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客家文化影響下的山地城鎮道路網布局與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該文基于客家文化背景,研究上杭縣道路網絡的格局和特點。以鄉鎮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研究法、定性分析法、觀察法,歸納推演得出宗族文化、風俗文化、地理文化等客家文化因子在各山地城鎮道路網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并分析了每個鄉鎮受多重客家文化影響下各道路網形態,尋找典型村落為代表節點,總結出各自模式下的相似與不同之處。最終得出其受多種客家文化共同影響的結論。
  關鍵詞:客家文化  山地城鎮  道路網絡  布局演變
  中圖分類號:U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3(b)-0188-06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Hakka Culture, this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layouts and features of road networks in Shanghang County.This paper is tended to use towns as research objects by the way of literature searching,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observation, concluding and deducing the roles of Hakka Culture elements in the forming process of road networks such as clan culture, social customs, geographical culture( geomancy ),etc. And it analyses the road network traits of each town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multiple Hakka Culture, looking for typical countries as representative points and conclud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under their own patterns. Finally, it concludes that the road network layouts of hilly towns are collectively affected by multiple Hakka Culture.
  Key Words: Hakka Culture; Hilly town; Road network; Layout evolution
  1  研究背景
  客家是我國中原漢族的一分支,在中原戰亂時,從中原遷徙到閩粵贛邊區,在與當地原住居民的交流中逐漸融為一體形成獨特的客家民系,從而生成了所謂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客家人的精神寄托與歸宿,包括歷史遷徙、家族宗祠、風水、民俗、經濟、農業文化等,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元性[1],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图椅幕谌胗谏畹姆椒矫婷妫灿绊懼图业貐^的交通規劃分布。
  我國是多山之國,山地面積占陸地面積的2/3以上,因此山地城鎮數接近全國城鎮總數的一半。山地城鎮的地形條件復雜,道路網形式多被山巒或溪河等自然因素分割形成組團式、帶狀式、分片式等布局模式[3]。同時,山地城鎮特征主要體現在地理區位、社會文化、空間特征和城市擴展特征4個方面[4]。
  福建上杭縣位于武夷山脈南麓與博平嶺山脈之間,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境內有多座千米高峰,最高峰為海拔1778m的梅花山,地形切割較強、高差較為懸殊,屬典型的山地城鎮。
