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現代主義建筑在中國的應用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近些年來大量后現代主義建筑如雨后春筍般相繼落成,公共建筑尤甚。但似乎后現代主義并不適宜在我國盲目發展,要想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建筑設計風格,還需從現代主義著手,對其進行修正。本論文以山東美術館為例進行分析,就后現代主義建筑在國內的應用現狀、存在問題、解決措施,最后得出修正的現代主義才是找出適宜我國建筑設計風格的突破口這個結論。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現代主義;應用
中圖分類號:TU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11-0213-03
0 引言
盡管從表面上看現代主義設計與后現代主義設計存在很多區別,提起現代主義,人們更多的印象是功能性、實用性,而談起后現代主義更多的則是說它所強調的精神功能、文脈主義。但是就本質而言,后現代主義可以視作是對現代主義某種程度上的延續和補充,在滿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將目光轉向建筑的裝飾手法所帶來的視覺效果。很明顯的是這種后現代的處理手法的改進更能滿足人們的使用和審美需求,也是后現代主義建筑大量出現并影響了國內建筑風格的主要原因所在。第一次將把“后現代主義”這個語匯帶入設計領域的美國當代建筑理論家查爾斯·詹克斯,也在其著作《臨界的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正在走向何方?》中稱后現代主義不過是在現代主義設計內部產生的另一種臨界反應。那么直接由外國傳播進來的后現代主義建筑風格在國內的應用是否真的符合人們的需求,這一突出矛盾成為了值得研究分析的一個問題。
1 對后現代主義的基本理解
后現代主義是在現代主義基礎上發展形成的產物。后現代主義建筑設計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點:注重精神功能及形式變化;強調歷史文化:在裝飾方面具有隱喻、裝飾、多義的特點。
在后現代主義運動中,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羅伯特·溫圖利,曾在埃羅·薩里寧和路易斯·康的手下工作,較早針對現代主義風格進行了批判。在理論研究方面,其在1966年出版了《建筑的復雜性和矛盾性》,在此著作中,溫圖利的主張是采用一種復雜的整體建筑形式進形建筑設計。而在實踐方面,他主要的建筑設計代表產品是栗子山住宅(即母親住宅)。
就造型而言,栗子山住宅在外輪廓的設計上采用三角形與長方形的組合這種幾何的構圖形式,摒棄繁鎖之余,干凈利落的線條反而更能給人更加深刻的印象。這是后現代主義建筑值得吸取的精華部分,既能保留視覺效果又可以在縮減施工上的支出,較之傳統建筑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是其成功的應用有其特定的環境和歷史背景,由于現代主義運動期間俄國構成主義繪畫的盛行,以及其影響也波及了歐美其他國家,美國的設計正是深受俄國的影響,對幾何造型有著很強的可接受性。再加之德國許多建筑大師在后期移居美國,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美國的文化和設計的發展方向。但這種幾何式的外形并不能直接用于國內的大環境中,國內受西方設計思想影響較晚,更能接受的反倒是更加溫和的線條變化,其中山東美術館就是一個典型的設計案例。其建筑比起栗子山住宅這種造型的儀式感,更偏向于在大的造型框架下尋找細微的變化,就單體建筑而言西化傾向明顯,但與旁邊的山東博物館作為對比,似乎缺少地方性特征—主要表現為文脈性的符號缺失,因此更多出了一分孤立之態,作為地標性建筑,盡管有“山城相依”這種隱喻性的設計理念作為支撐,但就這個角度而言,還有更高一級的臺階等待我們跨越。
中國自古代開始就十分講究兩邊完全對稱的布局設計,西方后現代主義建筑則完全不同,講求的是空間視覺效果上的整體均衡感,講究構圖上的均衡。這一點在山東美術館的外部造型上就可以看出,四個方向的造型各有不同,肉眼角度觀察又并不突兀。這種造型方法或許在公共建筑的應用上矛盾并不突出,但是其他類型建筑例如高層居民樓房的現代化是必然趨勢,應用這種手法會帶來許多的障礙。具體來說,外墻的造型會影響外圈住宅的內部空間結構的變化,在裝飾、采光、家具的選擇上重重受限,給住戶造成使用體驗上的大打折扣。這也是后現代主義建筑在我國應用過程中亟待解決的矛盾之一。
2 后現代主義多元化內在趨勢
