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裝備保障人才軍民融合式培養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該文首先探討了軍隊裝備保障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其次從培養模式、培養機制、培養途徑3方面,提出了軍隊裝備保障人才軍民融合式培養的策略,希望為相關部門提供有效參考,提升培養水平,從而實現信息化戰爭對裝備保障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軍隊裝備 保障人才 軍民融合式培養 培養機制
中圖分類號:E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2(c)-0203-02
近年來,為了提升我國國防實力,國家開始大力培養軍隊人才,而保障裝備人員培養是軍隊訓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此工作可以滿足信息化戰爭的需求。為此,走軍民融合式培養道路將成為關鍵且緊迫性的任務,國家需發揮軍隊與地方院校的力量,共同擔負重任。
1 軍隊裝備保障人才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我國裝備保障人才培養依然存在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目前已進入信息時代,然而國家依然以軍事院校教育為主培養裝備保障人才,工作模式單一。隨著裝備復雜度的提升,保障人員可能無法適應高技術布局的戰爭裝備保障[1]。第二,裝備保障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相關部門在進行選拔時,不重視高技術人員,依然存在論資排輩現象,導致人才隊伍整體水平下降。第三,軍隊院校師資力量薄弱,博碩學位教師占比過少,因此教育水平不高,難以培養出軍事知識儲備雄厚的人才。第四,目前軍隊院校對于技術與指揮培訓不到位,并沒有緊扣信息化條件進行多元化培訓,軍隊院校培養路徑有待拓寬。
2 軍隊裝備保障人才軍民融合式培養的策略
面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國需要進行軍民融合式培養,將人才計劃納入國家建設全局,遵循實際戰略,實現培養計劃與國家的協調發展。為此,國家應根據新時代下戰爭對裝備人才的需求,遵循正確的軍事教育理念,借助國家軍隊與地方院校的優勢,建立起保障人才軍民融合式培養基本框架,合理定位培養目標,建立健全軍民融合式培養機制,并拓寬培養途徑[2]。
2.1 培養模式
據實踐證明,在軍事高科技極速發展的時代下,僅憑軍隊院校的力量無法完全承擔培養重任。因此國家需要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遵循軍民融合培養理念,依托國民教育體系進行工作,尤其要對保障人才進行繼續教育與終身教育,可以依賴國民教育體系,派遣部隊官兵參加社會多種形式的培訓。國家可以與地方軍隊院校合作,發揮長處,形成互補優勢,將部分保障人才輸入地方培養院校,從而分散壓力,實現綜合化培養[3]??梢月摵峡蒲兴案鞯貐^高校聯合辦學,在校內開展現代化軍隊裝備保障課程,與社會教育結合,從社會引入技術知識儲備,從而順應時代發展,提高培養效果,增強裝備保障人才的技術素質。另外,地方院校也要擔負起責任,擴大招生規模,完善課程體系,要將軍用與民用技術緊密結合,采用科學方式授課,健全高素質教師隊伍,從而為軍民融合式培養奠定基礎,向部隊輸送能夠適應現代化軍隊裝備的人才。
2.2 培養機制
2.2.1 建立培養目標機制
軍民融合式培養是一項復雜工程,需要耗費大量時間,面對軍隊裝備保障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為了鞏固培養效果,國家必須進行創新,改革優化培養目標,需要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要以作戰需求為基礎,進行帶有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尤其在信息化條件下,需要全面考慮科技發展對軍隊裝備保障的實際要求,及時填補社會缺失人才。還要建立完善的定期反饋制度,分析培養結果,及時將裝備式人才培養質量、規格納入考核體系,并接受外部反饋評價,將培養數量、效果、培養計劃等建議反饋到部隊之中,從而使國家掌握軍隊裝備發展情況,不斷進行改革與完善。另外,要在培養機制的基礎上合理規劃人才培養方案與教育方案,優先培養高素質人才,進而提升裝備保障培養水平。
2.2.2 建立軍地協調機制
建立軍民融合式培養軍地協調機制是時下首要要求,國家需將國民教育作為基本模式,與地方教育領導進行合作溝通,加強協調力度,站在大局角度,完善頂層設計。在軍事學校機制建立過程中,要提高制度規范性,完善軍地關系,尤其在招生、選拔環節時,各地軍事部門需要緊密溝通,制定培養數量,優化整體結構,進而形成合力,提升隊伍素質,為裝備人才培養提供保障。
2.2.3 建立資源共享機制與長效合作機制
在新形勢下,軍民融合式培養思想需要充分發揮地方高校資源優勢,建立健全資源共享機制。這要求我國軍隊要與地方正確處理“通才”與“專才”關系,培養出高技術的專業型人才與熟悉多種專業的綜合型人才[4]。在培訓管理期間,相關人員要做好考核調查工作,提升選拔力度,根據學員知識技能掌握情況,隨時進行篩選。人才在地方深造期間也要進行系統全面的教育,相關院校更要將軍事專業培訓與教育相結合,輸送源源不斷的力量,將服務保障與系統教育結合,達到雙方共享、互幫互助的目的。另外,國家要樹立創新理念,遵循培養標準,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吸引具有軍事知識的專業人才進入軍隊,并不斷引進信息化裝備相關的新技術、新方法,通過裝備保障訓練,實現地方高校人才向保障精兵方向的轉變。對于軍隊優秀人才而言,也可以將其派送地方高校進行知識再造,進而全面提升人才實力。
2.3 培養途徑
軍民融合式培養要加大培養力度,拓寬培養途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第一,需要將傳統的軍隊全委托式機制轉化為軍地密切配合培養方式,軍隊可以選派高素質的學員進入地方院校宣講,并制定針對性的培養要求。第二,利用社會資源培訓是軍民融合式培養途徑之一,國家可以建立與裝備保障人才培養相關的培訓機構,并引進專業人才與電子工程信息化技術,委托機構進行技術培養,提升人才科技化水平[5]。第三,要引入先進儀器設備與器材,健全軍隊裝備技術資料,制定統一培訓計劃,分批、分層進行專業化培訓,之后可以派遣相關人才進入地方政府進行短期學習與實踐,進而提升人才思維層次,加強軍地配合意識。
3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進行軍民融合式培養是軍隊裝備保障人才訓練的發展趨勢,國家需實現部隊裝備信息化發展,聯合地方力量進行系統化、多樣化的軍事培訓,培養出復合型與專業型的保障隊伍,以適應新時期作戰要求,為軍事裝備保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邵希文.中國特色現代軍校保障體系構架建設研究[J].國防,2018(12):28-34.
[2] 謝新華,孫哲,支興偉,等.軍民融合企業裝備維修保障能力分析[J].南方農機,2018,49(24):48.
[3] 韓慶貴.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和武器裝備建設管理體制沿革研究(續完)[J].國防,2017(12):72-77.
[4] 姬文波.黨的十八大以來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深化與拓展[J].國防,2017(8):23-31.
[5] 谷曉華,劉小婧.我國軍民融合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創新科技,2016(10):42-4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285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