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扶桑新鐵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陳培琦

  2008年2月13日,日本防衛省首次在位于神奈川縣的“陸上自衛隊技術發展研究所”展示了其轄下“技術研究本部”開發的新型主戰坦克樣車,外界傳聞已久的日本“下一代坦克”終于撩開了神秘的面紗。那么,曾經引起外界鋪天蓋地般猜測的日本“下一代坦克”究竟是一型怎樣的坦克,它的性能如何,有哪些特點?在此,筆者通過照片等已知資料,對這款日本新型主戰坦克進行一個大致的分析。
  
  提前登場
  
  日本是亞洲最早擁有坦克的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駕駛著性能與同期歐美坦克相比顯得十分低下的“薄皮小坦克”侵掠四方,雖然在坦克和反坦克武器都十分缺乏的中國戰場上囂張一時,卻在諾門坎和太平洋先后折戟沉沙,最終難逃覆滅的下場。戰后,出于對抗蘇聯的需要,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重建了包括軍事工業在內的重工業,先后推出了61式和74式兩款主戰坦克。然而,由于日本工業能力的限制以及同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坦克設計思路方面所走的“彎路”,這兩款坦克的性能在同時期主戰坦克當中顯得十分平庸,甚至面臨“一推出就落伍”的尷尬場面。例如,仿自M47的61式坦克相比蘇軍T-54/55已經處于下風,其服役一年后蘇聯就開始量產更先進的T-62了。74式坦克在研制之初就以T-62為假想對手和趕超對象,但是當其裝備日本陸上自衛隊時,蘇軍已經開始大規模列裝更新型的T-72坦克了。而當時蘇軍精銳――近衛軍裝備的T-64主戰坦克更是74式所望塵莫及的。
  
  到了20世紀90年代,憑借電子技術和精密工藝的長足進步,加上不錯的軍購環境可以比較方便地獲得歐美國家的技術支持,日本研制的90式坦克竟開了風氣之先,成為世界第三代主戰坦克中的佼佼者,甚至一度在某些“防務分析機構”列出的“世界第三代主戰坦克排名”中坐上了頭把交椅。90式坦克雖然具有主炮射速快(世界上第一款采用整裝式彈藥自動裝彈機的主戰坦克)、命中精度高(火控系統先進)、機動性強等優點,但也存在炮塔與車體間有較明顯“窩彈區”、自動裝彈機可靠性偏低(90式坦克的主炮理論最高射速達16發/分,但自動裝彈機的平均故障率卻也高達18發/次,而自動裝彈機彈艙內的備彈只有19發,就是說“自動裝彈機彈艙內的備彈不能全部成功地發射出去”)、彈藥補充困難(90式坦克車體內的備彈不能直接補充到自動裝彈機彈艙,必須三名乘員同時來到車外,互相配合著將車體內的備彈手動裝填到自動裝彈機彈艙內,這在戰場環境下顯然有些不妙)等可以說是致命的缺陷。且90式坦克尺寸較小、升級潛力有限,至今也沒有改進型號出現。而其他國家的同時期坦克通過改進升級,性能不斷提高,使得90式坦克原本最大的“亮點”――火控系統方面的優勢也在逐漸喪失。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于21世紀初開始研制新一代主戰坦克。而隨著蘇聯的解體,日本不再需要像冷戰時期那樣“時刻提防著蘇軍登陸北海道的威脅”,于是新一代主戰坦克也就被賦予了“執行海外行動任務”的設計理念。就在這一時期,美國陸軍提出了革命性的“未來戰斗系統”(FCS)計劃。計劃中的“未來有人駕駛地面戰斗平臺”被要求不得超過20噸,能夠用C-130一級的運輸機進行整車運輸(該項目目前進展十分緩慢,雖然軍方已經將重量要求放寬到27噸,允許用C-17運輸機進行運輸或分解后用多架C-130運輸,但目前仍然不能推出滿足要求的樣車,研制工作也一再推遲)。外界猜測日本也會“跟風”研制一款強調快速部署甚至空中機動能力的坦克,于是一時間各種猜測比比皆是,想象圖當中不僅有采用無人炮塔的(類似約旦的“獵隼”坦克),甚至還有輪履混合布局的。2008年1月下旬,日本防衛省宣布將于2月15日公開展示新型主戰坦克,并向一些新聞機構發出了出席2月15日新聞發布會的請柬。就在外界將關注的目光集中在2月15日的時候,日本防衛省卻在2月13日提前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并公開展示了新型主戰坦克樣車,這也是日本在21世紀推出的第一款重型陸軍武器。
  
