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我國現代農業的內涵及主要類型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現代農業是在現代工業和現代科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我國的現代農業是依據我國基本國情建立的。本文主要闡述了現代農業的內涵,介紹了其主要類型及特點,以期為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現代農業;內涵;主要類型;特點
  中圖分類號    F3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1-0251-02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現代化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現代化。為了做好三農工作,就要發展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力,保證了農民收入的提高與穩定,促進了農村的繁榮穩定,進一步縮小了城鄉差距。但是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存在差異性,導致農業發展水平不一致,這給發展現代農業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政策扶持,還需要對現代農業理論進行深入研究[1-3]。
  1    現代農業的內涵
  現代農業是建立在現代自然科學基礎上的農業科學技術的形成和推廣,使農業生產技術由經驗轉向科學,并通過這些手段提高農業的應用范圍?,F代農業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現代科技、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一些設備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推動現代化農業的發展?,F代農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很多國家都實現了農業現代化,通過農業現代化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和商品率,農業類型也從傳統種植業發展為現在的二、三產業,農業發展方式也不再是普通的傳統種植,農業變為現代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性產業?,F代農業也不只限于種植業、養殖業等原始的農業部門,也開始向交通運輸、信息服務等產業轉移,從第一產業擴大到現在的二、三產業。農業生產的社會化程度大幅提高,農業企業規模擴大,農業生產的地區分工更加細致,農業生產從自給自足的狀態向專業化和商品化轉變,形成了農工商一體化。現代農業的發展已然變成了一個和農業發展相關的服務產業體系,使農業生產、農村面貌、農戶行為發生了變化。
  1.1    運用現代科技提高農業發展水平
  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可以從以前種植收成全靠天的傳統方式轉變為利用自然規律和依靠科學改造自然,成為科學化的農業,使農業在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等科學的基礎上得以發展。隨著現代化的發展,把工業與農業技術進行結合推廣,讓農業生產和經營的科學化程度逐漸提高,能夠精準地進行農業技術推廣,利用大數據平臺通過計算機進行農業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天災、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
  1.2    運用現代物質條件武裝農業
  農業現代化和工業現代化是互相適應的關系。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和工業發展密不可分,通過工業生產出的機械設備推動的農業大規模生產,不需要大量勞動力去收割糧食。工業發展給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創造了一定的物質條件,使機械得到了推廣,比如在三江平原、華北平原這些主要糧食產區,大面積的種植需要大量人力,機械的應用代替了人畜力,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勞動力,提高了勞動水平。傳統農業多受到病蟲害的侵襲,化肥、農藥的出現,使病蟲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通過大棚技術、地膜等種植瓜果蔬菜,可以讓人們一年四季吃到瓜果蔬菜。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利用現代物質條件武裝農業,才能夠推動現代農業的建設[4]。
  1.3    現代農業生產體系離不開發達的支持產業
  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服務體系,服務體系的建立能夠推動農業的發展。比如農業部門可以通過技術員下鄉服務給農戶講解最新的農業技術,讓農戶可以根據自家農田的實際情況利用相應的技術提高產量。農業生產體系由農產品的生產、經營、科研、教育和服務等多個環節形成,包括很多不同的組織,需要建立相關產業鏈,才能夠形成一個產業體系,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抵抗風險的能力。在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中,需要對生產要素進行分析,根據調研市場的需求種植不同農作物,通過對相關產業的支持保證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1.4    利用現代發展理念指導現代農業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也在不斷提高,以適應社會的發展?,F代農業的發展模式也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改變。現代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已經從最開始的種植業、養殖業等發展到農產品加工、制造業等,且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相結合?,F代農業的發展圍繞農業生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把農業從一個單一的經濟體轉向了綜合的經濟體。自然經濟變為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成為商品化、社會化的農業,現代農業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5]。
  1.5    運用現代經營方式推動現代農業
  農業生產走上了區域化、專業化道路,現代農業的經營方式主要表現為產業經營一體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利于推動農業生產的市場化;二是有利于優化生產要素的組合;三是有助于合理分配生產;四是有利于提高農民的聯系,給農民提供多樣化的服務,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權益。把農村和城市的生產要素結合在一起,能夠進一步推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以及城鎮協調發展。
  1.6    培養新型農民發展現代農業
  現代農業發展離不開有技術、有文化、有知識、懂經營管理的現代新型農民。因此,要想發展現代農業就需要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自身的素質,培育出新型農民。通過農業科技支撐可以培養出新型農民,大力發展農村教育、開展不同形式的科技培訓,可以讓農民接受到先進的農業知識,增強農民生態環境意識,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可以保護農業生產環境,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推動農科教相結合發展,大力推廣農業技術,讓農業技術可以落實到農業上,培養出更多的科技大戶,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2    現代農業的主要類型及特點
