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論高校生態道德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高校德育作為一個開放的思想教育體系,其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當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而發展,體現出時代性。生態環境革命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辦學思想觀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為培養對地球生態環境友好的高級人才,迫切需要對大學生開展生態道德教育。生態道德教育是一種人格教育、普遍教育、持續教育?生態道德教育主要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時代責任感,樹立生態道德信念,明確作為大學生必須深刻認識到可持續發展與大學生自身成長發展的密切關系,時刻樹立“保護環境,匹夫有責”“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觀念。因此,我們應該將生態道德教育納入高校德育課程體系,并且注重開展生態道德實踐活動,同時將生態道德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
  關鍵詞:生態道德教育;德育;高校
  一、生態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創新要求
  德育其實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所遵循的理論基礎不是僵死不動的教條,而是時代的精髓,并且反映了未來的發展趨勢。它所表達的內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的。它所采用的方法也不是傳統的萬靈妙藥,而應是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特點的;甚至架構它的模式也應當是一種新的范式。
  高校德育是根據社會需要和人類文明的歷史走向,將一定社會的意識形態、道德觀念、道德規范、道德理想等傳遞給學生,培養和形成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影響學生的道德活動,從而使學生能在社會中和諧地生存。
  高等教育理念的變革逐漸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時代潮流。世界著名高等學府在創建綠色大學、培養綠色人才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們的先進經驗值得我國高校學習和借鑒。在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創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高校應該積極轉變辦學觀念,開展生態道德教育,培養對地球友好的科學家、工程師和行政管理人員,造就一批致力于生態持續發展的教育工作者,培養對子孫后代負責的地球村公民。這對于我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使生態環境破壞降到最低限度,具有迫切性和長遠的歷史意義。
  二、高校生態道德教育的理論基礎
  生態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生態道德觀出發,為了人類的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生態道德影響的活動。其實質是要求人們以道德理念去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環境,并促進可持續發展。
  生態道德教育的理論基礎是關乎生態道德教育的方向發展、基本原則的指導性理論。從生態倫理學所屬的學科和性質來看,指導它成長的有兩大理論支柱:生態倫理思想和教育哲學理念。
  1、生態倫理思想
  生態倫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始創于1915年,法國人道主義思想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施韋澤提出了“敬畏生命”的倫理理念。他要求將道德的視野投向人之外的生命,將人和動物同時納入倫理范疇,并提出將“敬畏生命”作為倫理學的根本原則,作為判斷人的行為善惡的價值準繩,提出了“善是保存和促進生命,惡是阻礙和毀滅生命。如果我們擺脫自己的偏見,拋棄我們對其他生命的疏遠性,與我們周圍的生命休戚與共,那么我們就是道德的。只有這樣,我們才是真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有一種特殊的、不會失去的、不斷發展的和方向明確的德性?!?933年,利奧波德又在《沙鄉年鑒》一書最后一節提出“土地倫理”。他認為,倫理關系是擴展的人,最初的倫理觀念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后來則增添了處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現代倫理有必要也有可能邁向第三步:向人類環境延伸,這就是土地倫理。它的首要準則是,“一件事情,當它有助于保護生命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和美麗時,它就是正確的;反之,它就是錯誤的?!庇纱?,生態倫理學誕生了,兩人也被后世稱為“生態倫理學之父”。此后,生態倫理學得到眾多學者和環境保護主義者的繼承和發展。
  對于生態道德教育,魯潔教授在《德育新論》中提出生態德育是把生態學知識上升為人的行為道德規范,賦予其道德的、倫理學的意義,使生態學的責任深深契入于人的心靈深處與道德責任有機結合,召喚起人的道德良心、道德信念等,從而使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手段更加完備、更為有力。劉驚鐸在《生態德育的理論架構》中得出了“生態德育既是一種新的德育觀,又是整合傳統德育之后的一種嶄新教育范式。它試圖把長久以來無法解釋和無法確認的人類與自身、人類與自然之間的行為中的一系列棘手問題的認識與處理,納入德育視野,從一個嶄新的理路去培養一種具有更高人類品性的新人?!?
