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文化類綜藝的影像化表達策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新世紀以來,電視媒介在泛娛樂化背景下如何提升媒介影響力、肩負文化堅守與價值引領,成為媒介工作者著重考慮的問題。近年來涌現的一批文化類綜藝節目,在敘事技巧、影像呈現、情感傳達方面等都將優秀文化與電視媒介影像相契合進行柔性傳播,并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本文就《一本好書》《見字如面》進行分析,探討文化傳播與影像化表達的策略。
  【關鍵詞】 文化類綜藝節目;敘事技巧;影像呈現;情感認同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綜藝節目體系的成熟和觀眾的理性消費,文化類綜藝也在不斷進行自我升級和進化,在《一本好書》和《見字如面》中,運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敘事技巧,增強受眾的觀賞興趣;進行新影視化呈現,提高觀眾的理解維度;通過喚起觀眾內心的文化記憶,激發情感共鳴,凝聚群體認同,以實現文化類節目價值意義的最大化?!兑娮秩缑妗贰兑槐竞脮吠瑢僖粋€創作團隊,無論在文本選擇標準、節目呈現方式還是嘉賓的選擇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在本文中將兩個節目聯系起來進行分析。
  一、增強受眾觀看興趣的敘事技巧
  文化類綜藝節目通過影視化的巧妙表達重新獲得觀眾的喜愛,立足于受眾的認知、情感、生活體驗,與時代結合,與社會現實、普通大眾相關聯,使宏大、抽象的文化具有溫度和情感,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價值、思想深度、道德維度,實現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最大化。
 ?。ㄒ唬┝⒆阌诂F實生活,讓文化不再晦澀抽象
  在觀賞節目時,我們習慣于尋找熟悉的對象,并對之形成一種穩定的情感,產生觀看的興趣。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要建構與我們現實相聯系的話題。在《一本好書》中,其文本內容的選擇牢牢根植于現實生活,立足于時代的情感表達。節目組精心挑選出契合當代觀眾現實需要,引發心理共鳴的書信,給予觀眾新鮮感,使之能夠細細品味。節目第一期《月亮與六便士》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月亮象征遙不可及的理想,六便士代表隨手可及的現實,節目剛開始就向觀眾拋出了這個經典的世俗話題。第二期的《萬歷十五年》并沒有像原著從一個宏觀的歷史角度去分析明朝從興盛走向衰敗的原因,而是將節目的重點落在人際關系上,將晦澀的歷史故事以這種深入淺出的方式演繹出來,使觀眾帶著自己思考沉浸其中?!兑娮秩缑妗分?,用書信打開塵封的歷史,所選擇的書信大部分來自名人大家,既有寫給父母親人的家書,也有寫給愛人、友人真摯的情書,還有像韓愈寫鱷魚一樣的閑來隨筆,以書信作為連接古今的載體,讓大家知道那些與我們生活相通,與時代相連的情感、事跡。當觀眾觀看此類節目時,就會因這些相同的經歷體驗或相似的情境而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實現與文化互動交流,吸引觀眾積極參與到節目中來,增強受眾黏著度。簡言之,這些通俗易懂、來源于現實的故事,更容易拉近文化類綜藝節目與觀眾的距離。
  (二)以小見大,讓文化價值深入人心
