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論李青松《萬物筆記》的生態書寫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李青松是中國當代生態文學的代表性作家。他新近出版的《萬物筆記》,關注現代化進程中人與大地的關系這一重要主題,以“萬物”為核心展開作者一向注重的大地倫理敘事。同時,作為一部“跑”出來的報告文學作品,作者圍繞著一個個具體的中心物進行勞蛛綴網式的生態書寫,生動地刻畫了許多生態保護者的形象,反復言說著一種捍衛自然的精神。
  [關鍵字]李青松;《萬物筆記》;大地倫理;生態文學
  李青松是中國生態報告文學隊伍中最具創造力的作家之一。作家劉恒評論說:“李青松先生的文學有一個永恒的主題——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個主題不僅永恒,而且無比龐大,因為它涵蓋了人類古往今來的命運。青松先生企圖破解如此堅硬的主題,并以文字與之搏斗,顯現了穩健而超拔的理性與感性?!雹僮x了李青松新近出版的《萬物筆記》后,不難發現這一評價名副其實。該書將現代化遮蔽下的環境真相清晰地顯露出來,再現了大地同人類的根本性聯系。
  一、觀照“萬物”的大地倫理敘事
  自遠古以來,農事就是中華民族一種重要的生存方式,而農事和大地是分不開的。農事要求生活于中華大地的子民時時與自然打交道,并分外關注四季間萬物的變化運行。早期務農者在客觀上因條件和能力有限,無法與自然抗衡,在主觀上因基本靠天吃飯,所以熱愛自然、贊美自然、崇拜自然。內外種種緣由促使人們努力接近心目中的“天”,以求得自身與自然、宇宙的和諧統一,所以就有了“屬于天者是人類幸福的源泉,屬于人者是人類痛苦的根子”②的表達。
  在生態文學家看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念蘊含著一種極為可貴的生態智慧。生態報告文學強調以文學的屬性、新聞的屬性來展開當下的生態紀實,并重新梳理人與自然的現狀和關系,警醒人類勿再破壞生態環境,而應致力于保持生態的平衡和可持續發展。
  《萬物筆記》的主題依然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但作者展現的內容卻是多樣的,其中既有生態審美視角下的山川河流,又有帶著自我體驗的趣味尋訪;既有對人類文明范式的利弊反思,又塑造出保護生態環境的各色人物。與《大地倫理》相比較,不難發現《萬物筆記》的創作意愿有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即更注重“萬物”了。單從整體性質論,該書收錄的十一個篇章盡管仍屬于大地倫理敘事,但它們在精簡的體式當中顯得更純粹。相比于《大地倫理》的多樣化敘述,《萬物筆記》恰好放棄了當年時效性很強的新聞性報告或通訊;換句話說,作者用文字建立起的幾個價值空間,實際上都是圍繞著“萬物”而展開的,“萬物”成為主要凸顯的本質主體。
  《萬物筆記》首先是描寫人類和生態兩個對象間的參差對照和相互齟齬。對于李青松而言,動植物領域的生存法則和生態遭到毀壞的種種現象以及人同自然界不可調和的矛盾,更能夠觸動他敏銳的神經。他的作品是對大地的直接感知與體驗,是對萬物自有規律的生長機制的呈現。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大地倫理觀不重理論的建構而更重實際的言說。剝開言說的外衣,李青松對大地倫理的思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全局的核心統照,也即針對人與自然二者關系的思考。他的主張同中國傳統的自然觀相吻合,如宋代周敦頤所說:“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也;成,義也?!雹倨溆靡庵笟w已是非常明顯?!疤斓亍笔莿撛烊f物又供萬物生長的溫床,“生”和“成”既為客觀運行的天道,又是自強不息的生命。人既是單獨的個體也是天地萬物的一員,與萬物同屬一個完整的生命構造體,本無大小高低之分。盡管報告文學在本質上要求作者必須與時代同步,對社會現實和新近事件作深度報告,但作為一個生態文學家,李青松的生態理念卻有著追尋文化之根的傾向。他同傳統的有識之士一樣,完全被大地的陶然氣息深深吸引。
