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電視文化訪談節目主持人的藝術調動手段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主持人作為電視文化訪談節目的主導者,其個人素質修養和臨場應對能力,能有效調動嘉賓和觀眾們的情緒,保證與嘉賓、觀眾暢通的交流,在訪談中“有所得”“有所思”,這是一檔優秀電視文化訪談節目成功的重要因素。文章就以實際案例《文話同安》一至三期說明電視文化訪談節目中主持人應具備的藝術調動手段方式。
  關鍵詞 電視文化訪談;主持人;藝術調動手段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5-0050-02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越來越多的觀眾渴望在精神上獲得文化滋養。近幾年來,隨著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傳承,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文化類節目,其中,優質的電視文化訪談節目占比日趨增長。
  文化類節目應當是能明確且直接地向觀眾表達、傳承抑或是解讀文化并與其他類型節目有所區別、能讓觀眾有所感知領悟的電視節目,其核心在于“文化”二字上。文化訪談類節目是文化節目的組成部分,就目前來看,文化訪談類節目是主持人邀請業內相關或知名人士,圍繞其某個歷史文化現象或是文化事件,在融洽的氛圍中展開一系列談話、討論、交流、溝通的節目,其中文化類訪談節目最重要的關鍵點在于“互動”。在整個訪談的過程中,主持人要與現場嘉賓進行信息的交換、共享,對話題進行整體的把控,充分調動對方談話的興致,在營造良好談話氛圍的同時承接整個節目的有效串聯,引導話題的走向,并站在觀眾的角度上參與到節目中,問出觀眾所想要了解的問題,讓節目更具互動性、話題性甚至是科普性,對觀眾帶來有效的啟發指導,這也對主持人的各項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電視文化訪談節目主持人的基本素養
  主持人是節目信息的傳播者,是節目的核心靈魂,所以文化訪談節目質量的優劣關鍵取決于主持人文化素養、藝術底蘊和職業能力。文化訪談節目主要在于“訪”和“談”,如何“訪”、怎么“訪”才能讓嘉賓暢所欲言、積極分享,這是文化類訪談節目主持人應具備的基本能力素養。
  1.1 較高的文化素養+充分的訪談前準備
  電視文化訪談節目是以各種文化探討為主要內容,所以主持人應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且還需要在訪談前對內容進行充分的理解準備。主持人較高的文化素養體現在藝術涵養、知識水平以及準確得體應對方面,全媒體時代下的主持人不應該只具備傳統電視節目的基本串場、控場能力,更主要的是具備參與、調動情緒等能力,在訪談中主持人充當的就是觀眾的“嘴”,真正參與到訪談中去,替觀眾發聲,為觀眾答疑。這就需要主持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能夠在節目中把控話語,有的放矢地提出問題,否則與嘉賓的交流就只會流于膚淺的表面,無法進行深度交流,而且在訪談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能讓主持人在面對突發情況時游刃有余地面對處理,挖掘出更重要的有用信息點,為觀眾提供既新鮮又陌生的信息,也能讓嘉賓在訪談節目中有強烈的講述欲望,不至于出現冷場的尷尬局面。
  1.2 善于傾聽抓住關鍵點+高效的互動交流
