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內涵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尊重所有生命生存權力,尊重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核心思想。即,蒙古族游牧文化是生態的文化觀、自然的文化觀。
  關鍵詞:蒙古族游牧文化;內涵
  什么是文化,各國學術界從各自不同的研究領域與研究方向給出符合自身研究的概念。在我國,很多學者們以辭海上的文化定義解讀文化概念。即,廣義的文化與狹義的文化?!皬V義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币虼耍幕且环N民族的、地域的、國家的精神的象征、歷史與發展的見證。因此游牧文化是游牧民族的民族史。游牧文化概念,吳團英先生認為:“所謂的游牧文化,就是從事游牧生產、逐水而居的人們,包括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共同創造的文化。它的顯著特征就在于游牧民族的觀念、信仰、風俗、習慣以及他們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價值體系等都是游牧生產方式和游牧生活方式的歷史反映和寫照。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產的基礎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與游牧生活相適應的文學、藝術、宗教、哲學、風俗、習慣等構成游牧文化的具體要素?!毙侠蚪淌趧t認為:“草原游牧文化就是歷史上生活在草原上的族群在草原的生態環境中創造的與草原互動的行為方式、生活準則、價值觀念、審美觀念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綜上所述,所謂游牧文化是立足于草原生態環境,以游牧生計為主要生產生計的游牧部落、民族所共同創造的文化形態,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文學、藝術、宗教、哲學、風俗、習慣等具體要素的總和。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文化屬性,不同的自然地域環境造就不同類型的民族文化,也為塑造特殊民族屬性提供了內在的物質基礎。勤勞智慧的蒙古民族,長期稱雄于北方草原,擁有悠久的歷史,孕育和創造了燦爛的游牧文化,他是傳承游牧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蒙古族游牧文化,即建立在草原生態系統上的,以游牧為生活的蒙古族人民上千年的游牧生產生活過程中,積累了如何協調人與牲畜、牲畜與牧草、牧草與草場之間的矛盾,并且在游牧實踐中,逐漸創造了一整套適應內蒙古高原自然環境條件的獨具特色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制度、文學藝術、風俗習慣以及哲學觀念和宗教信仰意識。具體來講,“居無定所,逐水草而進”,居住可移動的蒙古包,選擇水草優良的草場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最典型的外部特征;在服飾上,蒙古袍是利用牲畜資源制作的,它不僅是符合了游動生活需求,又是適應了環境氣候變化的一種特殊服裝;在飲食方面,蒙古族的食物分為烏蘭依德根(肉食)與查干依德根(奶食)。因為草原生態環境并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而更于畜牧經濟的發展。在交通上,蒙古族被譽為馬背民族,大范圍的移動游牧,馬無疑是草原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它適合單人騎乘也可用來駕車;勒勒車也是蒙古族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被稱之為游牧民的“游動的家”。宗教信仰方面,蒙古族宗教信仰敬仰長生天,將萬物有靈視為信條,崇尚大自然;在文學藝術方面,蒙古族的文學藝術大多以自然界的山水、樹木、動物為題材,包含著對自然界、對生命的崇拜與敬仰和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因此,蒙古族游牧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它的生態文化特征。
  由此可知,蒙古族游牧文化植根于遼闊的草原之上,領悟到大自然是萬物賴以生存的搖籃,并且使“游牧”從生存需求上升到精神文化境界。生態智慧貫穿于蒙古族生產生活方式、社會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倫理道德、美學與哲學、法規與律令等諸多方面。因此蒙古族游牧文化的最根本的思想精髓是敬重自然萬物、遵循大自然規律,在保持水、草、畜的生態平衡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劉鐘齡先生在 《蒙古族的傳統生態觀與可持續發展論》一文中指出,“蒙古族人民的游牧生活恰恰構筑了天、地、生、人的復合生態系統,是歷史條件下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高效和諧的優化組合。游移放牧的完整規范,可以保持草原自我更新的再生機制,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演化,滿足家畜的營養需要,保障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所以,在蒙古民族文化中,從意識形態、科學技術、倫理規范、民風習慣、宗教信仰等多方面都蘊含了鮮明的生態觀點與環境思維?!睆倪@個意義上看,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無不透露以“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和諧共存”為核心思想的生態文化特征。
  參考文獻:
  [1]舒新城.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
  [2]劉鐘齡.蒙古族的傳統生態觀與可持續發展論.草原牧區文明論文集[C].呼和浩特:內蒙古畜牧雜志社,20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90688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