  另一方面是思考萬物生命彼此的關聯,為明晰個體生命與生態系統的和諧健康這一問題而努力。正如李炳銀在《言萬物成理于幽微中》一文中所說的,雖然大地是催生萬物的溫床,但在實際運行中萬物卻各有一套細微的法則,李青松自當明白②。在他看來,大地的倫理是宏觀與幽微的結合,而這幽微正如徐剛所闡述的:“地球生態環境的演變與惡化,從來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它細密地互相關聯著,似一張網,像一根鏈,環環相接,既微妙而又真實?!雹凵鷳B系統中的土壤、植物、動物、菌類和微生物等等,它們相互間通過合作和競爭才構成生態系統的穩定。大地的豐厚穩實令這些生命體存活下來,反過來它們的健康運行又是大地生態功能完好的保證,破壞了其中一方,另一方也將隨之委頓且難以恢復。因而在任何情況下,人類在土地上進行的重建都遠比拆除要艱難得多。
  李青松用筆記類的紀實方式,力圖闡釋各類物種在大地上的生活軌跡,明瞭萬物和大地生態功能之間的復雜關系,以此強化人們對大地以及在大地上生活的各物種的了解和熱愛。有了這種認知基礎,也就必然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從而主動去維護大地的倫理,也即維護它們健全的生態功能?!掇备示铡肪秃芮逦乇砻?,生態系統穩定的森林中沒有薇甘菊的生存空間,而人懶得費心思的地方正是薇甘菊瘋長的地方?!稙趿核睾!分幸仓毖裕骸盀趿核睾5奈磥?,取決于我們今天的認識和行動?!雹堋度眽螘r間》則重新闡釋了“森林涵養水源,生態涵養文明”⑤的道理。在大地倫理下,萬物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二、勞蛛綴網式的生態書寫
  李青松認為:“報告文學必須是而且只能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或新近發生的事件的深度報告,而不能是從故紙堆里挖掘出來的東西,不能是從深井里打撈出來的東西?!雹藓喲灾?,報告文學是“跑”出來的結果,是用“腳”來寫作的。從事生態報告文學的作家們幾乎都要進行實地的追蹤和考察,絕不是坐在書齋里憑空想象,也不是對科普數據的隨意羅列,是本著“報告文學要與時代同步,而不是背對著時代,步履蹣跚,留下模糊的背影”的信念①,致力于直面社會現實中的人和事,不輕易略過生態環境背后的深層問題和本質意義。批評家認為“內在的繁復要求繁復的表現②,李青松的書寫正是如此,他一直在獨具匠心地構建他的所見、所思及所想。整體看來,《萬物筆記》中的作品都近于中篇,讀來雖不費時,但細心體悟卻又頗為費力。其原因在于作者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挑出一個具體的中心物作為全文重點去照看,用多把鑰匙開一個鎖,也即圍繞著這個中心物作一個圓形的事件陳列。小至一個野生動物或自然植被,大至整個生態物種和森林群落,它們的任一展開都必然伴隨著中心物的物種習性、效用價值、運行機制等方面的生態知識,或者將之放入歷史時期的邏輯和現實中,逐步推衍其地位變遷,增加其掌故傳聞的趣料,或者勾勒幾個生態保護者同大地物種之間的往來互動。作品無不展現人在社會、政治、經濟、倫理、價值觀上同大地的勾連和悖反。   再次以《薇甘菊》為例。從生態意義上講,生物群落因其完整性和穩定性而產生美感,一旦其中有一環失去制約,就會危害生態環境甚至毀滅整個生物群落。薇甘菊原產南美洲巴西,是非竹非木、即草即藤的外來物種,在20世紀末經口岸傳入中國,迅速危及中國北緯24度以南的熱帶地區。