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師的角色定位及素質提升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全面深入地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促進教育領域的改革和發展的過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的角色定位發生了改變。本文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的角色定位進行了分析,并探究了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提升自身的素質。
【關鍵詞】信息化 角色定位 信息素養
【中圖分類號】G434;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197-02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大多數學校的課堂,輔助教師開展教學。信息化的教學增添了教學手段,對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小學數學教師來說,如果不能實現信息教學的有效性,就會嚴重影響到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習得與能力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認清自身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角色定位,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
1.信息化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師的角色定位
1.1在自我認知上由知識捍衛者變為知識開拓者
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小學數學教師直接利用板書和講臺實現知識的傳輸,學生并沒有知識選擇的權利。但在信息化視域下,知識的來源呈現多樣化,學生對于接受知識的途經可以進行多種選擇,這個情況下教師就需要不斷進行知識的開拓,改變自我認知。當前學生可以在互聯網上輕易獲得數學知識,慕課、各種的APP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知識獲得來源。有可能,學生的信息量有可能比教師更豐富。因此教師的角色已經不是捍衛與傳承,而是開拓。而開拓的主體不僅是教師本身,而應該是師生協同發展。
1.2在課程設計和實施上由素材搜集者變為規劃設計者
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小學數學教師除了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播以外,就是搜集相關素材,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實現課堂的有效性。但在信息化視域下,學生可以在網絡上進行學習,然后帶著問題與教師進行討論,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做好課堂內外、線上線下學習的規劃設計。
例如一年級“認識時間”一課,可以適當滲透古代的計時方法,如:日晷、銅壺滴漏等,接著在課后布置一個“讓學生根據今天所學知識,回家找找還有哪些計時方法,第二天回來介紹給同學們聽”的作業。這樣的作業不僅可以開拓學生的知識面與眼界,學生還可以利用網絡搜索到對于今天所學知識中感興趣的地方,又可以將自己喜歡的分享給同學。
1.3在教學理念上由知識宣講者變為智慧開發者
在傳統教育模式下,課堂上主要是小學數學教師進行知識講解,學生以聽為主。而在信息化視域下,由于學習工具發展了變革,課堂的主體只能是學生,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啟發學生對于知識的認知和理解,開發學生的智慧。
例如在二年級“數學廣角—搭配”中,學生的Ipad里面就有“百數圖”的資源,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找出不同數字搭配出來的數,然后在百數圖中查找這些數的位置,這樣學生就形成了如何不重復、不遺漏的排列組合思維。利用學習資源讓學生學會自建構思考方法,是當今信息化背景下數學教師必備的基本素養。
1.4在教學方式上由技能訓練者變為理性助產者
傳統教學模式下,對小學生進行數學教學的目的是讓他們學會數學技巧,以取得良好的成績。而在信息化視域下,教師的作用就是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深度交流和反思,進一步完善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情況,促進他們心智的健康發展。
例如:在“梯形的認識”一課中,等腰梯形的對角線所形成的三角形無疑是相等的,因為從對稱的角度可見。但是,若不是等腰梯形會是如何呢?在信息化教學平臺上,就可以把等腰梯形動畫變成一般梯形,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此時的三角形已經不是對稱關系了,面積仍然相等嗎?從而引導學生從“等底等腰”的角度進行分析。由此可見,信息化背景下的數學教學,可以把知識靈動貫通的呈現給學生,實現深度思考與交流。
1.5在教學特色上由方法提煉者變為形式獨創者
在傳統教育模式中,小學數學教師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往往會將知識學習方法和技巧提煉出來,使學生學會學習方法和技巧。但在信息化視域下,教師應立足于學生實際,創造新的教學形式,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特色。如可以把游戲引入數學課堂,利用多媒體技術,實現數學教學的趣味性。
數學的計算教學相對比較枯燥,但是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可以把枯燥、單一的計算題目變得生動有趣。例如:在 “7的乘法口訣”中,利用多媒體平臺設計兩道動畫類的題目:1.青蛙過河情景題:當學生計算正確,青蛙就會往前跳一格,直到學生都計算正確時,青蛙就能跳到對面。2.小貓釣魚的情景題:每只小貓下方都有一句關于7的乘法口訣,讓學生幫助小貓把跟口訣對應的算式找出,每找到一條,小魚就會到小貓旁的籃子里。通過這樣生動有趣的練習,使計算變得有趣,學生樂在其中。
2.信息化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師素質提升策略分析
2.1適當發揮教師的主體性
小學數學教師的主體作用與信息化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的平衡關系。數學具有強烈的抽象性和邏輯性,而小學生又處于思維渙散的階段,這就決定了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發揮主導作用,但同時也要注意主導性的適時與適度,避免扼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過度階段,數學對于他們來說是枯燥無味的,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在發揮主體性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創設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
2.2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
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是提升小學數學教師整體素質的關鍵。學校應對信息硬件和軟件進行大力資金和人力投入,使教師有條件去提高信息素養;還要對小學數學教師進行針對性、計劃性的信息技術培訓,提高教師的計算機基礎和信息使用能力,還可以引入TPCK用于數學教學。
TPCK是指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整合技術教授數學的統領性觀念是一種理念,是指導數學教師在信息化環境下開展數學教學的總體思想和觀念。目前,不少學校正在開展智慧校園的建設與STEM課程的開發,教師在這方面的培訓也多起來。例如: STEM課程大會、參觀學習智慧校園建設優秀學校、101PPT的培訓與日常教學中廣泛運用等。
2.3教師實現信息技能的自我構建
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進行信息技能的培養和自我構建,可以利用網絡視頻、論壇、微信群等方式與優秀的同行進行相互學習與交流,搭建數學知識和教學方法共享的信息空間;可以通過數學時空、數學教師網等網站學習新的知識或進行專業培訓,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也可以通過建立班級數學群來實現與學生及其家長的有效交流溝通。但是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技能構建時要有明確的目的,把握使用信息技術的程度,防止脫離學術性目的而進行娛樂。
在數學教學網絡教研的平臺中,教師們除了面授培訓以外,還可以參加網絡繼續教育與網上教研。教研員或骨干教師會在網絡教研的討論區里發布相關主題,參加教研的教師們在主題帖里回復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微信群、博客交流等等網絡教研平臺為一線教師的教研交流帶來更便利的途徑。
信息化教學是大勢所趨,在教學信息化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認清形勢,精準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實現數學教學的高水平和高水準,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營造有序有效、積極熱烈的數學環境,以激發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打造有趣且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1]鐘葦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提升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 2017(9):125-129.
[2]周啟澤.信息化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J].甘肅教育,2017(17):101.
[3]沈國輝.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數學教師專業素養發展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17):15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1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