  性能簡介
  
  雖然已經“公開展示”,但日本防衛省對于新型主戰坦克的相關性能的介紹卻十分“簡略”。在此,筆者只能通過日方公布的照片和一些性能參數,對新型坦克的性能特點作一個簡單的分析和推測。
  根據日本防衛省公布的數據,新型坦克戰斗全重為44噸,乘員3人,全長9.42米,全寬3.24米,全高2.30米。與90式坦克(戰斗全重50噸,全長9.7米,寬3.4米)相比,新型主戰坦克重量更輕、長度和寬度更短,乘員人數和高度則相同,可見其結構比90式還要更緊湊些。從照片上看,新型坦克的炮塔改變了90式坦克幾乎垂直的主裝甲和不能采用模塊式裝甲的格局,采用了類似“豹”2A5的楔形主裝甲,并在炮塔正面和兩側加掛了類似“梅卡瓦”系列的模塊式附加復合裝甲。90式坦克最受爭議的“窩彈區”在新型坦克上也得到了修正,至少不像90式那樣明顯。上述措施都能夠有效提高坦克的防護性能,尤其是在炮塔兩側加掛附加復合裝甲,更使新型坦克的炮塔側面防護能力相比90式有明顯提高。此外,新型坦克也十分重視對履帶的防護,側裙板幾乎將負重輪完全蓋住。不過,我們依然可以看出新型坦克只有5對負重輪,這是第三代坦克出現以來第一種只有5對負重輪的主戰坦克。在長寬和負重輪數量方面,新型坦克又回到了戰后日本第二代坦克――74式的水平(74式坦克全長9.41米,全寬3.18米,5對負重輪),也是第三代坦克出現以來最“短”最“窄”的主戰坦克(第三代坦克中的“輕量級”T-72坦克,全長仍然達到了9.53米,全寬3.46米)。
  
  動力系統方面,日本并沒有公布新型坦克的發動機型號和功率等具體情況,只是宣稱其采用了“新型4沖程電子噴射可變噴嘴柴油機”。與90式坦克的三菱10ZG型2沖程10缸水冷直接噴射式廢氣渦輪增壓中冷柴油機相比,似乎“科技含量”和自動化程度要高一些,相信諸如變速等控制能力也有不小的提高。畢竟十多年以來日本在計算機領域的發展是相當快的,既然可以將“數字技術”大量應用于民用發動機領域,就完全可以將這些技術延伸到軍用發動機上。不過話說回來,大幅度“數字化”的發動機可靠性究竟如何,還是一個未知數。發動機功率方面,90式坦克的發動機為1500馬力,公路最大時速為70公里;防衛省公布的新型坦克公路最大時速還是70公里,重量卻比90式輕了6噸,發動機功率應當比90式小,估計為1200馬力。從74式開始,日本主戰坦克就使用液氣懸掛裝置,新型坦克自然也不例外。從現場演示的照片和視頻上看,新型坦克的液氣懸掛裝置比90式的更加先進,高度升降更加靈活。新型坦克的履帶與90式基本相同,均為雙銷履帶。
  火控系統方面,當年90式的指揮儀式火控系統憑借其可說是革命性的“自動跟蹤功能”摘得了“世界最先進火控系統”的桂冠,也是90式一度被評為“世界最先進主戰坦克”的最主要理由。十多年過去了,已經有很多國家的坦克火控系統經過升級改進具備了類似的能力,甚至超過了90式的水平。而90式的火控系統卻因為無法升級而只能“原地踏步”(當然即使以今天的標準來衡量,90式的火控仍然是先進且“夠用”的)。不過這些年來,日本在電子信息領域也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為新型坦克“度身訂做”一套先進的火控系統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新型坦克無疑會采用當今世界最流行的“獵―殲”式火控系統。從日本防衛省授權日本媒體拍攝的新型主戰坦克炮塔內部照片上看,新型坦克的人機界面十分先進,采用大屏幕彩色液晶顯示器取代了傳統的瞄準鏡和單色顯像管顯示器,各種開關也排列得簡潔而有序。這些開關大多布置在液晶顯示器旁邊,乘員不再需要像操作90式坦克那樣一邊眼睛不離瞄準鏡或很小的單色顯像管顯示器,一邊按順序摸索開關進行操作,而可以同時看到液晶顯示器的圖像和開關,從容地進行操作。友好的人機界面不僅使駕駛和操作新型坦克更加方便和舒適,也更容易為新乘員所熟練操作。在激烈的作戰中,坦克乘員的補充十分重要,且不說提供訓練有素的預備乘員,就算提供受過短期訓練的乘員也是很不錯的。新型坦克的人機界面已經達到可與美國F-35戰斗機的“電子游戲機”媲美的水平,也基本實現了“受訓三日,即可上戰場”的高水平。新型坦克的駕駛員夜視裝置為熱成像儀,要比90式的微光夜視裝置穿透能力更強,也更符合人體工學。另外,從采用大屏幕彩色液晶顯示器上看,筆者猜測新型坦克裝備有數字化的車際信息系統,指揮能力相比90式有很大提高。不過,由于坦克的搜索能力有限,即使采用了先進的數據鏈系統,其效果也不會像戰機上的數據鏈系統那樣明顯。

