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個心理訓練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公元1472年,偉大的心理訓練家王陽明誕生了。古時沒有現代的專業分工,前人自居于什么身份,或者自稱為什么職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做過什么,以及他所做的事情在今天的社會分工里可以被劃到哪部分。
王陽明的學問后來被稱為“心學”?!靶摹贝笾孪喈斢谛睦韺W中的意識、意志、知覺等的混合體。從一開始便高于一般心理學家的是,王陽明并非要研究這個“心”,而是要訓練這個“心”。單就學術內容而言,王陽明的心學類似于意動心理學,然而布倫坦諾這些意動心理學家沒給社會留下什么東西,王陽明卻深刻地影響過中國歷史。
晚年,王陽明用四句話概括自己的學說――“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被稱為王門“四句教”,它可以算作最早的心理動力學理論。
在與別派辯論,或者教導弟子的活動中,王陽明反復聲稱,“良知”是用語言講不清的,要親身體驗才能把握。
王陽明曾經這樣批評佛家心理修煉方法:“若靠那寧靜,不惟漸有喜靜厭動之弊,中間許多病痛只在潛伏著,終不能絕去,遇事依舊滋長。”佛學由于提供了系統的心理理論,一向是心理學的代用品。即使在今天,許多人說自己在學心理學,其實是滿口佛學。而由于他們并不能出家,仍然要生活在紅塵之中,所以未免會有王陽明提到的問題――光靠靜修,許多心理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一遇到生活事件便現了原型。
自然,王陽明又被今人稱為哲學家。不過他那個時代沒有“哲學”這個詞,他的哲學也不是拿到學院里講課評職稱用的,而是用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增長實踐本領。
身為朝庭命官、統軍將領,王陽明能夠給弟子們提供的“體驗”遠非普通學者可比。史載,他在派出水軍迎擊叛王朱宸濠后,便聚眾講學,在講學的過程中得到了捷報??梢韵胂?座下那一眾弟子親身體驗到本朝重大歷史時刻,親睹什么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該有怎樣的感受。
王陽明進行心理訓練,首重意志培養,要求弟子在立志時要做到“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否則就會像一塊死肉,就是打都不知道痛癢。
不妨從王陽明的言行中看看他如何進行心理訓練。有位叫周瑩的青年千里迢迢去拜王陽明為師,尋找“致良知”的方法。見面之后王陽明卻說,你要學的自己都已經具備了,我不用教你。周瑩大惑不解。王轉而問他這一路是怎么來的。周瑩說自己先乘船,再換車,因為暑熱仆人病倒,不得不把盤纏送給他讓他回家,自己又從友人處借錢繼續趕路,總之是千辛萬苦。王又問,你這么一路辛苦,是不是有人強迫你?周說,沒人強迫,我是為了致良知嘛!王這才抖出包袱:所以說,致良知的方法你本來就具備!這種點化的方法和現代心理訓練如出一轍。
1193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0541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