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馬尾松天然更新的特點及制約成林因素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天然更新指森林自然恢復的能力。在跡地形成幼林的過程,馬尾松飛籽成林,因而天然更新能力強。本文總結了馬尾松天然更新的特點,分析了馬尾松天然更新成林的制約因素,以期為馬尾松天然更新成林提供參考。
  關鍵詞    馬尾松;天然更新;特點;成林;制約因素
  中圖分類號    S791.2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0-0123-01
  馬尾松屬于松科松屬喬木,在我國亞熱帶地區是一種常見的造林樹種,在綠化、環保、藥用、森林培育上均具有重要價值。馬尾松在我國分布極廣,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泰安、四川、貴州等地區。天然更新是樹木繁育的一種方式,也是適應生態環境后形成的種群特征,研究馬尾松的天然更新特點及制約成林的因素,對林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1    馬尾松天然更新的特點
  自然條件下,馬尾松種子成熟后自然脫落。經自然選擇后,一年生幼苗雖然弱小,但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地上部分彎曲,幼苗高度約為5 cm,根部周圍的土壤沒有破壞;二年生幼苗高度為10~15 cm;三年生幼苗高度能達到25 cm。分析馬尾松天然更新的特點如下。一是分布不均。馬尾松幼苗的行距、株距均不同,多數成群分布,少數單株分布。二是垂直郁閉。馬尾松在發芽、扎根、生長過程中,會面臨生態環境的淘汰,因而存活率低。但在嚴酷的環境篩選下,也是樹種改進和優化的過程,最終留下來的樹木具有更強的生長和適應能力,因而林冠垂直郁閉。三是連片延伸。以宏觀來看,馬尾松大多垂直或水平分布,具有連續性。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馬尾松飛籽可以連片延伸,形成整齊的林相。
  2    馬尾松天然更新成林的制約因素
  2.1    樹種條件
  馬尾松散播種子時,主要分為2種情況:一是球果在樹上裂開,此時種子隨風飛遠,飛籽距離一般在20~30 m;二是球果裂開后,種子直接掉落到地上,落籽距離一般在2~4 m。實際上,不論是落籽還是飛籽,都會有一定的飄落距離,因而小面積內的樹種數量和飛籽幼苗數量沒有明確關系?;馃E地試驗顯示,樹種距離超過30 m時,飛籽幼苗數量會顯著減少[1]。因此,合理保留樹種數量、控制下種數量和覆蓋面,有利于馬尾松天然更新成林。
  2.2    外界環境
  外界環境主要包括土壤、海拔、溫度、濕度、位置等,馬尾松在生長期間,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能避免部分不利因素的影響。樣園調查結果顯示,植被蓋度和飛籽幼苗數量之間密切關系,植被蓋度為10%、20%、30%、40%、50%、60%、70%、80%時,幼苗數分別為19.1、21.7、24.8、40.5、18.8、12.4、4.3、2.6株。分析可知,植被蓋度在10%~40%范圍內,幼苗數量呈增多趨勢;植被蓋度在50%~80%范圍內,幼苗數量呈減少趨勢。
  2.3    人為活動
  馬尾松一年生幼苗比較弱小,在除草、放牧、踐踏等人為活動影響下,容易造成幼苗損壞。樣園調查顯示,馬尾松幼苗第1年約2 700株/hm2,第2年約為1 780株/hm2,保存率為65.9%;第3年約為650株/hm2,保存率為36.5%。在對比試驗中,A樣園內有人為除草活動,B樣園內嚴格禁止人工活動,結果顯示,A樣園內幼苗完整保留3株,B樣園內幼苗完整保留20株,差異顯著。由此可見,嚴格限制人為活動、采取封山育林措施,有利于馬尾松天然更新成林[2]。
  2.4    人工促進成林
  馬尾松疏林下套種木荷,形成馬尾松—木荷異齡復層林,并和馬尾松純林相比較,結果顯示:馬尾松樹高增加21.2%,由5.2 m增加至6.3 m;胸徑增加16.8%,由10.7 cm增加至12.5 cm;冠幅增加9.1%,由3.3 m增加至3.6 m;材積量增加60.4%,由0.024 5 m3/株增加至0.029 2 m3/株;蓄積量增加48.0%,由15.93 m3/hm2增加至23.58 m3/hm2[3]。在馬尾松林下套種細柄阿丁楓,并和馬尾松純林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馬尾松樹高增加11.6%,由17.14 m增加至19.12 m;胸徑增加30.4%,由19.98 cm增加至26.05 cm;冠幅增加19.1%,由5.45 m增加至6.49 m;材積量增加80.9%,由0.246 m3/株增加至0.445 m3/株[4]。在馬尾松林下套種火力楠,并和馬尾松純林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馬尾松樹高增加14.8%,由9.12 m增加至10.47 m;胸徑增加20.1%,由11.05 cm增至13.27 cm;冠幅增加10.1%,由2.57 m增至2.83 m;枝下高增加14.2%,由1.2 m增至1.37 m;材積量增加57.8%,由0.045 m3/株增加至 0.071 m3/株。
  3    結語
  馬尾松天然更新具有分布不均、垂直郁閉、連片延伸的特點。分析可知,制約其天然更新成林的因素主要包括樹種條件、外界環境、人為活動3個方面。對此,控制下種數量和覆蓋面,植被蓋度控制在10%~40%范圍內;嚴格限制人為活動,采取封山育林措施;采用林下套種喜陰樹種,例如木荷、細柄阿丁分、活力楠等,有利于馬尾松天然更新成林。
  4    參考文獻
  [1] 陳圣濤.馬尾松人工促進天然更新試驗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9):99-100.
  [2] 劉志龍,明安剛,賈宏炎,等.近自然化改造對桂南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結構特征的影響[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7,41(4):101-107.
  [3] 傅家齊.馬尾松疏林地套種木荷對林分生長和土壤性質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13):126-127.
  [4] 陳培儼.馬尾松林冠下套種細柄阿丁楓生長效果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3):5420-5420.
  收稿日期   2019-01-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96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