盡管薇甘菊有著婀娜曼妙的外觀,但每到固定時節,其種子就像長了翅膀一樣四處紛飛,所到之處就地繁殖,以覆蓋、攀爬、纏繞、絞殺之強勢手段毀滅原生植物??梢哉f,這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③。巧妙的是,作者對此中心物的描寫實際上是從吉他手小白和“小山口百惠”的一段愛情萌芽開始,最終又以二人婚后去薇甘菊的故鄉巴西旅行結束,由于薇甘菊是他們愛情的見證,因而他們給剛出生的女兒取名為薇甘菊。在這一首尾相連的環形敘事當中,李青松用美好的愛情故事引起人們的注意,接下來才進一步闡明了該植物的物種習性、傳播特質和落地危害。薇甘菊作為外來生物對中國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在治理道路舉步維艱的時刻,人們也許會對這一外來品極端厭惡并加大討伐,但生態主義者卻能全局地審視自我與外物。所以,李青松在追述薇甘菊的來源、功能與危害時,既補充了中國外來有害生物的黑名單,又插敘了中國本土動植物傳入美國、德國后帶來的災難。在他看來,薇甘菊作為個體的生命是美的,且“每一種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④,人類在清除其危害時也需用美的眼光發現、轉化它的價值,因為它引發的生態問題正是這個時代人類生存狀況的一種寫照。
  再看《鳥道》和《茶油之本色》。李青松既是一個嚴肅的生態文學家,也是一個長于美感表達的文學家。鄉土的成長記憶、易被觸發的身體官能和善于發見萬物靈性的能力,充實了他的生態智慧和文學智慧,擴展了他的寫作空間。萬物入心,李青松所描述的大地并非狹隘的某塊野地,而是人類能夠輕易觀察甚至土生土長的地方。鳥道和茶油的出產地就是很好的例子?!而B道》是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展開,上山是首,下山為尾,中間則描述“我”帶領一只小分隊進入云南巍山查看茶馬古道——隆慶關的情形。這個森林群落巍峨雄大、地勢險峻,處于“西山如峽,八郡咽喉”的重要地位,古時是商賈、腳夫、貨郎、馬幫越境販賣貨物的一條古道關隘,同時也是千萬只候鳥通行的空中道路,“是人道與鳥道的巧合,是一個空間與另一個空間的相疊”①,為自然界的一大奇觀。可惜即使它是極險惡的“鳥道雄關”,捕鳥人卻總能利用弓箭、獵槍、強光、噪音、密網等手段令眾多鳥兒難逃厄運。在作者串聯、穿插的追蹤下,人們驚憾地發現,當地村民和外來客獵鳥的“傳統習慣”已使這一鳥道雄關成為打鷹山、鳥吊山了。
  《茶油之本色》是把植物的個體品質同民生的幸福健康結合起來說的,人依靠食物生存,食物的質量又決定了人的身體素質和壽命長短,而茶油擔負起了兩個關聯者的勾通任務,是一個盡職盡責的“擔保人”。作者對這一常用之物作了現實打量,從古至今它都是效用極好的食用油,為人們喜愛追捧,除了引入毛澤東吃茶油的故事、營養學家趙霖的呼吁和南方油茶產區各色農民的采訪筆錄,還將古代民間木榨油坊的環境結構、榨木材料、油匠師傅們的操作過程呈于一體,在把茶油推至遙遠的歷史時空后,轉瞬又拉近到眼前現實的文化、經濟、生活當中。
  總而言之,在看似不停轉換的平面窗口中,不斷閃現的是作者深度縱貫的思與想、感與悟,此種生命經驗包含了其所見事物的特性,也傳達了對人類行為的審視意見,是一種盡量避免平鋪直敘而以相關連事件寄托作者意愿的書寫方式。因此,在文學的范疇中和物種的生態機能上,把李青松用“腳”寫作的態度和運用的敘事原則比喻為不停辛勤綴網的勞蛛,是非常恰切的。
  三、反復言說一種捍衛自然的精神