  文化是一個宏大抽象的命題,其背后思想價值的直接凸顯更為空泛。宏觀講述,浮于表面,探討無法深入;高高在上,不接地氣,難以打動觀眾?!兑娮秩缑妗贰兑槐竞脮肪鶎⒑甏髢r值觀通過個體經驗生動地講述出來,既讓觀眾覺得有趣,又使背后的價值深入人心。例如在《見字如面》中,一封封來自不同年代的書信,經由表演嘉賓的現場演繹,傳達出的不僅是書信本身的內容與背景,更多的是書信聯結著的思想價值和人文關懷。這些宏大空乏的價值觀念通過個體經驗的生動地表達出來,從而成為“新主流綜藝”的上佳示范?!兑槐竞脮分兴w現出來的理想現實的抉擇與破滅,更是貫穿古今的經典話題。直接的講述顯得太過刻板無趣,經過表演嘉賓的現場演繹,經過鮮活個體的經歷,以小見大,將宏大的主題變換成一個個可感可知的小故事,以小故事闡述大價值,講述普通人的故事,分享普通人的體驗,抒發普通人的情感,或許便是文化類綜藝節目使文化價值深入人心的最佳途徑。
 ?。ㄈ┖侠斫嬑枧_空間,實現多重敘事的可能
  不同于以往節目單一的舞臺空間,《一本好書》和《見字如面》的演播廳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嘉賓進行演繹的核心舞臺區、第二現場專家解讀區域。利用不同的空間建構不同環節,實現節目的不同形式呈現,多個空間的組合構成整體框架。如《一本好書》《見字如畫》節目整體是以嘉賓演繹和專家解讀相串聯而成。相對《見字如面》篇幅較短的書信內容,《一本好書》中,由于名著的篇幅較長,而節目的時長有限,對經典文本進行全部的演繹是無法實現的,所以只能選擇其中的關鍵場景進行演繹,如此一來,專家的解讀顯得十分有必要。另外在第二現場,主持人負責拋出議題與引導話題的推進,對專家的深入解讀進行大眾話語重塑,在與專家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實現了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融合,并將這一主題延至與大眾相關的話題。牢牢把握解讀時間,并將話題引向現場演繹,增強節目的呈現效果?!兑槐竞脮贰兑娮秩缑妗方涍^對舞臺空間的合理構建,實現了一個節目兩個空間場域的演播效果,通過對觀眾不同方式、不同視角的引導,激起觀眾的觀賞欲望和探究心理,為節目的更大范圍的傳播打下良好的基礎。另外,由于節目環節的相對獨立性,其碎片化的情節設置,更適合互聯網傳播生態。
  二、提高受眾理解維度的影像呈現
  觀眾受思維定式的影響,文化價值的普及宣揚往往都是嚴肅枯燥的。因此,能否將優秀文化資源進行恰當的話語編碼,變為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關系到一檔節目最終的傳播效果。深入挖掘影像的視聽形式與表達技巧,以娛樂化的形式承載著優秀文化,通過精心設計的影像表達,將傳統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實現巧妙的聯合,切實提高受眾對于文化知識、人文價值、思想道德的理解和接受。
  (一)舞臺化演繹增強感染力
  盡管電視節目的形式樣態處于不斷變化更新中,但是節目中所延續繼承的仍然是最為傳統和簡單的講故事模式,講故事的好處在于不需要過多的講述解釋,讓觀眾自己去消化和理解,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創作者要傳遞的觀點。故事化展現使觀眾對抽象的文化有著天然的親近感,消除時空距離造就的隔閡感,同時還可以在故事化的演繹中融入不同民族、區域的特色文化,增強了觀看的趣味性,又增加了節目的文化性和豐富性。兩檔節目中都運用到具體化的人物和故事講述抽象的文化和價值?!兑娮秩缑妗分?,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書信,經過實力演員的演繹,使平面的文字具有了聲音和畫面感,重構了不同時代的文化風貌?!兑槐竞脮饭澞坎坏尸F多種類型經典,更找到與類型相契合的表現方式。從《月亮與六便士》的精彩對戲演繹呈現,到《萬歷十五年》巧妙串聯三個萬歷同臺,再到《三體》中的串講加演繹,《人類簡史》中的脫口秀,在表現經典著作原有價值的同時,也使讀書更增添趣味性。通過舞臺演繹,將有意義、有價值的事件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現,以親切、通俗的方式帶人們了解歷史,亦將其深厚的價值意義潛移默化地深植于觀眾內心。再加上節目刻意的戲劇化的挖掘,加深了受眾對于關鍵信息的記憶,能夠影響到更多的觀眾,產生會更為廣泛的情感認同。  ?。ǘ┖甏缶嫉闹谱魈岣吖澞克?