  文化與一個區域的道路網形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而濃厚的客家文化對上杭城鎮的道路網設計也必然有著許多方面的影響,諸如道路線形、交通組織、道路選址等。
  2  道路網布局特征
  一個區域的道路網布局特征是該地道路網設計理念最直接的表達,在研究道路網布局時,除了能看出其對地質、地形、氣候等的深入考量,也能得到其在地域文化方面的深刻考慮。上杭縣內共有22個鄉鎮,各鄉鎮地理環境大同小異,在道路網布局方面,22個鄉鎮受各自不同主導文化的影響,也表現出了不同的特征。
  2.1 道路網形態分類
  根據上杭縣各鄉鎮的發展歷史、自然環境特征等要素對道路形態的影響,結合實時衛星地圖并前往上杭各個鄉鎮進行調研,繪制出其22個鄉鎮的道路形態圖,對其加以分析后,歸納得到分別由風俗文化主導(見圖1)、農業文化主導(見圖2)、地理文化主導(見圖3)、經濟文化主導(見圖4)、宗族文化主導(見圖5)、歷史文化主導(見圖6)的6類道路形態圖。
  2.2 道路選址特征
  各城鎮的道路選址除了符合最基本的對于自然因素的要求外,在人為選擇上,對于文化的考量也十分突顯??傮w上,六大客家文化對22個鄉鎮的道路選址均有影響,而區別在于,受各自主導文化的影響,在道路選址上產生的對應文化特征更為明顯。
  2.2.1 由風俗文化主導的鄉鎮道路選址更具內涵
  道路喜于與當地風俗文化呼應,當地視數字“3”為祥瑞,在3月3日舉辦“畬民節”,在道路選址上,相比于快捷,更看重多個信俗核心間的祥瑞連接,線形弧度大,道路交叉口多為三叉路口形式。   2.2.2 由農業文化主導的鄉鎮道路選址更顯直白
  地區等高線較為稀疏,地形起伏變化小,道路選址地多為平緩地帶,追求更為直接地聯系各個農業村落,線形以直線居多。
  2.2.3 由地理文化主導的鄉鎮道路選址更親自然
  道路依山而建,順水而行,著重考慮人與自然的親密性。
  2.2.4 由經濟文化主導的鄉鎮道路選址性價比更高
  區域對于貿易運輸的需求大,道路選址上,將“遇大山鑿隧道”“遇中峰繞行”“遇小坡推平”合并考慮,因地制宜,更具思考性,使得每寸道路效益最大化。
  2.2.5 由宗族文化主導的鄉鎮道路選址更富情懷
  區域部分道路艱險,通人不通車,鄉民恪守宗族規章,道路選址地海拔均低于祖廟,多地地形起伏較大,鄉民不畏艱辛,排除萬難修建道路。
  2.2.6 由歷史文化主導的鄉鎮道路選址更具針對性
  道路選址多于深山,在政府大力推動下建設較快,克服困難建設多條道路專門聯系紅色村落,著力于推動旅游業發展。
  2.3 道路網布局共同特征
  具有相同特征的道路網受相同主導文化的影響。通過對比同類主導文化道路形態圖,結合該鎮發展背景,尋找其統一性,最終得到其共同特征(見表1)。
  3  影響道路網形態的客家文化因子
  經上述分析,影響上杭城鎮道路網形態的客家文化因子主要有風俗文化、地理文化、農業文化、家族文化、經濟文化、歷史文化,其是通過對上杭縣各鄉鎮的發展歷史、生活現狀進行資料采集(見表2),結合客家文化的濃厚內涵進行歸納而得出的。
  歸納后的主導因子共有6種,其中風俗文化因子指客家文化中具有風俗信仰的部分,以特殊的活動形式祈福,為方便祈?;顒拥倪M行而開拓祈福道路等:地理文化因子指客家文化中避無可避的地形地勢影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客家多山,以山養人,養人則開道;農業文化因子指客家文化中的農耕部分,梯田、果樹培育、經濟作物種植,對外銷售的大量需求促進了道路網的發展;家族文化因子指客家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客家以祖屋為中心,后世子孫房屋圍祖屋而建,特殊的建筑布局相應產生了特殊的道路網;經濟文化因子指客家文化中最基礎的經濟發展,其符合客家人的基本需求,包括采礦、水能資源開發、旅游資源開發等為發展所需的道路建設;歷史文化因子指客家文化發展傳承至今,許多優良文化及歷史地標被當代人所看重并保護,為維持其原貌甚至帶動周邊地帶發展而建立起道路網絡體系。
  4  客家文化影響下的道路網格局演變
  在文化影響下,上杭城鎮道路網形態能夠形成今日模樣,必是經過了多階段的發展演變。在多階段的發展中,由于眾多因素的共同影響,有些城鎮受文化影響的表現明顯,而有些城鎮受文化影響的表現相對受到掩蓋,而南陽鎮、才溪鎮和珊瑚鄉在其中則是表現尤其明顯者。因而,選取南陽鎮、才溪鎮和珊瑚鄉作為道路網形態推演的對象。
  4.1 南陽鎮在宗族文化與地理文化共同影響下的道路發展推演
