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日本戰后道德教育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啟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思想道德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全社會都在進行深刻的大變革時期,學習借鑒日本高校道德教育優秀經驗,有利于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的發展和德育理論的創新。
  【關鍵詞】道德 教育 啟示
  一、日本戰后高校道德教育內容
  二戰后,戰敗的日本被美軍占領,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文化都受美國影響頗深。政治經濟體制的變化使日本的文化教育也發生了變化,在道德教育方面,主要是進行民主主義教育,國體教育和個性教育。
  1.民主主義教育
  戰前的日本實行的是軍國主義體制,專制主義思想濃厚,戰后的日本被美國占領后,在美國的影響下教育方面發生了很大變革,其中民主的思想傳播最為深遠,1947年日本公布“教育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確立了民主主義教育體制。民主主義教育簡單來說就尊重多元化,反對獨裁,尊重個人尊嚴和價值,共建和平國家與社會,這是民主主義教育的重點。
  2.國體教育
  國體教育實際上也就是愛國主義教育,無論哪個國家,愛國主義教育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而且戰前的日本軍國主義和極端國家主義思想就在全社會盛行,二戰后,日本教育應走“民主化”道路,取消軍事教育和國教。盡管如此,日本的愛國主義教育中仍然存在著遺留的民族主義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日本的愛國主義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具體來說,日本的愛國主義主要是虔敬天皇、忠誠國家以及注重本國傳統和文化教育等。
  3.個性教育
  1947年3月,日本教育基本法提出:“教育應培養完美人格為目的,培養熱愛真理與正義,尊重個人的價值,尊重勤勞與責任,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國民,使其成為和平國家與社會的建設者”。1986年又提出21世紀的教育目標:“培養人們擁有寬廣的心胸,健壯的體魄,豐富的創造力;培養人們具備自由自律和公共的精神;培養面向世界的日本人”。
  二、日本的道德教育特色
  1.倡導共同價值觀,增強認同感
  日本獨特的地理文化環境使日本人民在生存和發展的歷史活動中形成了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塑造了一個富有憂患意識,生存意識和競爭意識的大和民族。日本的這種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對日本經濟政治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日本的政府和學校都注重培養公民對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以增強民族凝聚力。
  2.立足傳統,突出民族性
  任何國家發展文化時都應該立足自己的傳統,日本在保持自己民族風格方面做的頗有亮點,實質則是把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作為國家生命延續的根本。珍視傳統是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之一,在明治維新和戰后被美軍占領的兩個不同時期,日本雖然都引入學習了外來的文化,但仍然重視本民族的文化傳統,特別是在道德教育方面蘊含著自己豐富的民族特色。
  3.注重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合作
  1986年4月23日,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議關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咨詢報告提出:“有必要明確在終身學習體系中,家庭,學校,社區等教育各領域的作用與責任,并加強相互的合作?!睆娜毡具M行道德教育改革進程以來,就有意識的加強家庭學校和社區的聯系。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強調家庭學校和社區要進行合作,強調構建三位一體的道德教育體系,實現了學校家庭和社區教育的有機融合。
  三、日本戰后高校道德教育內容對我國的啟示
  戰后的日本根據本國國情的變化,在道德教育方面進行了多次改革,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獲得了豐富的成果,分析研究并借鑒日本高校道德教育改革的經驗,有利于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獲得新發展和新思路。
  1.兼收并蓄,東西融合
  當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但也存在著文化侵略的現象,如何在進行友好文化交流的同時把握發展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日本在這方面就給我們提供了借鑒經驗。
  明治維新時期,盡管日本打開國門向西方學習,但是提出了“和魂洋才”的思想方針,既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又要保持自己民族特色。二戰后,日本的各方面都被美國所掌控,教育也不例外,美國的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等價值觀念滲透到教育的各個方面。但是日本國民的民族精神及其濃厚,沒有給予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發展壯大的空間。反之,日本吸收了西方民主主義思想的合理因素,在道德教育中將西方思想與本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發揮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國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既要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優良之處,又要弘揚傳統道德文化的精髓,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
  2.顯性道德教育與隱性道德教育相結合
  顯性德育是指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影響學生品德發展的道德教育活動。隱性德育指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活動。日本高校德育就做到了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結合。一方面在高校設置正規的德育課程,向大學生系統傳授規范的道德觀念,培養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開展促進學生知、情、意的發展的活動課程,潛移默化地培養大學生道德品質和情操。
  但目前我國的高校德育主要是通過專門的德育課程完成的,過于死板片面,與其他學科聯系不強,隱性的德育方面做得稍有欠缺。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改革中,既要注重德育與其他學科間的內在聯系,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結合,實現兩者的相互滲透,也要注重在德育活動中開展道德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質量。
  3.教育內容社會化
  道德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深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它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日本學校德育就是隨著社會變化發展不斷豐富發展自身內容,二戰后日本道德教育由“修身科”到“社會科”及“道德科”的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內容的不斷充實,就是為了服務于變化了的社會。我國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就是由于德育沒有充分適應變化發展了的社會。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服務。
  四、結束語
  改革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主動迎接挑戰,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才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2722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