  2、教育哲學理念
  教育哲學探討的是教育領域中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是以哲學的研究方式對各門具體教育科學知識進行概括,揭示教育的本質和一般規律,它是一定社會的教育觀和教育研究的方法論。
  道德教育是按照某種超越于現實的道德理想去塑造與培養人,促使人去追求一種理想的精神境界與行為方式。道德教育是一種超越道德哲學。
  生態道德教育要以道德的力量限制人對自然的負作用,控制破壞力和對自然地影響性。它要引導人超越自己所在的地域甚至國家。還要引導人們超越當前關照后代,要把當代人的視野拓展到后代人的身上。
  三、高校生態道德教育的特征
  1、生態道德教育是一種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指培養健康的道德人格的教育。生態道德教育把環境教育作為一種道德人格,即作為環境準則意識、環境責任意識和環境目標意識的統一體。在生態道德教育中感悟生命的多樣性,培養大學生對于自然和生命的情感,讓他們懂得愛人和愛自然的深刻意義。高校生態道德教育不僅有助于人們改變傳統的發展模式,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而且是樹
  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
  2、生態道德教育是一種普遍教育
  生態道德教育教導大學生,不僅人對人的社會行為而且人對環境的自然行為均要進行倫理評價。不僅要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利益關系,擺正自己的社會位置,而且要恰當地對待人與自然的交往行為、利益關系,擺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通過教育改變大學生的態度和觀念,培養他們與可持續發展相一致的環境意識,提供在改善生活和保護環境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所必需的價值觀、技能和行為,使他們有能力去評估并解決他們所關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生態道德教育的對象應既有專業學生,更要注重非環境專業的學生的道德教育。大學生將來走上各行各業的工作崗位,成為各級領導和業務骨干,扎實的生態倫理學的知識基礎和深厚的情感關懷,將大大有助于將生態倫理貫徹于工作和社會生活實踐中,對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3、生態道德教育是一種持續教育
  生態道德教育不是一時一事的短暫的功利教育,而是一種全面的持續教育。生態倫理處理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目的是使之和諧統一。這種“和諧統一”并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并不是短暫的而是持續的。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要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什么要素既影響當前需要又影響未來需要?就可持續發展而言,只能是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沙掷m發展道德教育觀所謀求的發展是個動態過程,這個過程是人對現實的不斷否定和對未來的永恒追求,說到底也是人對自我的不斷超越和重新發現。
  四、高校生態道德教育的實現途徑
  生態道德教育既非簡單地傳統道德教育的外推或演繹,也非環境教育與道德教育兩者的簡單相加或拼湊。因此,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公德”教育,而是公民德性、人格養成的教育,是保護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邁向生態文明的精神信仰教育,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今天具有重要地位。
  高校生態道德教育要突出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時代責任感,樹立生態道德信念,明確作為大學生必須深刻認識到可持續發展與大學生自身成長發展的密切關系,時刻樹立“保護環境,匹夫有責”“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觀念。通過系列的生態道德教育,使學生們不斷反思,不斷反省,不斷升華自己的思想境界,認識到自身的責任,把外在的生態道德規范內化為自己主觀的內在要求,自覺調整自己的行為,為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做出貢獻。
  l、將生態道德教育納入高校德育課程體系
  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夯實生態道德教育的理論基礎。將生態道德教育滲透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中。因為強烈的環境意識的培養,高度的環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形成,不僅需要一定的環境知識為基礎,而且更需要心靈的感悟和內心精神世界的撞擊與升華,需要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層次上形成信念甚至信仰。
  從思想道德教育來看,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德育內容主要圍繞如何處理人與他人、集體和社會的關系組織的,而相對忽略了如何處理人與自然,包括人與其他生命體的關系的教育內容。雖然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的環境教育就已經起步,但也基本上停留在一般的知識傳授上,而沒有自覺的把其納入到道德教育的范疇中去、更談不上塑造“理性生態人”的情感體念、習慣養成以及生態價值觀的培養。僅靠現行的科技教育在實踐環節上與社會、自然的有限接觸,還不足以喚醒人們對生態道德重要性的意識,更難以把道德聽命于自然界的規律內化為人類的本質需要。為此,我們應該把生態道德教育納入課本,在課時安排上給以保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功能??梢越M織有關的專家、學者編寫相應的教材,嘗試開設《大學生生態道德修養》課程,有系統、有針對性地講授生態倫理道德的理論體系以及在當今時代的現實意義。
  2、注重生態道德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對于社會意識范疇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與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社會實踐能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生活、磨練意志;關愛生命,完善人格。通過豐富的感性體驗,在理性上不斷得到升華。
  采取討論、知識競賽、對所處社區與地區重大環境問題進行了解與分析、參與社區及地區的環境衛生工作、觀看電視(包括電影、影碟等)、實地參觀調查(如對公園、植物園、野生動物園的參觀考察)、自然探秘、野外實習與見習等等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以提高環境教育的趣味性與實踐性。
  引導學生利用節假日參加植樹造林活動,參與世界環境日、地球日的宣傳活動,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促使學生通過實踐進一步強化對生態道德的認識。
  讓學生收集相關資料,了解改革開放后我國雖然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重大傷害。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生態道德情感,促進大學生生態保護的內在動力和精神的養成。
  3、將生態道德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活動也是對大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的主要載體,學??筛鶕髮W生的特點,圍繞生態道德主題,科學設計與安排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可以聘請著名生態學、環境科學的專家、教授們來高校做有關生態學、環境科學方面的專題講座,結合本地區及我國實際生態環境現狀、未來發展趨勢加以講解。經常在校園內開展一些環境保護的知識競賽、演講賽、戲劇小品比賽、主題征文比賽等,促動大學生對生態道德問題進行廣泛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引導大學生自發地組建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方面的學生社團,以社團為核心在高校內外輻射展開有關環境保護宣傳的課外活動,使當代大學生既成為環境保護宣傳的主力軍,又使他們在社會當中起到模范帶頭和推動的作用。
  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也可以建立一個校園生態德育網站,請一批有相當專業知識的專家、教師通過QQ聊天、專家解答等形式,引導大學生們學習和探討有關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與熱情。
  同時,注重校園的綠色環境建設,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學生營造一種較好的接受綠色教育的氛圍。
  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最強音,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熱浪已經掀起,人類社會的生態文明之船也已經起航。因此,作為人才培養基地的高等院校必須進行一場意義深遠的德育理念的革命,大力加強生態道德教育,培養一批又一批具有現代生態文化理念的新型人才,以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曾建平.尋歸綠色——環境道德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4.
  [2]楊通進.環境倫理與人類文明[J].環境教育,2005,(l).
  [3]楊通進.爭論中的環境倫理學:問題與焦點[J].哲學動態,2005,(l).
  [4]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5]魯潔.道德教育:一種超越道德哲學[J].中國教育學刊,1994.(6).
  [6]劉慧.生命視域中的學校生命道德教育特征[J].思想政治教育,2005,(3).
  [7]王露璐.環境道德建設的實施途徑探究[J].道德與文明,2005f 2).
  [8]阿爾貝特施韋澤.敬畏生命一五十年來的基本論述[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92923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