  文化類節目與室外真人秀呈現方式不同,多采用室內錄制,由于場地的限制,加上不同環節設置的需求,因此對節目現場的舞臺場景的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兑娮秩缑妗吩诟挥形幕瘹夥盏谋本┘t磚美術館錄制,紅磚背景下,一個環形講壇,表演嘉賓登上講臺演繹那個過去年代的風云變幻,觀眾沿著臺階而坐,靜靜聆聽,帶著自己的思考沉浸其中,在《一本好書》中,節目組采用了環形舞臺,觀眾居于中間,可以自主地移動椅子追隨各個演區的戲,沉浸在演繹情境之中,實現理想的觀演狀態,增強觀眾的理解維度。《一本好書》的導演表示,做這檔節目最難的地方在于舞臺和道具,12期節目有12種舞美,節目采用舞臺劇進行演繹,通過對現場的音樂、音響、燈光、布景、服裝道具等舞美的合理設計、營造出符合節目場景、符合嘉賓觀看行為的現場環境。相比于其他綜藝節目現場高科技的呈現效果和后期特效,這兩檔節目可能要低調含蓄得多,主要突出了LED大屏的功能,背景影像合理地運用增添了空間置換感和視覺縱深感。通過電視影像的創新建構,讓文化表現更具吸引力和現代感,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更能適應當代社會的傳播需求。美輪美奐的畫面、張弛有度的節奏,緊緊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節目不僅僅是在宣揚文化,傳遞價值,其形式本身就是極具美感的藝術品?,F場恢弘大氣的視聽體驗,節目內容賦予的精神層面的震撼,營造出電視媒介的崇高感。
  三、契合受眾文化認同的情感表達
  以文化傳播為內容,情感價值傳遞為宗旨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想獲得與大眾傳媒的良性互動,需要突破精英文化的藩籬,以影像媒介重構人們的文化記憶,激發大眾的情感共鳴,凝聚群體認同,最后達到價值認同的最大化。
 ?。ㄒ唬┪幕洃浖ぐl情感共鳴
  文化記憶是一個集體概念,對于國人來講,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化積淀便是全體國民的文化記憶。從早期文化類綜藝中的漢字、成語、詩詞發展到現在的經典名篇、師道、家風、書信、戲曲等眾多主題領域,這些文化符號均是文化記憶得以傳承的載體,而通過對這些符號的挖掘與呈現,借助真人秀節目的娛樂元素,實現優秀文化的新意表達。經過影像編碼和媒介再現,激活文化記憶,賦予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和積極的社會意義,使大眾獲得情感認同與心理歸屬。文化類綜藝之所以成功,究其本質,是對國人文化記憶的喚醒和受眾認同有效聯接的效果。《見字如面》的導演關正文就信件的選擇標準講到:“所選取的信件一定是關涉歷史的重要性、當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內容的有趣性,所有的標準其實歸結到一點就是:這封信值得更多的人看到”。通過嘉賓的生動演繹,將每封信作為窺探歷史的媒介,打開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場景,讓觀眾在不同的時代風貌中領略前人的生活智慧和價值追求,故事化重構形成細節記憶,通過現場交流引發情感共鳴。這些文化類綜藝節目立意高遠、制作精良,從多個角度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無窮魅力,對于激活國人的文化記憶,價值傳播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ǘ┣楦泄餐廴后w認同
