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中國園林傳統疊山技法研究概況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Research Overview on Chinese Garden Traditional Rockery Technique
   摘要:中國園林傳統疊山研究由于受“重賞輕技”思想的影響,一直側重于疊山理法與藝術價值等藝術層面的探討,較少從技術經驗與技藝特征角度進行總結。近現代以來,學界開始注重對疊山技法方面的研究,且進展良好,主要集中在材料特征與疊山技法的關系、傳統疊山經典作品的記錄、疊山匠師的技術經驗總結與新技術的應用。結合傳統疊山技法研究現狀,提出未來可從地域性特征與共性經驗方面總結、定性與定量化分析相結合的技法特征評價標準以及基于匠作視野的技藝傳承機制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
   關鍵詞:中國園林;傳統疊山技法;研究進展;保護與傳承
   文章編號:1671-2641(2019)02-0011-04
   中圖分類號:TU986
   收稿日期:2019-04-01
   文獻標志碼:A
   修回日期:2019-04-08
   Abstra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 “emphasizing aesthetic appreciation more than technology”, Chinese garden traditional rockery has been more focused on the concept and aesthetic value than technical experi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Since modern times,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begun to pay attention on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rockery technique, and good progress have been made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ials and the technique of rockery, the record of the classical works, summary of craftsmen’s technical experience and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Combining with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raditional rockery technique, this paper proposes to increase the research intensity in the fu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on experienc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technical inheritance mechanis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raftsmen.
   Key words: Chinese garden; Traditional rockery technique; Research progress; Con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疊山作為中國傳統園林的重要造景要素,營造歷史悠久。然而,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存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價值觀念與“重賞輕技”的現象,使得有關傳統園林疊山技法與技術經驗的總結一直不足,傳統工匠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使得技法的總結直到近現代才逐漸展開。這不僅影響著中國傳統疊山技藝在當下的保護傳承,也關系到其營造實踐的技藝水平與藝術價值。
   1 疊山技法的研究進展
   總體來說,目前關于中國疊山技法研究主要集中在4個領域:一是針對材料特征與疊山技法關系的研究;二是基于傳統疊山的經典案例來探討疊山地域特征研究;三是從工匠角度對疊山技法的經驗總結;四是信息技術與數理統計分析方法在傳統疊山研究領域的應用。