  火力方面,日本防衛省公布的資料稱,新型坦克“采用一門國產44倍口徑120毫米滑膛炮”。從照片上火炮的熱護套和抽煙裝置上看,新型坦克的主炮確實與90式的德國萊茵金屬公司Rh-120型44倍口徑120毫米滑膛炮有所不同,和目前已知的其他型號120毫米滑膛炮也有差別,可以認為是一種新型號的120毫米滑膛炮。其身管長度與90式的Rh-120基本相當,可以判斷為44倍口徑,因此威力與Rh-120相比不會有多少提高。當然,如果能夠實現完全國產化,也就標志著日本可以自行設計制造大威力滑膛坦克炮,這對于日本的火炮工業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成就。既然新型坦克只有3名乘員,那么很顯然裝備了自動裝彈機,可靠性或許會比90式的自動裝彈機有所提高。相信新型坦克已經可以在車體內向自動裝彈機彈艙補充彈藥,而不會像90式那樣需要所有乘員都來到車外裝彈了。新型坦克的炮塔長度比90式更長,應該與采用新的供彈方式有關。新型坦克的輔助武器包括12.7毫米重機槍和7.62毫米通用機槍各1挺,推測為日本仿制的M2H型12.7毫米重機槍和日本自行開發的62式7.62毫米通用機槍。
  
  意欲何為
  
  從上述性能指標上看,日本新型坦克與當今世界第三代主戰坦克相比,雖說較為先進,但也并不突出,和90式相比也沒有質的飛躍。尤其是新型坦克尺寸過小,給防護和火力都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換句話說,日本為什么不把新型坦克的戰斗全重提高到50噸,使其具有更好的防護性能呢?較短的長度可能也是其只能采用44倍口徑主炮的原因,相比周邊國家新一代坦克裝備的長身管滑膛炮(如52倍口徑125毫米滑膛炮和55倍口徑120毫米滑膛炮),日本新型坦克在火力上占不到便宜,反而處于劣勢,這在坦克戰當中是相當“忌諱”的。而對于所謂的“重量輕、尺寸小可以進行空運,方便海運”的說法,我們也無法贊同。因為日本新型坦克的尺寸和噸位遠沒有小到可以用C-17一級的運輸機進行空運的程度。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噸位與日本新型坦克相近、甚至比它更輕的T-80和T-90也不能用安-124以下的任何一種蘇/俄運輸機來空運,也沒有裝備蘇聯空降兵。事實證明,地面戰斗平臺想要具備有效的空中運輸能力,其重量就要降低到30噸以下,就是要達到俄羅斯“章魚”空降突擊炮或瑞典CV90-120T輕型坦克的的程度才行。在電磁/電熱炮、電磁裝甲等“明天的技術”能夠真正投入實用之前,只能基本放棄裝甲防護,依靠火力和機動性來換取戰場生存能力。從海上運輸的角度考慮也是一樣,目前已知的高速兩棲輸送平臺也就是氣墊船,凡是能運這種日本新型坦克的,運60多噸的M1A2和“豹”2A6也不是問題。反過來,凡是不能運M1A2和“豹”2A6這一級坦克的,也沒法運這種日本新型坦克。而且,運1輛60噸級的M1A2所需的空間也不能運2輛40噸級的日本新型坦克,因此,減小重量和尺寸并不能給日本新型坦克帶來任何空中和海上運輸方面的便利。
  
