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歸屬感的創建之幾點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每個人都害怕孤獨和寂寞,希望自己歸屬于某一個或多個群體,這樣可以從中得到溫暖,獲得幫助和愛。這是一種個體本能的需要,這種需要稱之為歸屬感。人都需要歸屬感,學生也不例外。那什么是學生的歸屬感呢?學生的歸屬感是指學生經過一段時期的生活和學習,在思想上、心理上、感情上對班級產生了認同和投入,愿意承擔作為學校一員的各項責任和義務,及樂于參與學?;顒?。
現在有的學生不愿意參加班級活動,很少和老師同學交流;有的學生因為性格內向,沒有興趣愛好以及特長,在班級中存在感不強;還有一些學生對班集體淡漠,經常游離于集體,甚至言行對班集體造成不良影響等。這些都是學生集體榮譽感不強,集體主義觀念淡化的表現,其根本原因是他們在班級中沒有歸屬感。如果學生班級歸屬感缺失,會給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都造成不良影響,也給老師的教育工作造成困擾。因此,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創建有歸屬感的班級,培養學生的歸屬感,對于學生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起著至關重要作用。
如何創建有歸屬感的班級?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
一、運用師愛創建班級歸屬感
作為老師,首先我們要了解學生,關懷體貼學生;要尊重、理解、信任學生;要公平對待學生;要理智地引導學生。這樣學生會把班級當成自己溫馨的“家”,在“家”里他會感受同伴的支持,老師的關心,集體的溫暖,從而對它產生依賴和歸屬感,并為之而努力。
二、利用班級愿景創建具有歸屬感的班級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币虼死脛摻ò嗉壴妇斑@一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勵學生,讓學生對班級產生認同感,并朝著目標一起奮斗。班級愿景的創建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明確班級奮斗目標。班集體的共同奮斗目標,是班集體的理想和前進的方向,班集體如果沒有共同追求的奮斗目標,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有沒有共同目標,共同目標的好差,都能影響班級的風氣,影響班級的凝聚力,影響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因此,廣大教師應結合本班的實際,制定出適合班級的奮斗目標。此外還可以共同制定班級口號、班歌、班徽讓學生找到自己在班級中的心理歸屬,讓每位學生心有所依。
?。?)環境布置,創設氛圍。既然班級是學生的“家”,那么如何讓學生愛上這個“家”,除了內在的準備外,外在的布置也不能少。在布置班級時,首先由老師牽頭,和學生一起討論決定如何布置班級,如何班級的文化墻,宣傳欄,黑板報,以及相配套的設施等一個也不能少。接下來具體的實施和操作可以交給學生們自己負責,這樣即鍛煉了學生的策劃能力,動手能力,又能讓學生有成就感。
三、積極開展活動,利用班級活動創建有歸屬感的班級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活動教育了集體,團結了集體,加強了集體,以后,集體自身就能成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奔w的自身的力量就是班級的凝聚力,有了這種凝聚力,就會增加學生的班級歸屬感。在開展活動時,一般需要以小組為單位,小組合作,同伴互助交流,讓溫情感染學生,增強班級歸屬感,同時以此作為競賽的單位,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另外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比賽,這也是增強凝聚力,培養集體歸屬感的好機會。教師在開展班級活動時要發揮教師的組織和引領作用,注意形式要多樣,要創新,要注意活動主題的深入挖掘,還要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積極調動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讓學生在參與活動時能全身心投入,同時明確活動中的角色分工,并借助活動,使同學之間能相互理解、相互合作,提高班級的凝聚力。
四、利用班級管理喚起學生的歸屬感
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借助于外界的力量往往會讓事情事半功倍。班干部是班集體的核心,是學生自己的組織,班委的工作組織能力對增強班級凝聚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班干部往往能夠決定一個班級的精神面貌與風氣。因此,在班級管理中,借助班干部的力量協助班主任管理班級不僅能讓班主任從繁雜的班務工作中解放出來,還能喚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使命感,同時對班級凝聚力和競爭力的形成,也是個強有力的支持。班集體干部群體緊密團結在班主任周圍,全體班級成員緊密團結在班干部群體周圍,才能樹立良好的班紀、班風形象;而良好的班紀、班風的建立又能鼓舞和促進全員參與這一良性循環,這正是利用班級管理喚起學生歸屬感的根本目的。所以,班干部隊伍選拔建設非常重要,但要注意班級管理一定是民主管理,讓每一個學生都是班級的管理者,同時也是良好的班級管理的受益者,才是最終目標。
五、利用個人魅力創建有歸屬感的班級
魅力是一種無形的吸引力,教師的人格魅力,學識魅力,以及形象魅力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讓學生愿意圍在其身邊,愿意在這樣的班級中讀書和生活,并對老師所在的班級產生歸屬感。由此可見,教師的個人魅力對于創建一個具有歸屬感的班級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總之培養學生的班級歸屬感,可以將學生的心牢牢地貼近班級集體,學生就能在情感上認同,熱愛班級,能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不斷向班級中其他同學靠攏;對班集體的工作目標、班級文化、行為規范等產生認同感,從而產生對班級的安全感、滿意感和向心力,并最終形成集體強大的內聚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2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