   1.1 材料特征與疊山技法的關系
   在“道器分途”的價值觀主導下,中國傳統疊山最早主要探討土山的造型特點。東晉時期,《三輔黃圖》記載袁廣漢造園“構石為山,高十余丈,延亙數里”,此時石材成為疊山材料之一。在古代文獻之中,常會探討材料的利用方式及造型變化,如唐代白居易《太湖石記》中,從中國賞石文化角度研究太湖石的選石分類、堆疊方式,著重于對石形、石態的審美賞鑒。宋代開始從工程技術角度關注疊山材料。中國第一部石譜專著《云林石譜》記載了石品116種,詳細記錄了石頭產地、采掘方法、運輸技術等。此后,周密的《癸辛雜識》進一步補充園林疊山用石的運輸技術。明清時期,多從相石標準與營造原則層面探討石材的具體特征,其中中國第一部造園專著《園冶》對園林石材進行總結與梳理,共有10種山石類型與5種山型理法,并介紹了掇山基本工法流程及理法與山林營造的關系。
   近現代以來,學者們開始關注不同石材在不同地區園林疊山中的應用,探討石材特性、地域特征與疊山技法的關系。童寯先生在《江南園林志》[1]中追溯中國古代就近取石應用的習慣,并以太湖石的材料特性及在江南園林疊山中的應用為例探討疊山地域特征。陳從周先生也提到揚州地區疊山的石材取材問題[2]。
   20世紀90年代后,學者們開始關注石材特性與疊山技法、疊山意匠的關系。孟兆禎先生在《掇山之相石、結體與水景》[3]中提到,特定的意境與假山的性格只有相應的石材才能奏效,并將山石材料歸類,認為了解石性后方能按掇山目的、意境等斟酌采用何種山石。賈珺先生在《北京私家園林的掇山藝術》[4]中通過分析不同石材,總結北京私家園林假山堆疊手法特征。王勁韜從中國園林疊山材料演化和民間技術傳承方面,探討了皇家園林疊山風格發展與材料和技術等物質性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5]。歐陽立瓊通過對3本中國造園經典著作在掇山選石方面的對比,梳理選石取向的異同,并探討了明至清代民間掇山選石的價值觀[6]。李運遠通過剖析“相石覓宜”與“問石求意”的營造過程,探討了疊山技法中材料與營造手法的關系[7]。    1.2 經典案例的地域特征
   關于中國傳統疊山經典作品及其技法的論述,在古代文獻之中多以散文、園記等形式記錄下來。唐代白居易在《廬山草堂記》中,依據草堂周邊環境來探討疊山應“覆簣土為臺,聚拳石為山,環斗水為池?!盵8]6。宋代張淏在《艮岳記》中記載艮岳通過自然山體的摹寫由此帶來了湖石開采、運輸、堆疊等技術的進步。
   20世紀50年代以來,關于疊山技法的研究分地域展開。天津大學盧繩教授主持的對承德避暑山莊古建筑及園林環境研究項目,記錄了北方園林的疊山技法[9]。而江南地區則以劉敦楨、陳從周、楊鴻勛等前輩展開的蘇州古典園林考察成果為代表,積累了江南地區關于疊山經典作品的一手資料。60年代,嶺南地區夏昌世、莫伯治等建筑師對嶺南庭院水石景進行了研究[10]。80年代之后,學者們對現存古典園林中遺存的疊山作品展開大量實地調查,并出版、發表了一批重要的著作與文章,如汪星伯先生的《假山》、孟兆禎先生的《北海假山淺析》與《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史》、吳肇釗先生的《奪天工》等。
   近些年的研究更加注重疊山技法的保護與傳承研究,以及傳統疊山的地域性特征研究。東南大學顧凱教授的國家自然基金項目以動態演進與當代保護傳承的應用視野,關注晚明以來江南園林疊山的營造特點[11];謝杉對北海湖石假山空間布局和山石掇法進行系統總結[12];王昕通過對蘇州現存疊山作品采樣,對照傳統技藝法則,總結當代假山工藝技術的傳承、提高與發展的方法[13];梁明捷從嶺南疊山的山石材料、砌筑技術、疊山造景藝術與建筑空間的環境關系三個方面,探討嶺南古典園林疊山的地方特征[14]。
   1.3 匠師營造工法的總結
   周維權先生在總結中國園林發展時指出:“向來輕視工匠技術的文人士大夫不屑于把它們(造園技術)系統整理而見諸文字,成為著述。因此,千百年來極其豐富的園林設計技術積累僅在工匠的圈子里口傳心授,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湮滅無存了?!盵15]中國園林傳統疊山發展到明清之后,主要由文人、藝術家和專業技術工匠共同營造,而古代傳統園林疊山記錄則多由文人主筆記錄理法與審美意匠,從匠人實操角度對技術經驗的總結與記錄卻很少。周維權先生的觀點恰好說明了目前關于疊山匠作體系研究較為缺乏的原因,但并不代表古代文獻沒有技法的相關記錄。如清代《嘉興縣志·張南垣傳》[16]記載,“舊以高架壘綴為工,不喜見土,漣一變舊模,穿深覆岡,因形布置,土石相間,頗得真趣?!逼渲忻枋隽睡B山名匠張南垣希望通過“土石相間”的掇山方法,改變清代掇山過度人工雕琢的傾向。清代錢詠在《履園叢話》中記錄了疊山名匠戈裕良的疊山技法經驗,記錄其運用拱券法與穹窿法做假山山洞,從而實現疊山技法的創新。