  那么,日本研制這樣一種犧牲了火力和防護的新型主戰坦克,又是為了什么呢?筆者認為,日本新型坦克應該是以城市作戰為主要目的而開發的,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其采用了幾乎能夠將負重輪完全“蓋起來”的側裙板和十分重視炮塔側面防護。在野戰條件下,這樣的側裙板對于坦克可以說是弊大于利,薄薄的側裙板對于穿甲彈來說和豆腐沒什么區別;相反,如果坦克在泥濘的道路上行進,幾乎覆蓋負重輪的側裙板還會將泥漿卷入負重輪甚至托帶輪內,容易造成故障。這也是一些部隊在野戰中將坦克側裙板全部拆除,將履帶和負重輪完全裸露在外的原因。事實上,在野戰條件下的坦克戰當中,如果被對方的炮口對著自己的側面,那就只有聽天由命了,因為目前世界上任何一種坦克的炮塔側裝甲都經受不住哪怕是105毫米坦克炮在2000米上的一擊,日本新型坦克也不可能例外。在增強防護能力方面,大多數國家首要考慮的正面防護,在傳統野戰條件下的坦克戰中,很少能有射擊敵坦克側面的機會。任何一個車組只要不是活得不耐煩了,就會盡全力避免將側面暴露給對方坦克,所以側面防護一般是次要考慮的。但日本新型坦克卻將炮塔側面防護甚至是履帶防護上升到一個很高的重視程度,這顯然不是為了對付坦克炮發射的穿甲彈,而是抵御火箭筒、輕型反坦克導彈等步兵武器,而坦克最容易遭遇這些武器的場合正是城市作戰。
  在最近幾場現代條件下的城市作戰,如車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后期的“治安戰”中,原本以野戰條件下坦克戰為主要目的設計的主戰坦克,如T-80和M1A2都顯得有些“水土不服”,多次被武裝分子用火箭筒、輕型反坦克導彈甚至大威力土造地雷、“路邊炸彈”等“低成本”武器擊毀。但在現代條件下的城市作戰中,沒有坦克的火力和裝甲保護,則很容易使己方步兵成為任由敵方隱蔽火力屠殺的對象。這使得很多國家轉而開發或改裝以城市作戰為主要目的的坦克,例如“豹”2A6的改進型“城市豹”和“勒克萊爾―城區行動型”。這些型號的共同特征就是強化炮塔側面的裝甲防護并采用幾乎完全覆蓋負重輪的側裙板,保護炮塔側面和履帶免受火箭筒和輕型反坦克導彈之類武器的攻擊,日本新型坦克也具備了這些“城市戰坦克”的典型特征。
  
  有人提出日本新型坦克的炮塔與“梅卡瓦”有頗多相似之處,甚至稱其為“小梅卡瓦”,而“梅卡瓦”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巴以沖突中的“治安戰”。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往下推,那么日本新型坦克的“短”和“窄”也正是為了能更好地在城市中較狹窄的道路上行進和轉彎,重量的減輕也使其能夠通過更多的城市橋梁。在城市作戰中,如果要作為步兵的直接火力支援平臺,那么44倍口徑主炮顯然是綽綽有余。即使在城市中遭遇對方坦克,由于建筑物的阻擋,也很難在遠距離上射擊目標,因此長身管主炮的作用并不明顯(這也是蘇聯紅軍在解放維也納的戰斗中,蘇軍的美援“謝爾曼”坦克輕松地擊毀多輛德軍“黑豹”、自身卻無一損失的原因。這在野戰條件下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日本新型坦克選用44倍口徑主炮并不擔心火力不足。事實上,在日本防衛省的宣傳資料中,也著力宣傳了日本新型坦克的“反游擊能力”。
  從目前情況看,90式坦克的性能即使再過十年,在世界范圍內都是比較先進的。加上現在日本又沒有現實的陸上威脅,所以90式坦克并不用急著“退休”。因此,筆者認為日本新型坦克未必會用來替代90式坦克,而更可能用來替換中央和西南方面隊(近似于軍區)目前仍在使用的74式坦克。日本新型坦克的重量和尺寸與74式更接近,也更適合原先裝備74式坦克的部隊換裝。近來日本陸上自衛隊還積極地著手組建了“可以用于海外行動”的“高機動旅團”,這些旅團也有可能裝備這款日本新型坦克。
  行文至此,對于日本新型坦克的大致情況似乎已經比較明了。然而,如果日本新型坦克真的如筆者所推測的那樣,主要用于城市作戰而開發,那么,這種坦克又要到哪里去進行“城市戰”呢?難道目前沒有陸上威脅的日本陸自還需要用新型坦克來防守東京和大阪嗎?如果日本新型坦克有朝一日會隨著日本陸上自衛隊(如果那時的名稱還是“陸上自衛隊”的話)開進別國的城市,那么對這支軍隊乃至日本來說又意味著什么呢?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編輯/弓鳴)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05177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