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后日本高等教育的研究概況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二戰后,日本的經濟面臨崩潰,在這種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日本抓住了國家教育這個關鍵因素,尤其是大力發展了高等教育,不斷進行教育改革,促成了戰后日本高等教育的大繁榮,同時也推動了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戰后日本高等教育的發展受到世界矚目,國內外對其各方面的研究十分豐富。據此,對有關日本高等教育的典型研究進行了簡單地梳理。
關鍵詞: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經濟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0.099
日本的經濟在二戰后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日本也迅速成為世界經濟強國。這盡管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其中高等教育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高等教育是我國改革的重大課題,分析研究戰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歷程對完善我國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分別從“戰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特點”以及“戰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兩方面對各先行研究進行了歸納和分析,希望對今后的高等教育研究方向有所啟發。
1 戰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特點
有關戰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軌跡的研究普遍認為戰后日本的高等教育經歷了三個階段和三次改革(不同于日本教育史上的三次改革,為了便于論述,此處稱為三次改革。)。三個階段分別是:美軍占領時期的“民主化” 階段、經濟高度增長期的“大眾化(大眾化不是明確的概念,此處指從1952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階段。)”階段以及上世紀70年代以來進一步發展的“多樣化” 階段。三次改革分別是:占領期的改革——“新制大學”體制形成、大眾化條件下的改革——從“量的增長”到“質的提升”以及世紀末的改革——第二次改革的繼續深化。相關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兩種。
宏觀研究立足于改革發展的全過程,從整體角度分析戰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各方面,李本智、崔利波在《戰后日本高等教育發展的特點》中提到戰后日本高等教育的三個特點:首先他指出日本在一開始就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戰略指導思想,這確保了教育的發展方向并且成為教育發展的有力支撐;其次,日本政府不斷增加對教育的投資,這一點也成為日本高等教育得以迅速發展的前提條件和保障;最后,相對的“計劃性”也是日本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原因。這三點從國家基本政策方面對戰后高等教育得以迅速發展的原因進行了概括。戰后的日本歷屆政府一直把教育視為“立國之本”,給予教育充分的關注,在“教育先行”的戰略指導思想下把高等教育確定為發展的重中之重。另外,日本國立大學以及公立大學的教育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家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共同承擔的公共教育經費,大約占整個國立大學和公立大學經費的80% ,并且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發展,國家對私立大學的經費投入也不斷地增加。而日本發展高等教育的計劃性則體現在“有比例、有計劃地安排教育投資以及根據經濟發展是的實際需要來決定高等教育的專業以及人數等各個方面”。
從高等教育本身來看,日本的高等教育結構十分值得借鑒。李洪學在《戰后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歷程》中指出日本的高等教育結構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大力發展了私立高等教育機構,為私立高等教育機構注入發展的動力;其次是發展了多層次的高等教育機構,其中包括短期大學、高等專科學校和專修學校等;最后是將國立大學、公立大學變成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主要力量?!备黝悓W校都發揮了自身獨特的重要作用,結構的不斷完善推動日本高等教育走向更高的水平。相關研究還有姜源的《戰后日本高等教育結構研究》,龐笑萌的《日本高等教育結構發展對我國的啟示》等,并且可以發現這些相關研究都重點論述了私立大學在日本高等教育發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事實上通過進一步研究可以看出私立大學是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任務的主要承擔者,為日本高等教育的普及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另外,吳越的《高等教育強國發展的三圍模式:日本的探索》中提到日本高等教育歷程告訴我們,高等教育強國的形成是教育理念、教育政策和教育實踐這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創建世界高等教育強國必定需要三者的緊密結合,本人認為從這個三維模式出發的研究方向為我們今后研究日本高等教育以及如何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
微觀研究則立足于戰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各個時期,具體分析不同時期的重要措施、取得的成就以及出現的新問題,而新出現的問題則會為下一時期的改革提供方向。高益民在《戰后日本高等教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中認為“戰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的典型性特征在1952年以前,主要表現為‘民主化’特征;在1952年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主要表現為‘大眾化’特征,此后則表現為‘自由化’特征”。而徐超的《論戰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以及沈美華的《戰后日本大學的改革與發展》等研究則以上世紀70年代的改革為標志,認為上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高等教育逐漸由“大眾化”走向“自由化”。上世紀70年代日本高等教育增長幅度盡管降低了許多,但仍保持著一定的增長速度,從這一點來看,上世紀70年代的穩步增長仍屬于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延續,但1971年6月,日本政府就已經宣布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改革的特點可以概括為由數量的增加向質量的提升轉變。因此可以認為上世紀70年代既是“大眾化”的深入也是“自由化”的開端。
