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縣文物保護與利用的幾點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文章根據威信縣文物保護措施和文物資源利用的現狀以及現階段文物管理與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針對性提出相關政策和工作建議。
關鍵詞:文物;保護與利用;建議
歷史文化古跡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載體,是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傳承的珍貴記憶,也是人類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保護歷史文化古跡,傳承歷史文化傳統,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各級各部門以及整個社會不可推卸的共同責任。根據當前社會關于文物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結合本人多年的工作經歷,對威信縣關于文物保護與利用提出幾點建議,以便更好地發揮文物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
1 文物基本情況
威信縣位于云南省東北角,隸屬昭通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其扎西鎮兩合巖、穿山洞、光明小區等地發掘發現的熊貓、馬鹿、犀牛、劍齒象等古生物化石和邱家溝出土的恐龍化石,證明早在遠古時代,縣域內就有生命繁衍;境內先后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跡及出土的石斧、石鑿、骨針等遺物,充分說明威信縣也曾是古人類繁衍、生息的地域之一;而西漢銅釜、銅銑,魏晉銅鼓,足以證明早在漢代以前威信縣就步入了青銅器時代社會。從動物群化石到石器、青銅器等,充分說明了威信縣的歷史悠久。出土的器物類型較多,特色明顯,風格各異,是威信縣六千年文明史的紀實寫真。
1.1 不可移動文物情況
威信縣是昭通市文物大縣,種類繁多。根據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現縣境內已普查上報不可移動文物200處,其中革命類文物就有82處,占總數的41%。有關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留下的革命遺跡就有15處,包括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個,全國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重點保護單位1個(扎西紅軍烈士陵園)。已公布為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9處,未定級文物保護單位161處。
1.2 可移動(館藏)文物情況
威信縣現有文物管理所和扎西會議紀念館2個專門的文物管理與收藏單位。目前,威信縣文物管理所共收藏各類藏品146件,扎西紀念館革命收藏與展示文物79件,累計威信縣現有文物藏品數為225件,化石藏品為23件。其中,二級文物4件,三級文物17件,一般文物資料181件。
2 文物保護的主要措施
2.1 廣泛宣傳,提高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
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形式,廣泛深入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相關法律法規,舉辦宣傳文物保護活動,動員全社會的支持,參與文物保護工作。
2.2 完善措施,確保文物保護單位安全
一是加強領導,健全文物保護管理體系。以威信縣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為文物主管部門,下設威信縣文物管理所和威信縣扎西會議紀念館兩個文物直接管理部門,依托鄉鎮級文化服務中心屬地管理,組建了國家、省、市級重點建筑類文物保護單位、1名義務管理員和5名義務消防員隊伍,明確各職能部門的相關責任,切實履行相關職責,形成了縣、鄉、村三級文物保護管理體系,市級以上重點建筑類文物安全得到了相對有效保障。
二是著力做好“四有”工作。首先,對威信縣200處不可移動(館藏)文物建立了記錄檔案,并規范上傳到國家文物局數據庫,有效進行了電子化管理。其次,除2108年公布的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外,其余的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全部樹立了保護標志和說明碑。再次,在專人管理上,扎西會議紀念館作為省保單位扎西會議舊址的專門管理機構,成立了安保組,安排了專業人員進行日常管理。最后,國家、省級以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均已完成了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劃定工作,使威信縣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邊環境得到了法律相對保護。
三是落實文物安全責任。為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單位安全,每年年初威信縣文物管理所均與市級以上建筑類文物保護單位義務管理員簽訂文物安全保護責任書,明確職責,落實責任到人,形成齊抓共管的有效機制。
四是開展文物安全巡查。文物管理所安排專門人員分片負責全縣10個鄉鎮文物保護單安全巡查,每月開展1次以上巡查工作。每個季度組織人員集中對全縣的各級重點文物保護進行文物保護安全巡查1次以上,建立健全文物巡查檔案,確保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安全。
2.3 爭取資金,加大文物保護單位維修力度
積極爭取省市文物保護資金,有效推進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保護。近幾年來,累計投入694萬元用于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工程建設,有效地提升了文保單位的安全性,為實施文物保護單位向公眾免費開放,實施黨性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提供了基礎保障。
2.4 加強項目儲備,積極爭取文物保護資金
根據國家文物局《關于進一步加強長征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通知》(文物保函[2017]189號)要求,威信縣作為云南省重點示范縣,按照省市文物部門的要求,向國家文物局編制上報了《云南省威信縣長征文物保護利用建設示范項目實施方案》,項目總投資概算6493.61萬元,積極爭取國家文物保護建設項目資金。
3 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文物保護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面前,威信縣文物管理與保護工作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文物保護經費短缺,阻礙了文物事業的發展。威信縣至今沒有設立文物保護專項經費。威信縣第三次普查文物點近260處,上報國家文物數據庫200處,大多分布在田野山區,點多面廣,坐落分散,路途遙遠而交通不便,人防、物防和技防條件非常薄弱。由于缺乏專門的看護人員及相應的經費保障,文物監管、安全保衛工作尤為薄弱,為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二是市縣級文物建筑受損嚴重,保護工作舉步維艱。在文物保護單位修繕上,除了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到國家和省文物主管部門可以爭取到一定的修繕經費外,市級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根本沒有修繕經費,導致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特別是建筑類)均存在年久失修、破爛不堪的問題,沒有防火、防潮、防腐等設施設備,基礎建設仍然十分薄弱。
三是文物保護認識不夠,損毀較為嚴重。許多群眾和部分政府部門對文物保護工作重視不夠,在生產生活、城市建設以及開發利用中缺乏對文物的整體保護,自然損毀和人為破壞較為嚴重。
4 文物保護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是加強機構建設,建立文物保護體系。威信縣文物點多面廣,僅靠縣文物管理所幾個人做好全縣200多個文物點的管理與保護,無疑是杯水車薪。為此,建議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縣、鄉(鎮)人民政府以及村委會主要工作內容和年終考核評價體系,同時聘請專門看護人員或設立管理機構。縣、鄉(鎮)、村、組層層簽訂管理目標責任書,將文物保護工作責任落實到人,搭建一個縣、鄉、村到文物點的四級文物保護機構體系。
二是建立專項資金,落實文物保護經費。設立縣財政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對向社會開放的各級文物點維護以及管理人員給予財力支持,加大對文物事業和文物保護經費的投入。同時,加強對有收益的文物點的管理,根據收益情況按比例抽取部分資金作為文物保護經費。積極爭取、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文物保護事業的優惠政策,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資金投入機制。
三是做好保護規劃,做好文物保護導向。威信縣至今沒有文物保護專項發展規劃,建議盡快編制《威信縣文物事業專項發展規劃》,并納入威信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指導城鄉規劃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使文物保護工作走向規范、法治和可持續發展道路。
四是加強修繕與管理,著力提升文物級別。由于缺乏文物保護與修繕經費的投入,使部分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點至今還是縣級甚至沒有定級。為此,建議縣委政府根據各個文物點的實際情況,投入相應修繕經費,落實保護措施,提升文物級別,為文物展示與利用打下堅實基礎。
五是加強文物展示利用,充分讓文物活起來。威信縣是文物大縣,革命文物所占比例較大,紅色文化底蘊深厚,是發展旅游產業不可或缺的文化資源。
【作者簡介】張啟禹(1973—),男,云南威信人,大專,文博館員,1994年8月參加工作,現任昭通市威信縣文物管理所所長,主要從事文物管理與利用研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48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