   近現代以來,一些出身于疊山工匠世家的匠人對家族傳承的疊山匠作技藝經驗進行了總結,如揚州疊山傳人方惠所著的《疊石造山的理論與技法》是根據自身技藝的經驗匯集,所述技術、手法均從實踐中來[8]55~152?!渡绞n疊山技藝》由蘇州假山世家韓家第三代傳人韓良順著成,對江南疊山“山石韓”流派的疊山技藝經驗進行了系統總結[17]。韓良順的徒弟冷雪峰所著的《假山解析》側重于從審美角度研究中國疊山美學特點,其中涉及疊山用石與地質特征的關系,并討論了現代假山設計與施工的相關問題[18]。這些從工匠視角進行的疊山操作實踐技法總結,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指導價值。
   1.4 新技術在疊山工程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與數理統計方法的應用是近幾年風景園林研究的重要特點,而新技術與定量分析方法的應用也是傳統疊山技藝研究的重要突破。
   一方面,數字化信息新技術近幾年開始運用在傳統名園疊山置石的歷史發展與空間研究。張勃通過對掇山建造模式與匠作工具進行梳理,認為設計師和匠師都可以借助數字化3D技術調研,完善施工圖設計,從而理順設計與建造的關系[19]。楊晨與韓鋒對上海豫園黃石大假山空間特征進行了定量化研究,運用數字化近景攝影測量技術、激光雷達掃描技術和點云可視化技術采集大假山的空間信息,構建數字化三維模型,對假山空間特征開展定量化的識別與分析[20]。張青萍等對蘇州園林運用地面三維激光掃描和無人機近景攝影測量技術進行掃描、拍攝及后期處理分析,對私家園林疊山的定量技術和結果表達方式進行比較和總結[21]。
   另一方面,數理統計的分析方法為疊山營造技藝標準與空間特征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定量研究分析方面,周建東等以揚州個園“四季假山”為例,借助心理實驗的語義差別法(SD法)為假山置石藝術評價,提供了一種較為科學的分項評價法[22];周超等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對影響揚州園林風格特征的評價因子進行重要性分析,總結了揚州園林風格特征的基本內容[23]。而建筑空間研究的思路也借鑒運用在疊山空間特征分析方面,如高洪霖等運用當代建筑學語言解讀分析歸納了蘇州古典園林假山空間與光影的典型關系,對傳統假山光影空間進行圖解與轉譯,并探索“最小狀態的建筑空間”在現代地域建筑光影空間設計中的應用[24]。
   2 傳統疊山技法研究現狀總結
   就中國傳統園林疊山技法研究現狀而言,早期對疊山技法的研究主要從相地設計、疊山造型、石材選擇、堆疊工法四個方面展開。隨著工程技術的發展,近現代以來對疊山的研究愈發關注技法本身,特別是從保護與傳承的角度總結與分析傳統疊山技法經驗。近幾年,新技術與新工具方法應用于疊山營造技藝標準與空間特征的研究,突破了傳統研究工具與方法的局限。
   盡管關于傳統疊山技法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從中國園林疊山研究總體現狀來說,仍側重從疊山的山水理念、審美觀念、形態、風格特征等藝術與審美層面進行探討,而從“技”的角度基于材料特性、地域特征總結疊山技術經驗與技法特征,仍有許多研究空間。同時,關于工匠疊山技法的經驗總結,目前也主要集中在北方與江南地區匠派研究,在傳統疊山技法的共性經驗總結方面仍較為缺乏。    3 未來研究方向
   中國傳統疊山技法研究隨著歷史名園名山保護修復工作的專業化、技術化要求提高,園林造景與疊山產業發展需求增加,越發需要加強對傳統疊山技法經驗與技術特征的研究。隨著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在傳統疊山意匠研究基礎上,中國傳統疊山技法的研究領域在未來可從對疊山技法的地域性特征與共性經驗方面加以總結與梳理,從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方式探討疊山技藝特征的評價標準,更應在傳統疊山匠作體系研究、遺產保護與傳承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
   3.1 地域特征與共性經驗總結
   目前疊山技法經驗總結主要集中在北方與江南地區匠派研究之中,由于疊山創作的主觀性較強,因場地、山石材料的不同,疊山技法與藝術表現也千差萬別。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不僅需要通過對比分析不同地區、不同匠派與不同材料的疊山技法特點,更要總結與提煉中國傳統疊山技法的共性特征,總結疊山的核心技術經驗與關鍵性技術要素,以保護和傳承傳統疊山技法的核心特征。同時,要關注疊山技法的歷時性變化,特別是現代工具介入之后對疊山技法實施與疊山風格的影響,對比研究現代與傳統技法的異同,分析在現代技術與產業發展影響下傳統疊山技法的演變特征。
   3.2 定性與定量化分析相結合的技法特征評價標準