美國占領時期,日本進行了高等教育民主化改革,這一時期的改革奠定了戰后半個多世紀以來日本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這一時期也成為戰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民主化時期。 “占領期”結束后,日本逐漸走向經濟高速增長期,這一時期的日本高等教育迅速走向大眾化。而進入上世紀70年代以后,國內外形勢發生新的變化,日本高等教育隨之變為穩定發展階段,同時,前一階段帶來的種種問題要求人們重新思考教育制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使教育在新的社會形勢下進一步發展的對策由此掀起了戰后的第二次教育改革。吳越的《日本走上高等教育強國的歷程及其經驗》、王愛芬的《論二戰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特點》等研究都對這一時期改革的內容進行了充分的概括,但是這些論述都缺乏對改革的評價,李海燕的《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與借鑒研究》中的評價部分也沒有深入,本人認為這是今后的研究應該注意的地方。 上世紀80、90年代,日本不斷進行的高等教育改革基本上可以認為是這次改革的不斷深化。李海燕的《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與借鑒研究》系統地探討了20世紀70年代、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日本進行教育改革的原因、措施、實踐、特點、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趨勢等,并且全面地對本次教育改革的經驗與教訓進行了縱向和橫向的比較,雖然部分論述比較缺乏深度,但所包含的信息比較系統豐富,有一定的創新意義。
2 戰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二戰結束后日本的經濟處于極度混亂之中,面臨嚴重的糧食危機和通貨膨脹等問題,之后依托于美國的扶持經濟才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 上世紀50年代中期,日本的經濟已經基本恢復到戰前水平。從1955年開始日本的經濟進入了高速增長時期,本時期,日本的實際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達到10%以上,1956年到1973年,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經濟增長依舊十分顯著。但進入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經濟開始進入低速、穩定的發展時期。本時期,由于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日本的經濟危機、生態危機等不斷發生,因此不得不在經濟政策和產業結構上進行調整。
二戰以來,日本一直把教育當作一種人力投資,竭力追求這種投資對產業界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高等教育作為日本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表現出了良好的產業適應性。(在李洪學的《戰后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歷程》中指的是戰后高等教育發展的全過程。)在關于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相關研究中,鄧耀彩在《戰后日本高等教育產業適應性淺析》中指出日本高等教育在為產業結構服務的過程中促進了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同時也促進了自身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組成了一個共存共生的體系,并且總結出以下三個原因:“第一,經濟產業結構的高度化發展形成了一個對高等教育的完整的需求體系,從而對高等教育產生了良好的刺激,高等教育本身的靈活性又使得高等教育能夠吸收這種良好的刺激并且調整內部結構來滿足產業界的需要,與此同時也促進了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第二,經濟產業的發展會引起就業結構的變化,這一變化與日本學歷社會的特質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引導高等教育產生產業適應性的社會心理機制,這一社會心理機制成為高等教育適應產業所必須的穩定的中介。最后,政府的強力壓迫也是日本高等教育產生產業適應性的重要原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等教育對產業的適應性有利有弊,應當全面考慮。
陳武元在《日本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中利用了上世紀50年代到上世紀70年代的各種數據,分別說明了這一時期日本高等教育的規模、高等教育的結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結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梢园凑者@個思路對以后的各個時期進行考察。另外還應該考慮到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日本的企業制度與企業內的教育,國民對教育的熱情等。
3 結束語
戰后日本的高等教育通過一系列改革逐漸得到發展和完善,在國際上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其中高等教育表現出的良好的產業適應性是值得重點研究的。近年國內對于日本高等教育的研究還在雖然繼續,但是缺乏創新,今后的研究應該在創新的基礎上更加關注我國的國情,提供更多方向。
參考文獻
[1]李本智,崔利波.戰后日本高等教育發展的特點[J].日本研究,2000,(01):94-97.
[2]姜源.戰后日本高等教育結構研究[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21):618-619.
[3]李洪學,耿月新.戰后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進程[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02):31-32.
[4]吳越.日本國家教育理念的傳承與創新[J].大學(學術版),2010,(08):51-56.
[5]徐超.論戰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J].柳州師專學報,2010,25(05):113-116.
[6]史亞杰.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因素分析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2.
[7]吳越.日本走上高等教育強國的歷程及其經驗[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30(02):51-56.
[8]李海燕.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與借鑒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04.
[9]史亞杰.日本的經濟發展與高等教育大眾化[J].外國教育研究,2002,(12):29-31.
[10]高益民.日本面向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自由化政策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04):108-114+128.
[11]高益民.戰后日本高等教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J].比較教育研究,2003,(12):31-37.
[12]史朝,鄔大光.高等教育發展的社會學分析——評天野郁夫的《日本高等教育結構》[J].高等教育研究,1996,(03):92-96.
[13]鄧耀彩.戰后日本高等教育產業適應性淺析[J].吉林教育科學,1992,(03):73-77.
[14]陳武元.從高等教育政策的視角看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J].外國教育研究,1999,(01):14-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5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