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形拓技藝的傳承與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全形拓作為各類傳拓技法中最難的一種,傳拓者不僅要有純熟、豐富的平面傳拓經驗,還需具備一定的美術功底和敏銳的審美眼光。因其費工、費力、極難掌握,故歷來善拓者不多。作者以“師承制”的方式學習傳承全形拓技法,同時也在實踐中歸納了幾項重點環節加以闡述,力求完善與提升。
關鍵詞: 全形拓;紋飾;師承制
1 前言
相對于拓印碑碣刻石等平面,還有一種傳拓絕技是為青銅器等留下立體形象的,即全形拓。全形拓是各類傳拓技法中最難的一種,二百多年來承擔著復制器物文字和圖形的功能,也使得器物“因拓而活,因拓而美”。全形拓是以墨拓為主,結合繪圖、剪紙、修飾等技術,運用素描透視原理,以墨跡的濃淡變化,盡可能地展現器物紋樣真實質感的一種傳拓技法。全形拓費時、費工,技術難度大,不易被一般者所掌握。
全形拓在技法上可為分紙拓和整紙拓兩種。分紙拓:根據器物的具體形狀,按需要把拓紙分解成若干張,放置到器物相應位置逐一捶拓,最后拼接綴和為全圖。分紙拓上紙較為容易,但是拼接需要一定技術。整紙拓:用一張紙在不做任何裁剪的情況下完成整個器物的捶拓,拓墨過程中需隨器型的變化分段、分次完成,費工且難度大。兩種方法各有所長也有短缺。無論采用哪種方法,最主要的是盡量真實而準確地再現器物的原貌。
2 “師承制”
2014年,中國國家博物館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傳統技藝遺產保護傳承,實施了以師父帶徒弟的人才培養方式——“師承制”。徒弟在師父的指導下學習知識和技能,在實踐工作中觀察師父的實作,感知和捕捉師父的知識和技藝,然后在師父的指導下進行實踐操作,逐漸掌握師父的技能,使這門手藝延續,讓傳統技藝傳承有人。
在接觸金石傳拓之前,筆者一直從事書畫裝裱與修復工作,以“師承制”為契機,筆者有幸拜傅萬里先生為師。傅萬里先生是業內首屈一指的金石傳拓專家,師承其父傅大卣,傅大卣先生又師承周希丁先生。周希丁擅傳拓之法,被譽為“20世紀全形拓第一高手”。傅大卣是周希丁最小的弟子,繼承了周希丁的傳拓絕技,是新中國以來拓彝器的高手。國家圖書館館藏的700多件青銅器全形拓作品中,出自周希丁之手的就有180多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館藏的全形拓中也有很多是周希丁和傅大卣的作品。傅萬里先生深得其父真傳,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工作40余年,曾手拓后母戊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等重器,并及甲骨、碑文、墓志、玉石、陶器上萬余件,很多作品為我館收藏,為館內征集、鑒定、展覽、研究等做出了巨大貢獻,深受同事和領導的尊敬和重視。
傅先生在教學過程中很注重基礎學習,因材施教。以實踐為主,在實踐中讓筆者逐步掌握技能、技巧,熟知每個流程關鍵所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毫不吝惜地言傳身教。特別是在涉及全形拓技法上口授心傳、注重細節、耐心指導,使筆者在不斷的實踐練習中逐漸掌握這一技能。
3 重點環節的掌控
3.1 器物安全
傳拓前,要對器物的狀況進行準確的判斷,根據器物本身的特性來精細對待,而且須對自身的狀況有準確的把握。許多器物在流傳或出土后經過修復和粘接,年深日久粘接處或表面可能出現腐蝕、松動,甚至有害銹,所以在傳拓前一定要向保管人員詳細詢問器物的修復歷史以及保存現狀,不可輕舉妄動。如有歷史修復記錄,一定要參考修復記錄,把握力度和區域。千萬不能作品拓下來了,器物卻損壞了,所以拓制過程中保證器物的安全是關鍵中的關鍵。
3.2 繪圖
全形拓第一步是繪制一幅原大器型的白描線圖,這也是制作全形拓最重要的基礎步驟。運用素描結構方式繪制器物形體,更便于傳拓者了解器物的整體面貌。
然后仔細觀察所拓器物,找出最能體現整個器物特征的角度(圖1),用尺等工具輔助在紙上精準無誤地畫出近大遠小和器身各處的透視關系。線圖畫完后要保證比例準確,結構合理(圖2)。傳拓者繪畫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全形拓的最終效果。隨著科技的發展,照相技術和3D掃描技術都可以取代手工繪圖程序,但是卻缺少了與器物零距離的接觸和溝通。
3.3 用紙
紙張的選擇與器物紋飾的呈現和拓墨效果的優劣也有很大的關系。須根據器物的具體樣式選擇宣紙的厚度,若紋飾簡單粗獷可用普通宣紙,若紋飾復雜精致則要選擇更為纖薄的宣紙。汪六吉制造的“六吉綿連紙”紙質比傳統綿連宣紙更薄、更綿軟,勻凈細膩、韌性極佳,是制作拓片的首選紙張。如在拓制過程中紙張不慎破損,須用相同的原紙相補。
3.4 用墨
對墨色運用的掌握是傳拓器物全形的關鍵。在施墨前要考慮光線問題,要按器物各部分尺寸和大小比例,依光線的強弱來處理。如器物凸出的部分要濃,凹下去的要淡,受光部分要用淡墨,背光部分就要用濃墨,分輕重濃淡轉變墨色,逐漸過渡。黑、白、灰墨色層次分明,細部清晰明確,立體感強,整體效果自然協調(圖3)。切忌追求速度,要循序漸進,層層加深,保持上墨的勻凈。還要對紋飾藝術有所了解和感悟,體會紋飾所要表達的內容,突出紋飾的特點,更好地呈現出它固有的深淺、高低錯落的變化層次,使紋飾有型而傳神,并賦予厚重感。
全形拓是能傳真的,器型是真實的,紋飾是真實的,質感更是真實的。精善的全形拓本應是器型標準,有“望若鼎彝”的準確透視感。其次是墨色沉黝有神,呈現“楮墨暗淡,而神氣渾古”的效果,古雅肅穆、清晰立體。
跟隨師父學習傳拓已有5年的時間,師父常說,技窮多練習,實踐出真知。在練習中提升,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多比較,多揣摩,多思考。筆者也會秉承著這份摯愛,將這門技藝實踐和傳承下去。由于水平有限,不當之處,望方家斧正?!?
參考文獻
[1]熊長云.卷器咸陳——漫談金石全形拓[J].收藏,2015(1).
[2]賈雙喜.周希丁和青銅器全形[J].收藏家,2008(7).
[3]孔祥宇.金石傳拓暨全形拓[J].中國藝術時空,2018(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055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