在當代后現代主義風格建筑設計的多元化是內在趨勢,一個成功的建筑,尤其是使用頻率較多的公共建筑,會成為一個城市的地標性建筑,更能代表某一時間節點下人們的審美及歷史文化積淀的產物。歷史是各不相同的,站在歷史的高度上進行設計創作才會有其精神代表性。我們所需要做的則是不盲目隨波逐流,要立足于中國的最大實際,探索出一條適應我國需求的本土性建筑道路,進而總結出我國獨具特色的建筑風格。當然,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矛盾存在,后現在主義建筑固然存在其突出性優點,同時也帶來了建筑成本高,強調建筑本身而壓制了其所承載的使用功能等弊端,想要很好的平衡其利弊兩個方面并非一日之功。
3 山東美術館體現的后現代主義設計特征
3.1 強調建筑的精神功能,注重設計形式的變化
山東美術館是典型的后現代主義建筑,有著明顯的后現代主義特征,具有技術與藝術、功能與裝飾的雙重性。建筑本身則建筑設計師的精神體現,然而,個人的影響因素增多則會忽略使用者的情感訴求。
其外觀秉承了簡潔的創作手法,四面造型皆不同,簡潔中又富有變化,每一個方向看去都是不同的體驗,設計形式富于變化。
3.2 裝飾具有隱喻、象征和多義的特點
3.2.1 外部整體設計
山東美術館造型以“山”的走勢呈現,屋頂的天窗體現“泉”,具有隱喻的意味。美術館建設用地是個梯形地塊,為緩解交通壓力將主入口開在了朝西的方向。這與國外許多后現代主義建筑將入口開在隱蔽位置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就公路向美術館方向看的景色卻不十分美觀,大面積的立面沒有主入口造型的破除,容易給人以沉悶感。這也許是“山”這個隱喻本身所造成的設計局限??梢?,后現代中的設計思想的套用也許更加謹慎。
3.2.2 內部空間布局 山東美術館入口大廳是內部與外部空間的重要過渡空間,是一棟建筑的門面。順應后現代主義一般手法的開門位置,將其放在了朝西的方向。而這個方向非主干道朝向,街景正對一堵墻體,未見主入口,不但標識性不強,而且與我國一般建筑規劃規律格格不入,大面積沿用這種手法將會造成秩序的混亂。
在展覽布局上,沒有簡單地按照歷史發展脈絡分層布置展覽,而是將近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的展覽同層設置,并分別圍繞兩個中庭空間形成閉合的環形流線??臻g用“山”造型分隔開,一層行走的在建筑空間與造型上形成對比統一的狀態。
3.2.3 內部造型設計
在內部空間的造型上來看,大多采用幾何的造型手法,并對形體進行堆疊,扭轉,使空間錯落、層次分明,形成不對稱的視覺沖擊效果。同時幾何形體體量感也較大,與建筑形體相結合,比例感均衡。在細部的處理上,用天橋來連接兩個空間,形成聯系,增加空間的連續性和流動性,從而使整個空間布局更加整體。在天橋的造型上沒有選擇徑直走向,而是在中間處創造出了一個鈍角的角度,增加造型的小趣味性。
4 后現代主義對中國建筑設計領域的滲透
4.1 初見端倪
近年來我國的生活水平是明顯提高的,在巨大的西化趨勢沖擊之下,一些城市出現了對后現代主義建筑的熱烈追捧,這種現象使得人們對建筑的審美要求越來越高,也就導致傳統型建筑因不適應時代要求而呈現頹勢,這成為了我國建筑開始偏向后現代主義風格的主要原因。
站在客觀的角度上看,我國對于后現代主義建筑仍處于初步嘗試的階段,就接受現狀而言,依然未出現較大的矛盾。對后現代主義風格前期性的道路摸索必然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應用上的不成熟,也將會造成人力、物力、財力以及自然資源的極大浪費,這都是不可避免會產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從長遠來看,后現代主義建筑設計將會是一個漫長的曲線上升的過程,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結合本土的現實情況,有選擇性的對后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筑設計進行吸收和轉化,等待初期的探索階段完成后形成一套更新、更加成熟、更加適應我國的建筑理論和建筑實踐體系。
4.2 應用現狀
截至目前,每個國家依照其國家的民俗文化差異,各個國家在建筑的功能、結構和形式都出現了些許的不同,但建筑風格趨于一致可以說是全球一體化進程加快的一個必然結果。就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來看,主流的發展點主要在于三個方面,包括了參數化設計、現代化本土風格以及可持續性建筑設計。其中參數化設計是通過計算機軟件進行設計,2010年扎哈·哈迪德所完成的廣州大劇院則是采用了這種先進技術?,F代化本土風格主要是在設計過程中吸收本地的特定要素或風俗特點,使落成的建筑具有地域代表性。最后一個方面是可持續性的建筑設計,該方面強調的是再利用的觀點。就我而言,一個好的建筑不僅僅是建筑設計師自身情感的宣泄,也應在滿足功能的基礎上為大多數人所喜愛,服務于更廣闊的人群,當然不斷地自我突破和源源不斷地創造力也將是致勝的關鍵所在。
