談者的角色,才能夠將真摯而豐富的情感內容傳遞給觀眾。
   訪談者要有嚴密的言語鏈條,言語鏈條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人際傳播時一個又一個信息點,整個言語鏈條包含著問候、訴求、問題協商、結束語等等。主持人作為訪談者的角色時要問精準的問題,隨著嚴密的語言鏈條,帶動著嘉賓的情緒層層推進。在這嚴密的言語鏈條下又自然地起承轉合和巧妙地控制修正。筆者將《朗讀者》第一季董卿采訪翻譯家許淵沖時的言語鏈條作為案例進行分析。
   董卿:“歡迎您,歡迎許先生”。首先表達了自己的問候,緊接著下臺去攙扶已經96歲的許先生。
   董卿:“不著急慢慢走,慢一點 不著急”“請坐,謝謝您,這是許先生上來就給我遞了張名片,北京大學,書銷中外百余本,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沖”董卿結合了當時許先生遞名片的細節,介紹了許先生的身份,接著又以名片為切入點繼續發問。
   董卿:“您是見了誰都遞一張這個名片嗎?”
   許淵沖:“我的名字已經比名片還響一點了,不送名片,別人也知道?!?
   董卿:“您這名片上,書銷中外百余本,這個完全是實事求是,后面您還加了一句,詩譯英法唯一人,您不怕這名片遞出去了,別人說這許老先生怎么這么說呀?!?
   許淵沖:“我實事求是,書銷中外百余本,……就是60年前我已經一樣出一本,那個時候全世界沒有第二個人”
   許淵沖:“1931年翻第一首詩就是那個《別丟掉》,就是那個……”    許先生在這時似乎沒想起作者的名字時,董卿立即接過了許先生的話茬兒:“噢,林徽因的那首詩?!?
   許淵沖:“對對對”
   董卿:“這是您翻譯的第一首詩?”抓住關鍵信息點,引導嘉賓說出翻譯第一首詩的故事。
   許淵沖:“其實翻這個詩是喜歡一個女同學”
   董卿:“是喜歡一個女同學,所以要去翻這首詩,林徽因寫的《別丟掉》”。許先生說這句話時有些許不清晰,董卿將這個信息進行了重復和解釋,“喜歡女同學”飽含故事性,董卿抓住了這個關鍵信息點,重復和解釋,一能讓觀眾聽清,二能繼續推進對話進程。
   董卿:“為什么喜歡女同學要翻這首詩呢”
   許淵沖:“《別丟掉》是林徽因寫給徐志摩的……我呢,我是感覺林徽因這個情感,很真,很美,所以就把這個詩翻成英文了……”當說到這一段時,許先生的情緒十分激動,含著淚水時而哽咽,董卿在一旁靜靜聆聽直到徐先生講述完這段深情的往事,此時情緒推進到高潮。
   許淵沖:“……而我認為的人生最大的樂趣是創造美,發現美,我翻的同一句話比別人好,比自己好這就是樂趣,這個樂趣很大,這個樂趣別人奪不走的……”當許先生談到翻譯的樂趣時,董卿巧妙地切入到許淵沖認真的工作態度上,進行發問:“其實老爺子現在每天還要工作到凌晨三四點鐘,一般的 年輕人都做不到。”訪談中自然的起承轉合使得語言表達更加流暢,有利于開啟新話題。
   許淵沖:“……一切辦法中最好的辦法,延長我們的白天,延長白天最好的辦法是什么呢,從夜晚偷幾點鐘?!?
   董卿:“就是熬夜?!弊プ⊙哉Z鏈條的信息點,重新建構話語,運用新鮮的詞匯增加對話的幽默感。
   許淵沖:“對,我現在就是每天從夜里偷幾點鐘?!?
   董卿:“您現在還在天天翻什么呢?”主持人控場時往往需要控制話語走向,把對話拉回主題,這時就需要學會運用控制修正。董卿則是以在合適時機提出了新問題的方式控制和修正了話語走向。
   許淵沖:“最近是在翻莎士比亞?!?