  由于各個地區的農業特點不同,在發展和經營模式上也存在著不同,比如在東北多是大規模生產,采用機械化模式。以下為現代農業的各個類型和特點。
  2.1    可持續農業
  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把技術、資源、環境等因素協調起來,使農業和農村協調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的發展??沙掷m發展既要滿足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使子孫后代可以實現永續發展?,F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主要體現為在保證最大經濟效益的同時,盡可能地保護農村的各種生態景觀不被破壞,依存農業景觀,保證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在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中多注重產量,在畜牧業發展上一般多采用粗放型方式,在農業生產上多使用化肥,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土地資源和自然資源造成了破壞。而現代農業主要強調要節省資源,保證自然環境和生態的平衡,在高產出、高效益的同時還能夠降低消耗,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的基本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結合傳統農業的經驗,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6]。
  2.2    特色農業
  中國幅員面積遼闊,農業類型多樣化,每個地區有每個地區獨有的土地資源、氣候,利用當地的農產品可以開發出具有當地特色的現代農業。特色農產品數量在生產規模上比較小,比不上主要農產品的生產規模,在經濟效益上也不夠大,但是這些特色的農產品在商場中受到很多消費者的青睞,產品的銷售量比較高,市場的需求比較大。我國地區的區域差異性比較大,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生產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優產區。如安徽碭山素有“酥梨之鄉”之稱、蕭縣素有“葡萄之鄉”之稱、福建云霄縣的枇杷有“閩南開春第一果”之稱,海南的木奶果、湖南的牛卵坨等也均聞名國內。
  2.3    精準農業
  現代農業產量高離不開精準農業。精準農業是通過信息技術的支持,根據空間的變異定位、定時、定量地建立一套屬于現代化農業操作的體系,是一種把信息技術和農業生產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精準農業通過“3S”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綜合應用,把每個田間地頭都進行細致劃分,讓農民可以更好地利用耕地資源、科學的投入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農業活動帶來的污染。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通過高新技術和科學管理換取對自然資源的節約和對農業產出的索取,使農業產出優質、高效、低耗。通過精準農業技術進行播種、配方施肥、灌溉,可以節省水資源、使國土資源不被破壞,對田地進行實施監控,監視農作物的長勢,利用現代技術收獲農作物[7]。
  2.4    品質農業
  品質農業以農業規?;^域化為基礎,利用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手段,提高農產品的品質,追求更多的經濟回報。品質農業是利用品牌、產品質量的認證,讓人們更樂于去購買農產品,實現獲得更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為目的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品質農業以提高技術和管理創新的方式推動農業的快速發展,要想生產出安全、高品質的食品,就需要改變當前傳統的生產方式、加工技術和存儲技術,在衛生和檢疫方面要嚴格把關,確保農產品可以安全地從田間地頭運輸到餐桌上,生產出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等品質農業的產品。
  2.5    工廠化農業
  工廠化農業是運用現代科技、全新的設備和管理方法發展起來的一種全面機械化、自動化的生產方式,能夠讓農作物在人為創造的環境下進行生長,其打破了自然規律的束縛。工廠化農業就像工廠批量生產一樣,是組織和安排人們生產的一種農業經營方式,其生產過程不會受到地形、氣候、水源的限制。工廠化農業是借助大型溫室,進行集約型、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生產方式[8]。與傳統的自然農業方式相比,工廠化農業可以利用機械化、自動化的裝備,調節和控制植物的生長和繁殖,給動植物提供適宜的生長空間、溫度、水分、營養物質等。工廠化農業可以對農作物的播種、生長以及灌溉等進行自動化控制。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消費群體也在不斷增長,利用工廠化農業可以給城市提供更多的菜源。工廠化農業既可以使農業生產不再受自然規律的限制,還可以改善勞動者的生產和工作環境,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現代化生產。
  2.6    觀光農業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農業的需求已不再是簡單地食用農產品,而是在欣賞的同時可以通過采摘獲得樂趣。因此,觀光農業應運而生。觀光農業是指利用城市郊區的空間、農業的自然資源和一些民俗風情規劃出的集農業生產、生態、生活為一體的農業區域。農民可以利用農村現有的設備和環境把農田、農產品和文化聯系到一起,充分發揮農業與農村的休閑娛樂功能,游客可以到田間進行采摘,如草莓園、橘子園等,還可以釣魚,參與農業生產活動,體驗田間地頭的鄉村樂趣。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功能,還可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給人們提供觀光、休閑等生活性功能,使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
  3    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當前,我國的農業發展已經進入轉型期,加快轉變農業生產組織方式、提高農業技術水平,能夠為現代農業 的發展提供助力。
  4    參考文獻
  [1] 吳海峰.現代農業強省的內涵特征及建設路徑探索[J].農村經濟,2017(11):19-23.
  [2] 李志明,王冬梅,王招娣.淺析現代農業園區的內涵及特點[J].現代農業,2016(10):70-71.
  [3] 張瑜,田超輝,譚光萬.我國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發展模式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7(2):129-132.
  [4] 王莉,田國強,張斌.中國畜牧業產業體系的內涵、發展及問題[J].中國畜牧雜志,2017(12):135-139.
  [5] 李含琳.我國不同區域現代農業三大體系構建戰略探討[J].甘肅理論學刊,2018(3):7-13.
  [6] 吳冰云.現代農業科研院所的檔案內涵及其建設管理[J].祖國,2017(15):103.
  [7] 楊德元.淺談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及建設思路[J].農業與技術,2017,37(10):163.
  [8] 劉繼芳,孔繁濤,吳建寨.“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探討[J].貴州農業科學,2017(3):175-178.
  作者簡介   楊艷(1971-),女,安徽宿州人,高級工程師,從事農業工程、農機制造、農機監理、農機教學、農機推廣等方面的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2-2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1336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