4.3 存在問題
凡事有利必有弊,所有的新興事物皆有其不適應發展的一面,看似大勢所趨的后現代主義建筑亦是如此。就我國的現實應用狀況總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存在的問題:
?。?)后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筑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內部空間布局的復雜性,在進行美術館的觀賞路線上易產生困惑,除非對建筑內部的布局了然于胸,否則在標識牌缺乏的情況下,將會找不到正確的觀賞性路線,造成重復觀賞或展廳的遺漏,給觀賞者造成障礙。
后現代建筑所強調的建筑的形式多變使其重點放在了建筑本身的觀賞價值,就山東美術館而言,其內部空間的布局結構造成了對所展示的畫作的藝術性有了制約,造成主次顛倒,削弱了美術館的功能性價值,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建筑成本居高不下,由于后現代主義建筑的造型大膽新奇,不論其外部造型還是內部構造都有其特殊性,這就造成了人工建造成本的上升,并不能大量普及,而對于居住型住宅而言,想要應用后現代主義風格更是充滿了許多未知的挑戰。
?。?)體量感大所造就的厚重感就必須投入大量的建筑材料,這較之于傳統的框架結構而言,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資源利用率低的現實問題。
4.4 解決措施
?。?)優化建筑內部空間布局形式增加觀賞路線的連貫性,同時增加路線導引性標識。(2)內部空間的可變移動式組合設計,可根據展覽需求的不同更改內部結構,增加可變性。(3)將建筑的重點放于建筑外觀形式的設計上,在內部空間中,進行小塊區域的進一步整合。(4)采用更加先進的機械化技術,減少人工成本。不屬于關鍵部分的在工廠內進行組裝,從而減少人工投入,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因建筑施工所造成的環境污染。(5)標準預制件從小零件擴大到更大范圍的拼裝組合,增加預制零件的靈活性及可變性。(6)同時結合BIM技術甚至其他領域相關技術。(7)學習西方建筑設計風格的同時,我們也應進行設計理念,而不是局限于形式本身,皮毛的模仿從來不是長久之計。派遣留學生到國外進行學習,英、法、美、德受設計運動的影響較廣,各有所長,加強海外高校對接,學習先進的設計管理模式和設計理念是從源頭為國家培養設計人才的有效途徑。(8)增強設計團隊的競爭力。國內從不缺少設計公司,但卻不能與西方知名的大型設計公司相較。在西方的設計公司中,各部門體系已經相當完善從土地的競標投標到設計施工再到后期的宣傳造勢皆包含在內,強勁的競爭力不言而喻。因此國內的設計公司也需有強強聯合意識,對相關領域進行整合。(9)優化設計公司管理模式,實行團隊責任制,工作范圍明確,縮短工期,實現多部門有組織性高效合作。
5 結語
后現代主義設計的出現緩和了現代主義建筑設計所具有的過度冷漠感、機械性、過于注重功能實用等特征,但是后現代主義并不適宜在我國的大面積應用,因此對現代主義風格進行修改才是可行之路。本論文主要是通過山東美術館這個實際案例后現代主義建筑進行分析,包括建筑風格、特點、存在問題、應對措施等,并通過對其的分析為我國發展適應本土的可持續性建筑設計指明探索方向。當下我們應該做的是轉變現代主義建筑風格中固有的觀賞視角和設計思路,在深入地研究分析改良后的現代主義建筑風格特點之后,切實將這種可發展的風格充分的運用到國內的建筑設計中去,設計師們要不斷突破難關,深化對建筑精神理念與建筑空間組合的認知,設計出更具代表性的創新性建筑,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普通大眾,提高我國人民的精神文化體驗,開啟建筑設計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郝曙光.論后現代主義對中國當代建筑設計的影響[D].河北大學,2014:9-18.
[2] 張書琴.后現代思潮影響下的中國建筑審美表達[D].山東師范大學,2015:20-25.
[3] 張夫也.世界現代設計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246-25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820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