  (1)南陽地區的祖先將大宗祠設在原本居住的山上,后代繁衍向山腳遷移形成茶溪村及黃坑村,山地崎嶇,開路不易,連接各村的道路都只有簡單的一條。
 ?。?)村莊逐漸發展,村民保持“宗廟在高,后世在低”的信仰,村莊向南部低海拔地區擴展,過程中出現了新的村莊,開墾了新的土地,道路網逐漸向外延伸開。
  (3)地區繼續發展,村莊建設繼續由大宗廟地區往低海拔地區展開,不斷有新的村莊出現,國道的建設帶動了區域經濟,道路網愈加完善,形成今日的模樣(見圖7)。
  4.2 才溪鎮在歷史遷徙文化與地理文化共同影響下的道路發展推演
  (1)革命戰爭時期,紅軍選取才溪鎮中處于深山的村子作為革命根據地,利用其隱蔽性來保護和隱藏自身。
  (2)革命形勢逐漸變好,為便于對外聯系,人們開始為深山中的村子修建對外行車道路。
 ?。?)戰后為保護革命歷史、發揚黨的精神,政府撥款修路,進一步將處于深山中的村子與外界連通,增強其通達性(見圖8)。
  4.3 珊瑚鄉在地理文化與風俗文化共同影響下的道路發展推演
  (1)早年尚未修建水圳時,鄉村聚落多沿汀江發展,交通不便,彼此聯系較少。
 ?。?)隨著灌溉農田和泄洪的水利系統得到完善,交通也愈加便利,珊瑚鄉居民往遠江地區發展、遷徙,逐漸形成了上下珊瑚村。
  (3)2007年,珊瑚鄉分別于上珊瑚村和下珊瑚村興建水圳,由于水圳進一步完善了遠江地區的供水系統,地區的發展得到了極大的支持,路網以上下珊瑚村為中心放射式發展(見圖9)。
  5  結語
  影響上杭縣城鎮道路網形態形成的因素是眾多的,而在文化因素方面,其形成是受多種客家文化的共同影響。作為曾經顛沛流離的客家人,文化精神是支撐他們南下、克服重重困難而最終能生存下來的主要原因,他們對文化的信仰與推崇是毫無保留的,因此在道路設計上傾注的客家文化內涵也是濃厚的,因而,在上杭城鎮道路網布局中文化因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由此形成的上杭城鎮道路網布局與其他山地城鎮道路網相比也表現出了許多優勢特征,如靈活度大、鋪設分散、適應性強、抗變性強等。而在發展優勢方面,其在道路建設成本上與其他山地城市相比較低,道路使用功能明確,土地壓力小,已經能較好地滿足當地人人在物質及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
  建設現代城市道路網格局不能一味套用固有模式,一個道路網的形成會有許多影響因素,如文化因素、區位因素、地理因素、經濟發展因素等,其中文化因素占據了特別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們在做道路網設計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文化進行思考。而上杭城鎮道路網布局具有的鮮明特征也將為我們未來的道路設計提供借鑒,在現代城鎮道路網建設過程中,切莫忽視文化因子對道路布局的影響,在道路設計的過程中也需提高對文化方面的考慮的認識。更深入的,針對未來山地城鎮的道路網建設方面,山地城鎮的道路建設最大難點依舊在于地形地勢,在無法改變這一主要難點的情況下,因地制宜,加以考慮當地文化需求,然后尋求最經濟合理的道路網形態,或許能使山地城鎮道路網功能更加全面。
  參考文獻
  [1] 鄭麗鑫.客家文化地理淺析[J].福建地理,2006(2):74-76,88.
  [2] 周峻嶺,吳堯.嶺南地區農村居住點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4):133-137.
  [3] 米均.山地城市道路網規劃基本問題探討——以蘭州市區為例[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7,40(9):200-201.
  [4] 陳永林,周炳喜,孫巍巍.城鎮化中傳統鄉村聚落空間演化及其區域效應:以贛南客家鄉村聚落為例[J].江西科學,2012(5):625-629.
 ?、僮髡吆喗椋簵盍柱i(1996—),男,漢族,福建南靖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城鄉規劃與設計。
  通訊作者:蔣龍波(1988—),男,漢族,福建泉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城鄉規劃與設計,E-mail:Jianglb@fafu.edu.cn。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3522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