  對于電視媒介而言,不僅具有順應時代精神,傳承優秀文化;普及文化知識,滿足文化需求的功能。還應兼具疏導社會關系,提升社會凝聚力的責任。生長在現代社會的年輕人,伴隨著互聯網生態碎片化和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個性十足,太過于追求視覺快感和個體體驗,不注重內在因果聯系和整體觀念。文化類綜藝節目被普遍認為其承載著教育的功能,表面上指的是知識文化的教育,而深層次指的是國家民族集體認同的教育?!兑娮秩缑妗贰兑槐竞脮返取靶轮髁鳌本C藝的出現,為建構國民整體認同提供了范例。例如在《見字如面》中,一封封來自不同年代的書信,通過現場嘉賓真情飽滿的演繹,傳達給觀眾的不僅僅是內容本身的人事物,更多的是書信連接著的價值觀念、思想深度、道德維度。將節目本身的文化內涵與思想價值轉換成為貼合受眾喜好的故事講述,拉近觀眾的心理距離,使嚴肅崇高的話語文本有了人文關懷,有了感情溫度,從而影響大眾的行為思想。根植于內心的文化記憶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使傳播者和受眾群體產生共通的情感,凝聚群體認同。文化認同不僅影響到自身文化身份的建構認同,對于凝聚群體認同亦有重要意義。由此可見,這些文化符號的二度創作不僅是連接古今的橋梁,也是維系家國認同的紐帶。
  (三)社交議題增加價值認同
  互聯網傳播的交互性和節目公共領域屬性的開發,使得越來越多的受眾參與到節目的制作和話題討論中來,“零門檻”匿名性的互動交流,極大激發大眾的參與熱情。這種趨勢由線上逐漸向線下延伸,由節目議程設置的大眾傳播到人際傳播滲透。雖然不是每一檔文化類綜藝都會取得成功,但互聯網對特定話題的議程設置,使其始終占據大眾議題的一部分,所以掀起話題討論的可能性較高,像節目中文化符號的運用、節目表現形式、嘉賓專家的選擇、趣味故事的呈現等,為大眾提供了多樣的討論話題。當新的文化綜藝播出后,新的社交情境也隨之建構,了解該節目的受眾紛紛加入討論,如果自己不能參與其中,就會產生“不合群”、無法融入社交群體里面的想法。由于社交議題的建構,或主動或被動地要對該議題有一定的了解,并接受所傳達的思想價值,就此實現價值意義傳達的最大化。社交議題的選取一般是普適性較強的大眾話題,這樣的大眾性話題,易于增強觀眾的情感認同,也自然能夠起到引導公眾達成價值認同的作用,從而實現線上線下、場內場外的多時空立體傳播,達到傳播效果的最優化。
  以《一本好書》《見字如面》為代表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對于觀眾的認知、審美、價值導向等有著積極的教育作用,對電視節目輿論導向、互聯網傳播生態有著一定的糾正意義。雖然現在文化類綜藝節目仍是處于發展階段,但為以后的節目創作提供了良好的制作基礎和市場輿論引導。
  該類型的節目雖然有著積極的情感價值導向,但在節目樣態方面仍有些不足,需要加以改進創新。大部分的文化類綜藝是在室內錄制,雖然其多樣的環節流程設置和精心的舞美設計,增加了其豐富性和可看性。但整體呈現形態過于單一局限,可以結合文化元素和節目自身形態,充分利用戶外資源和實地文化資源,發掘更多節目呈現方式。
  結 語
  文化類綜藝節目應堅持正確的文化導向,以積極的價值觀立意,立足于本土和世界優秀文化資源,尋找與文化元素相匹配的表達方式,以高品質的節目內容取勝,實現節目傳播樣態、傳播渠道、互動營銷的升級與創新,達到娛樂表達與價值引領,開拓創新和繼承傳統之間的平衡,以謀得更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路鵑,蒲玉璽.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對傳播儀式觀的運用——以《見字如面》為例[J].中國電視,2017(8).
  [2]王成.用書信打開歷史——黑龍江衛視《見字如面》創作談[J].中國電視,2017(6).
  [3]張愛鳳.談原創文化類節目對中國“文化記憶”的媒介重構與價值傳播[J].現代傳播,2017(5).
  [4]張晶,谷疏博.文化記憶、崇高儀式與游戲表意:論原創文化類節目的美育功能[J].現代傳播,2018(9).
  [5]蓋琪.概念、形態與話語:對文化類綜藝節目的三重考察[J].電視研究,2018(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8484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