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館臨展開發工作的思考和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科技館的展覽、展示通常分為常設展和專題展(一般稱之為臨展)。臨展作為常設展覽不可或缺的有益補充,在科技館履行科普教育職能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保持展館對觀眾有持久吸引力的有效手段。文章從科技館臨展的功能特點出發,結合上??萍拣^臨展開發的工作經驗,對如何有效進行臨展開發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 科技館;臨展;思考
1 科技館臨展的開發模式及特點
臨展是常設展覽不可或缺的有益補充。通過舉辦各類臨展,使公眾接受新的科技文化信息,從而達到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方法和弘揚科學思想的目的。臨展在科技館實現科普教育職能、提升全民科學素養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1 臨展的開發模式
根據臨展開發模式的不同,可分為自辦展、合作展和引進展,自辦展和合作展可在條件成熟時發展為巡展。自辦展指自行投資、自行開發和主辦的科普臨展。合作展指通過資金、展品等資源合作方式與其他機構共同開發和舉辦的科普臨展。引進展指通過租借或合作方式引進并在館內展出的國內外科普臨展。巡展指自行開發或合作開發的、在本館以外的場地進行展出的科普臨展。
1.2 臨展特點
1.2.1 周期短,時效性強
臨展展期時間相對較短,短的只有數周時間,長的一般也不超過一年。引進展因成本開支較大,一般會連續3至4個月。臨展因其靈活性、機動性的特點,更換方便,為公眾了解科技進展、社會熱點問題提供便捷渠道。
臨展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如上海科技館舉辦年度生肖特展已有18年的歷史。每年春節前舉辦生肖展,已成為奉獻給觀眾的一道科普大餐。
1.2.2 內容寬泛,形式多樣
相比常設展所傳播的內容多為較穩定的知識體系和較為主流的學術觀點,臨展的展示內容和形式的選擇比較靈活、自由,使其能夠及時跟進社會熱點和前沿科學,可供選擇的內容非常寬泛,展示內容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界的各個領域、各個學科。同時還能應用最新的展示技術和展示手段,為公眾提供更為廣闊的文化視野與全新的博物館體驗。
1.2.3 不受區域限制,流動性強
臨展內容可以通過現場參觀或官網臨展宣傳、微信推送等渠道進行了解。對主題好、受歡迎的原創展可積極對外輸出,向兄弟場館或街道、商業中心等場所進行推薦和展出??萍拣^同行之間也應加強溝通,進行臨展交換,實現科普資源的共享。高品質的原創展還可走出國門,促進國際間的博物館合作與交流,提高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2 臨展在科普教育中發揮的作用
2.1 保持常開常新,提高博物館持續的吸引力
科技館不同于自然人文類博物館,沒有大量的藏品。開發一個高科技展品展項需支出較高的費用,更新一個常設展區更是耗費數千萬資金。因此,受經費限制,科技館常設展的更新,短則三五年,長則七八年。而對于觀眾來說,隨著當今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公眾科學素養的逐步提高,人們對科技館展示內容、形式和手段的要求越來越高。數年不變的科普常設展勢必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而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臨時展覽就普遍受到公眾的喜愛,特別是對于參觀過本館的當地觀眾。推陳出新的臨展更加受到青睞。并且,臨展的不斷展出,又增加了展館觀眾人數,保證了博物館常開常新和持續的吸引力。
2.2 達到科普資源利用最大化
臨展寓教于樂,以其教育性、娛樂性及宣傳性而實現資源共享。科技館同行之間對于選題好、展示形式新穎、檔期合適的臨展,可進行展覽交換。這利于加強行業合作、共享科普資源,對國內臨展自主研發起到積極的支持和推動作用。市級科技館的臨展結束后,可推薦給區級科技館或地方科技館進行展出,還可通過相關機構的宣傳使臨展進校園、社區街道或商業中心,實現科普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如上??萍拣^加強與社區的聯動,著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科普文化素質。2017年底,與朱屺瞻藝術館就2018年1—2月在朱屺瞻藝術館舉辦的“我的一天——2018狗年生肖科普展”開展合作,上??萍拣^免費提供給朱屺瞻藝術館展覽所需的圖文、視頻等展覽相關內容,使科普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2.3 做好公眾宣傳,彰顯社會責任
科技館作為重要的科普教育陣地,將不斷地在科普教育的前沿層次上為提升國民的現代科技文化素養做出貢獻。同時,科技館也肩負著向公眾宣傳國家方針戰略、推動省市區各級重大活動開展的責任和使命。選擇政府和公眾最為關心的時政焦點和熱點話題,舉辦主題清晰、形式豐富的臨展活動,做好公眾的宣傳和認知教育。如上??萍拣^與上海博物館、上海大學等單位聯合舉辦的“青出于藍——青花瓷的起源、發展與交流”特展,于2017年5月在本館首展后,同年11月赴海南省博物館進行巡展,2018年10月又赴烏茲別克斯坦國家歷史博物館進行海外巡展。展覽遴選了50多件珍貴而精美的青花瓷文物,結合新穎而豐富的多媒體展示手段,宣傳“一帶一路”和平、交流、包容、合作和共贏的精神,為推動國家戰略方針的落實發揮了重要作用。又如,2009年為配合市科技黨委和市科委舉辦的建國六十周年大型慶典活動,上??萍拣^原創的“科技新發展 生活大變樣——建國60年科技生活精彩回眸展”為觀眾奉上一場兼具時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精品科普展覽,力求從尋常百姓的生活視角和上海城市的成長軌跡反映建國60年來科技發展帶給人們生活的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引導觀眾感悟生活、關注科技。
3 成功開發臨展的思考
3.1 展覽主題的選擇
3.1.1 聚焦社會熱點和科技進步
