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農業標準化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將先進技術與傳統農業進行結合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能和質量,成為了從業人員和研究者孜孜不倦進行研究的方向。近些年,關于農戶專業化指標體系的建設已經獲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實際的應用階段仍然需要基層工作人員將先進技術介紹給更多的農戶,從而才能對促進農業生產起到實質的作用。基于此,通過多年的研究經驗,結合國外先進經驗,對種植業產業化體系的效果和內容進行介紹,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認識種植業產業化對農業的影響。
關鍵詞 山地農業;標準化;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06.063
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是事業單位編制的單位,承辦所在鄉鎮的農業、林業、水利、農業機械、畜牧獸醫等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防治、農產品質量檢測等服務性工作。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的加入,不僅有利于引進更加先進的農業技術,還能為農業生產與市場“牽線搭橋”形成更好的對接[1]。
1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意義
隨著現代市場化的不斷滲透,農業生產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生產環節,為了能夠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并滿足市場需求,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就農業產品的種植、加工、銷售、運輸,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并在近些年將相應的研發也作為農業產業化生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構成一個產業化體系,才能保證農業生產過程中能夠與市場信息形成高度對接,為農產品的銷售和經濟效益提供保障。我國如果仍然采用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會由于農產品產量不足,無法適應社會發展而產生市場逐漸萎縮的情況,為了能夠保證農業生態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面,就需要我國農業生產者對種植業進行產業化體系建設,使我國農業能夠持續與社會發展保持步伐一致[2]。
2 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起到的作用
根據一般規律,農戶接受先進技術需要較長的適應時間,在目前市場需求旺盛且信息傳播速度極快的今天,較長的適應期會讓農戶失去掌握新技術的最佳窗口期,造成技術掌握程度低,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同時,一些新技術在操作中雖然達到了簡化的效果,但是為了在使用技術的過程中更好地發揮優勢,就需要農戶對其基本理論有相應的認識,而推廣這部分理論基礎的任務需要有專門的人員來負責,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正好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兩個問題[3]。
3 種植業產業體系的優勢
3.1 種子研發加工和銷售產業
種子作為種植業體系的源頭,是一個具備高附加值的環節,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利用現代雜交技術和分子育種技術,能夠對農產品的品種進行更加科學嚴格的改良和選育,保證農產品能夠與傳統產品之間保持較大的優勢。對種子進行加工是提高其商業化的基本措施,相關國家在種子生產過程中,將生產各個環節進行專業化控制,將種子的種類選擇、種子育種、種苗生產都進行了數據化的分析和研究,并將研究成果直接應用到后續的種子生產過程中,不斷提高本國農業的種子生產質量和選種標準[4]。使選育出的種子能夠更加適應該國的自然環境和市場需求。并對種子進行專門的檢驗、加工、分選、包裝、試育,在完成加工過程后,相應的優質種子會由專門的部門負責銷售。由于種子的優良品質,在市場銷售時給定價格要遠遠高于傳統類型的種子,而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于此類種子的需求量更大,即使價格要高于傳統種子,但是仍然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
目前,來自國外的高質量種子,占到我國高端蔬菜種子的50%以上,同時賺取了我國市場份額80%的利潤,同一類型蔬菜種子價格,國外的品種種子價格能達到國內種子價格的500%。之所以價格相差如此之大,仍然有廣泛的市場,是由于高質量種子具備高產量和強抗病蟲性,從而使在種子的生產過程中,可以投放更少的成本來抵消種子采購時所花費的成本,并且此類型種子種植出的成品在市場銷售時市場接受程度很高。
目前,我國本土的種子企業在對種子進行品種選育、品質提升和品牌建設等方面,與國外先進行業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我國國內的種子市場仍然呈現無序化競爭的狀態,很多假冒偽劣種子事件時有發生,影響到國人對于國內種子品牌的信任,一部分專業的生產機械設備,目前仍無法實現100%的自主研發和制作,只能夠依賴進口。同時,種子加工技術水平較為落后,我國種子的精加工比例僅僅達到3%,并且現行的種子質量標準與分級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缺陷。
3.2 以溫室種植業為代表的設施農業
近幾年在國外流行玻璃溫室種植方式,該方式的主要種植對象包括鮮花蔬菜,設施內部具備完善的功能,能夠實現自動調節設施內溫度,進行通風,定時施肥,噴灑農藥,進行灌溉。所有的操作都是由計算機根據輸入的指令自動完成,大幅度提高了響應速度和工作效率,也便于進行生產管理,減少了農業生產人員的勞動強度。并且隨著近幾年的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將越來越多的物聯網技術應用在農業生產環節。在設施內通過布置溫度監測器和其他傳感器使控制中心能夠實時掌握溫室內部,對于農作物生長會構成影響各方面因素的參數,并通過軟件控制方式,對相應參數的及時應對進行編程,實現設備,自動發現自動處理自動控制模式,提高了種植過程中的管理效率和質量。
反觀我國,目前我國的溫室種植主要以塑料大棚為主,同類的結構較為簡單,設施自動化水平低,很少應用日光溫室和玻璃溫室,土地的利用效率很低。一些溫室在夏季或冬季無法進行正常種植生產,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在溫度設施的研究中,相關企業仍處于較低水平,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是重復內容競爭。目前,相關企業對于我國農業的現代化溫室建設,研發投入的資金較少,與國外無論是在重視程度、技術先進性,還是工作經驗積累上都存在較大的差距,并且缺乏相應的標準指導。
3.3 農產品加工業及農產品加工機械業
農產品加工后的產值與原有產值之間的比較直接,反映了農產品再加工后的真實程度和對GDP的貢獻程度,在這方面與發達國家的農產品生產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例如我國農產品加工后的商品化程度僅為荷蘭的50%。目前,荷蘭具有齊全的農產品加工門類,包括蔬菜、水果、調味品、肉類、谷物食物調料,除了能夠供給本國需求外,還能大量出口,給國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而目前我國雖然在多種農產品產量上都位列世界第一,但是其加工轉化率僅為30%,而發達國家的數值為80%,且我國在儲藏運輸過程中缺乏專業技術,導致新鮮水果蔬菜在運輸過程中會出現較為嚴重的損耗,并且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嚴重,也最終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總的來說,我國的農產品產業化生產出現的問題包括產品結構單一,初級加工產品的深加工產品占比少,副產品利用率低,在加工過程中生產工藝較為簡單,技術含量低,缺乏高技術附加值。相關研究人員在農產品自主研發技術和裝備上較為落后,缺乏成套的流水線,通用機械多,無法滿足特殊加工需求,且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規模較少,無法形成規模產值。
4 解決辦法
1)注重完善和實施有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法規,來吸引更多企業加入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同時要積極投入大量資源,在現代農業技術科技發展中,提高現代農業產業化所必備的基礎技術水平,縮小與國外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2)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經營模式,對農業生產的生產、加工、流通產業進行聯通。3)注重品牌建設。目前,雖然我國的生產規模較大,但是由于缺乏產品品牌建設,導致相應的產品在市場競爭中仍然缺乏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王留鑫,何煉成.農業專業化分工:研究進展與述評[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7,16(3):293-300.
[2] 張列,王成,杜相佐,等.農村居民點用地的多功能性劃分及其農戶利用差異性評價[J].農業工程學報,2017,33(12):278-285.
[3] 王靜,曾玉珍.天津設施蔬菜種植戶的生產決策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8):183-187.
[4] 霍雨佳,周子銘,孫雪晴.供給側改革視角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7(20):111-112.
?。ㄘ熑尉庉嫞簞㈥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16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