   隨著信息化、數字化的發展,點云技術、構建三維模型等方法已經大量應用于古典園林疊山的研究。新技術與新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對疊山這類不規則園林要素測繪成果的完整性、精確性和工作效率,也提供了新的量化評價工具。如何將傳統疊山非定量的技藝特征總結與評價問題結合定量研究方法,探討一套融合審美與技術、主客觀綜合考量的技法特征評價體系,或能為傳統疊山技藝意匠研究與技藝傳承探尋新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
   3.3 基于匠作視野的技藝傳承機制
   由于過往研究中仍較為缺乏對疊山工匠與匠作體系的記錄,要保護與傳承疊山技藝,必須重視對疊山工匠及匠作體系的研究。未來要更加注重從“人”的視角,即工匠的角度出發記錄疊山技法的現代發展,注重人—物—技藝三者之間的關系研究,探討傳統疊山意匠追求與疊山技藝當代發展需求的關系。同時,還應從疊山匠作技藝的保護與發展角度,探討疊山匠作體系可持續發展的保護傳承機制與策略。
   參考文獻:
   [1]童寯.江南園林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15-20.
   [2]陳從周.揚州片石山房——石濤疊山作品[J].文物,1962(2):18-20.
   [3]孟兆禎.掇山之相石、結體與水景(上)[J].古建園林技術,1991(2):51-55.
   [4]賈珺.北京私家園林的掇山藝術[J].中國園林,2007(2):71-73.
   [5]王勁韜.中國皇家園林疊山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9.
   [6]歐陽立瓊,張勃,傅凡.《園冶》《長物志》《閑情偶寄》論選石的異同[J].華中建筑,2015(9):155-158.
   [7]李運遠,魏菲宇.“相石覓宜”與“問石求意”——議中國古代園林假山石材選擇與設計的關系[J].古建園林技術,2017(3):39-42.
   [8]方惠.疊石造山的理論與技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6.
   [9]天津大學建筑系,承德文物局.承德古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2:46-50.
   [10]夏昌世,莫伯治.粵中庭園水石景及構園藝術[J].園藝學報,1964(2):171-180.
   [11]顧凱.重新認識江南園林:早期差異與晚明轉折[J].建筑學報,2009(1):106-110.
   [12]謝杉.北京皇家園林湖石假山掇法研究初探[D].北京:北方工業大學,2013.[13]王昕.蘇州太湖石假山傳統技法及鑒賞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
   [14]梁明捷.嶺南園林疊山探析[J].美術學報,2014(2):82-87.
   [15]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773.
   [16]吳偉業.梅村家藏稿:卷五十二[M]//謝國楨.明清筆記談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7]韓良順.山石韓疊山技藝[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140-236.[18]冷雪峰.假山解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45-496.
   [19]張勃.對掇山建造模式與匠作工具的思考[J].新建筑,2016(2):41-45.
   [20]楊晨,韓鋒.數字化遺產景觀:基于三維點云技術的上海豫園大假山空間特征研究[J].中國園林,2018(11):20-24.
   [21]張青萍,梁慧琳,李衛正,等.數字化測繪技術在私家園林中的應用研究[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1):1-6.
   [22]周建東,趙雅南.基于SD法的古典園林假山藝術評價研究——以揚州個園為例[J].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18,39(2):114-118.
   [23]周超,趙御龍,王曉春,等.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揚州園林風格特征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18(4):112-118.
   [24]高洪霖,徐俊麗.蘇州古典園林假山光影空間圖解及轉譯研究[J].中國園林,2018,34(10):129-13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553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