臨展主題的選擇,可根據社會突發事件和熱點、合作方資源、科學前沿及新技術成果等多方面展開選題策劃,也可以結合聯合國紀念活動年、館情、市情等來選擇主題。要充分體現時勢或社會熱點,積極地回應公眾的需求;要反映前沿科研成果或預期,不斷地為新的科學進展提供展示的平臺;選取公眾關注、啟發性強的主題內容,關照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全面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如上??萍拣^于2017年5月舉辦的“青出于藍——青花瓷的起源、發展與交流”特展,主題新穎、立意高遠。既反映了“一帶一路”合作包容的核心內涵和科技、文化、藝術多元融合的行業發展趨勢,契合時政熱點和社會需求;又展現了青花瓷制作工藝的演變以及分析測試科研成果等科技視角,成功對接高峰論壇和上??萍脊潱襟w反響熱烈、社會影響深入。 3.1.2 視覺獨特,激發興趣
科技館不同于博物館,沒有珍貴的文物或藏品,傳統的圖文、模型等展陳方式無法吸引觀眾。因此,展覽選題視覺獨特、激發觀眾興趣是成功策劃展覽的要訣之一。
2018年7月,由上??萍拣^和上海伍尼福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物質2.0——材料科技展”,帶給觀眾從未有過的材料體驗。展覽從另一個視角——材料的情緒體驗出發。材料除了科學屬性,還被賦予性格和情感。通過視覺、錯覺、嗅覺、聽覺多重感官交織,帶領觀眾提前走進物質2.0世界,和新材料來一次情感的對話,接受不一樣的科普教育。展覽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和業界同行的好評。
3.2 科學規劃,合理配置臨展資源
為了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臨展策劃、設計、制作工作,策劃部門應著眼于未來,科學制訂臨展中長期規劃。該規劃應根據本館的發展目標、使命、資源等,結合社會發展、公眾需求等因素,制訂未來三到五年臨展的發展方向,明確每一年的臨展主題、臨展規模(數量、資金)等,從而確保臨展工作開展的目的性、有序性和高效性。
科技館年度資金預算分配中,常設展改造資金占了很大比例,投入于臨展開發的資金相對局限。因此,需提前籌備,科學規劃,提前一年至兩年合理制訂臨展年度計劃。各年度臨展資金及數量的投入要合理分配。如每年舉辦1~2個有特色的、高品質的大中型展覽,投入較大資金量并確保有充足的研發人員參加。其他的中小型展覽相對簡單,可引進當地的社會資源或合作辦展,節約總體經費開支和人員投入。
3.3 辦展形式多樣化
因臨展不受場地區域的限制,展覽模式靈活機動,科技館可與科研院所、學校、高新技術企業等單位進行合作,建立“共建、共享、共贏”的科普展示平臺。如合作方優勢互補或強強聯手,圍繞展示主題各自提供特色展品進行合作,也可通過知識產權的輸出進行合作,辦展形式靈活和多樣化。如2017年4月上??萍拣^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舉辦的“科藝相通——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作品展”。其中84件精美的科藝畫作由上海交通大學負責提供,上??萍拣^負責展覽場地搭建,并根據展覽主題開發了3個原創科普動畫,將晦澀難懂的物理學知識轉化為活潑有趣、通俗易懂的科普視頻,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又如,上??萍拣^與上海市徐匯區科學技術協會合作,上??萍拣^提供2019豬年生肖特展的圖文及視頻內容,在徐匯區楓林街道鄰里匯展出,既實現了科普資源的共享,又增強了科普教育宣傳的輻射力。
3.4 展示期間活動多樣化
臨展展示期間,科技館教育部門通常會組織與展覽主題配套的教育活動,課程時間和內容相對穩定。為了提高臨展的影響力,使展覽知識進一步延伸,可在臨展開幕當日或展覽期間舉辦相關的學術講座或特色活動,吸引更多的觀眾前來參觀。如2017年11月1日在上??萍拣^展出的“拉斯科洞穴壁畫復原展”,開幕當日舉辦“達人帶你逛”活動,邀請中法兩位專家——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陳淳和法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家讓-皮埃爾·夏戴勒來館一起漫談史前藝術,并帶領觀眾前往展覽現場揭開拉斯科的神秘面紗。又如,上??萍拣^與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合作,在“我的一天——2018年狗年生肖展”開幕活動中邀請檢疫犬入館表演,展示工作犬不為人知的一面。又在展覽閉幕日,邀請退役犬“名字待補充”來館表演,向社會發布退役犬領養活動,引導觀眾愛護動物、保護動物。
4 結語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人們希望在一種寬松優雅的環境和氣氛中求得對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的認知。臨展作為對常設科普展覽的有益補充,是保持館常開常新、提高觀眾參觀量的有效手段。因此,有計劃地推出視覺獨特、內涵豐富、設計新穎的特色科普臨展,滿足公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需科普工作者在臨展開發中不斷探索、不斷思考,為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養而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萍.保護客源是博物館可持續發展的需要[C]//上海魯迅紀念館.人物類博物館、紀念館現狀與發展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
[2]過黎敏.中小科技場館舉辦臨展的探索與思考——以杭州市科技交流館為例[C]//中國科普研究所.人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第二十一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4.
[3]范其文.對做好臨時展覽工作的幾點思考[J].科技風,2018(18).
[4]葉洋濱.臨時展覽對科技館的重要性[J].科技傳播,2014(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05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