   董卿:“最近還在翻莎士比亞,您不是已經翻了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嗎?”這說明董卿特別了解許淵沖的翻譯著作,因此充分了解嘉賓能夠抓住更多信息點進行提問。
   許淵沖:“莎士比亞已經出版了6本,一共交稿了10本,說老實話,能出一本是一本,不敢吹牛,活一天是一天?!?
   董卿:“我們現在都要定個小目標是不是?”
   許淵沖:“如果我活到100歲,我計劃把莎士比亞翻完?!?
   董卿:“把莎士比亞翻完就意味著還有30多本呢,我發現每一個小目標都很宏大,不過許老先生,我之前是很佩服他,我今天在這里跟他面對面交流之后,我很喜愛他,我覺得他怎么還有這么充沛的情感,不僅僅是精力,是情感,在說到某一個動情處的時候,立刻就熱淚盈眶,你知道熱淚盈眶的是年輕人,或者是你心還很年輕的一種標志,就說明他的心還是那么的年輕……”董卿抓住了整個言語鏈條中最動人的部分,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情緒的高潮,提煉出了整個對話的精髓。
   董卿:“許先生當時念西南聯大,西南聯大校訓,中興業,須人杰,這個須人杰的須,不是說需要的需,是必須的須,為了我們的國家必須要成為杰出的人才,您做到了,再次向您致敬”。最后,董卿運用西南聯大校訓對這段訪談進行了升華和總結。
   總的來說,主持人在面對面訪談時要遵循人際傳播的特點,董卿的這段訪談擁有著嚴密的言語鏈條,運用了自然的起承轉合和巧妙的控制修正讓整段訪談自然、有序地推進,整段對話有情緒、有看點。
   四、 串聯者角色——善于用典,營造氛圍
   公眾傳播是一種一對多的傳播形式,公眾傳播通常是有目的性地傳遞訊息、說服或是凸顯社會情境[3]?!独首x者》的錄制舞臺下就有觀眾,那么董卿在《朗讀者》中“扮演”節目串聯者時,進行的就是一對多的傳播,主持人進行節目串聯時,廣泛地說也屬于一種在特殊場合的演講類型——介紹性演講。演講人需要激起聽眾的興趣與期待,塑造熱烈的氣氛,通常此類演講不會太長,越短越有力,太長的介紹反而會喧賓奪主。并且演講者要確認介紹的內容準確無誤,并且根據聽眾的特性、演講環境調整介紹的內容[3]。
   作為串聯者的角色,董卿往往借鑒了多位古圣先賢的至理名言, 著名學者和名人的事例也一一呈現其中,并以陳述的語氣跟觀眾娓娓道來。她將流暢的語言、唯美的文字和美妙的音樂結合起來,展現出夯實的語言基本功,將觀眾帶入一個個優美的語境之中,引人入勝。
   例如在“遇見”這一期主題的節目當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撩動心弦的遇見;這位妹妹,我曾經見過。這是寶玉和黛玉之間,初初見面時歡喜的遇見;幸會,今晚你好嗎?這是《羅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見;遇到你之前,我沒有想過結婚,遇到你之后,我結婚沒有想過和別的人。這是錢鐘書和楊絳之間,決定一生的遇見?!倍溆靡欢紊钋榈闹v述從古代引申到現代,發人深思、耐人尋味。
   主持人在作為串聯者角色進行公眾傳播時,要適當運用典故和修辭豐富自己的表達,此外優美的語音和動人的情感更能激起受眾興趣,塑造熱烈的現場氣氛。
   五、結 語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發展,“+”模式的節目只會越來越多,在不同的傳播語境下主持人有著不同的角色定位,隨之語言表達方式也呈現出不同狀態??谡Z傳播視域下的自我傳播、人際傳播、公眾傳播以及大眾傳播理論能夠為主持人們提供口語表達的理論基礎,繼而在面對不同的傳播形式時能夠在各個角色之間游刃有余地發揮有聲語言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快綜藝時代下的“慢”文化,從《朗讀者》看電視綜藝未來發展方向[EB/OL].人民網,2017-05-09.
   [2] 宋揚,焦圣奇.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口語傳播效果探究 ——以《朗讀者》為例[J].東南傳播,2017(11):111-113.
   [3] 秦俐俐,李佩雯,蔡鴻濱.口語傳播[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17+149.
  [責任編輯:楊楚珺]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0064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