  我們常發現這樣的情形:一張蛛網不論被破壞多少次,它的主人總能夠默默地將其補綴回來,且有尺有度。勞蛛就是如此“‘不爭’的‘斗士’和‘柔弱’的‘強者’”,“這些貌不驚人才不出眾的小人物,不可欺辱,不可屈服,默默地走著自己的路,平靜地迎擊每一個平地突起的風波”②。李青松也在用溫厚踏實的腳印編織他自己的網,而他筆下的人物同樣也是在凡俗的生活中補綴自己的網。在《一種精神》里,網是二桿子喬建平的“種樹種樹種樹”;在《遙遠的虎嘯》里,網是追蹤者吳德崇的“尋虎尋虎尋虎”;在《烏梁素海》里,網是管護員張長龍的“鳥長鳥長鳥長”。此外,在目睹歷史轉變之后的大禁伐和塞罕壩精神中,作者總是不厭其煩地詢問讀者和自己:“塞罕壩,塞罕壩,塞罕壩”究竟是什么意思?特殊歷史時期遺留下的生態難題和困境需要一代代林場工人去恢復,他們曾經創造了伐木事業的輝煌,禁伐后卻留下蒼涼的背影并面臨失業的窘況,然而一個轉身,他們又變成艱苦勞作的綠色守衛者。
  每一種精神都隨環境各異而有所差別,但它們合起來實則是共通的。李青松把他們致力維護自然生態和諧的場景變得詩意起來,實際上這已與淪落的工業都市作了一個隱性的對比,反映了二者間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的極大落差。李青松說:“在我看來,對于報告文學來說,人物的重要性不僅超越了事件,超越了問題,而且超越了故事”;“《揚眉劍出鞘》中的欒菊杰,黃宗英《小木屋》中的徐鳳翔以及徐剛《伐木者,醒來》中的陳建霖等等,這些極具個性的人物形象及其所體現的精神,曾經深深地激勵和影響了一代讀者”③。
  生態哲學和生態倫理學均強調“各適其天”,即大地萬物皆按照自然的本性存在時才會有生機勃勃的景象,人做到同萬物一體時精神才有愉悅的可能。如果說利奧波德(Aldo Leopold)的《沙鄉年鑒》是通過闡明大地的生態功能以及這些功能被破壞后引發的連鎖反應,從而激發人們對大地共同體的熱愛和擔憂并制定應對之策,那么李青松就是此種模式最忠實的實踐者了。用特殊人物的一種精神去傳遞給那些還不了解生態現狀或有此心還未付出行動的人,以此之精神碰撞、感染彼之精神,正是李青松反復言說的核心要義,是他解析生態文學本質和為讀者傳輸生態觀念所作的努力。
  一個硬幣有正反兩面,李青松言說的精神自有其正面的陳述意義,然而在這精神的驅動下,人物的努力過程也展現了更深層面的哀戚。初讀李青松文字的人覺得他幽默無比,因為其語言好用科學小品式的文段,其人物形象的勾勒偏愛速寫和對話,身邊人、身邊事用上些白描的簡短語句,就能令讀者讀得津津有味。有趣的話語方式是易于打動人的,但這只是文學品質高超的因素之一,真正的幽默往往來自寂靜,是苦悶的回音和矛盾的了悟。試看這一段:
  “再說,那‘四荒’自古就是荒著的,除了牲口啃草磨牙,除了丟死孩子,葬死人,還能有啥用途?人人心里的算盤珠子早撥拉好幾遍了。于是,女人扎堆磕著瓜子,漢子們縮著頭吧唧吧唧抽悶煙。村里沒一個人站出來承包,眼看拍賣會就要泡湯了?!U子’的脾氣上來了,騰地站起來——‘我包!’一個一個縮著的頭伸出來,詭異的目光看著他。村長唯恐他反悔,手起槌落,‘當’的一聲響,荒涼的青山垣的使用權就落在他的手里啦。哄!——全場樂倒了一片。好??!他沒有一個競爭對手,輸贏都是自己。村民們紛紛扛起板凳,往門口走。轉瞬間,青山垣跟大家沒關系了,只跟他一個人有關了?!雹?
  初看讓人覺得畫面生動,但讀完全書后再回味,感覺就變得復雜深沉起來了,尤其是“輸贏都是自己”和青山垣“只跟他一個人有關了”這兩句。再比如烏梁素海濕地保護管護員張長龍,偷獵者都認為這人多管閑事,作者卻說:“張長龍不但不清醒,腦子里的水反而灌得越來越多。他把家里的十幾畝葦灘交給兒子照看,自己一頭鉆進蘆葦蕩,不見了蹤影。”②這是一處微小的反諷,人們在感知中就能擴張想象的空間,對他油然生出敬意。這些主角總是不經意地跌落進尷尬的境地,在面對同類時往往感覺到挫敗與悲哀,而自然卻能回贈他們以紛繁的色彩和無聲的寬慰。
  大地萬物是一個完整有機的共同體,是值得人類熱愛、尊重、維護的,也是文明得以延續的根基,這就是《萬物筆記》的核心觀念。
  責任編輯:王俊暐 徐 敏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87619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