  主持人雖然是電視訪談節目的主導者,但是要將自己適時地置于“輔助”的位置上,善于傾聽嘉賓的觀點意見,能夠充分調動嘉賓的表達積極性,和嘉賓進行真實的情感交流,營造出一個氛圍融洽和諧的訪談環境,才能舒緩嘉賓緊張情緒,全身心投入到談話當中。僅僅是善于傾聽還是不夠的,主持人還應該抓住嘉賓在談話中提到的關鍵點,將話題引入更深一層次,讓觀眾能夠接收到更全面、深刻的信息。主持人不應該將關注點全部放在提出問題上,而是應該放在嘉賓回答問題的內容之上,這樣能夠讓嘉賓有表達的欲望,既是個人文化素養的體現又是深度挖掘內容話題,將訪談上升至更高的層面上。高效的互動交流是以傾聽為基礎進行的,良好的談話氛圍、深厚的文化底蘊、針對話題內容的關鍵點進行深度訪談等都是進行高效互動的基礎,因而主持人應根據現場的氛圍去把控整場文化訪談節目,以吸引嘉賓和觀眾的注意力,最大化的輸出、接收信息。
  2 電視文化訪談節目主持人的藝術調動手段
  文化訪談節目是一種以自然的語言姿態為特色,用生活中的語言方式,對當代文化現象進行闡釋的節目形式[1]。電視文化訪談在每期的節目中都有不同的嘉賓參與,因而面對閱歷、個性、知識層面都不盡相同的嘉賓,主持人就需要應用不同的主持技巧以及方式去應對,因此主持人的藝術調動手法就成為了評判電視文化訪談節目質量好壞的要點所在。
  2.1 拉近距離感,讓嘉賓快速進入訪談場景
  電視文化訪談節目多數是邀請相關領域有建樹的專家、學者或是與文化主題相關的人物,他們也大都是普通的人民群眾,面對鏡頭都會不由自主的緊張,不像專業的主持人一樣面對鏡頭能游刃有余地應對。如何消除嘉賓的緊張感,讓他們更加迅速的進入訪談角色中,這考驗的是主持人的藝術調動手段能力的有效運用。
  在《文話同安第三期——同安朱子文化:與世界對話》的節目中,德國特里爾大學漢學系主任蘇費翔做客本節目,與觀眾們探討朱子文化,那么如何讓異國的專家學者快速地進入相關的訪談場景中,這就需要主持人應用合適的藝術調動手段,幫助蘇費翔嘉賓拉近和本節目的距離感。例如主持人首先提出了第一個問題給蘇費翔嘉賓:“您是第一次來到同安嗎?”,蘇費翔嘉賓很高興地展開對同安印象的描述,這樣的一個問題很快讓蘇費翔進入訪談的主題中,拉近了主持人和嘉賓的距離,也拉近了嘉賓和訪談主題同安的距離。在《文話同安第二期——穿越時光到童趣》中,主持人運用了道具《同安兒歌童謠》一書切入主題,向觀眾介紹圖書的作者也是訪談嘉賓蔣大營老師,從圖書入手提出問題:“書中收錄的兒歌是不是小時候曾經讀過的?”,蔣大營老師意味深長地回味了他的童年,由童年的兒歌童謠進入訪談主題,這樣一來既能緩解嘉賓的緊張感,使嘉賓迅速進入圖書作者的身份,快速地進入訪談場景,又能讓觀眾了解到本期節目的主題內容。拉近距離感,讓嘉賓快速進入訪談場景,這就是主持人開展藝術調動的手段之一。   2.2 根據不同的問題采用不同的提問技巧
  作為合格的談話節目主持人,應具備幾大提問技巧:單刀直入式提問、循循善誘式提問、尋求共鳴式提問、透視根源式提問、心知肚明式提問、變換角度式提問[2]。電視文化訪談節目中主持人的提問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藝術調動手段,有起伏的提問技巧能快速帶領嘉賓進入角色,靈活應用各種提問技巧來調動嘉賓的情緒,讓嘉賓能敞開心扉、更加放松地講述自身最真實的感受和思考,最大限度地激發嘉賓的談話欲望,從而達到預期的節目訪談效果。例如在《文話同安第一期——紫陽過化惠銀城》中,主持人從開場就循循善誘提問顏立水老師:“朱熹在同安任主簿的時候是否就住在這里?”,在得到顏立水老師的肯定回答之后又緊接著詢問,“據說這里還有朱熹在同安任職時栽種的一顆古樹?”,由此引發訪談嘉賓對朱熹在同安遺留的歷史文化古跡的一番探討。通過循循善誘似的提問方式,層層遞進的問題讓觀眾朋友們更清晰地了解整檔節目的主題內容,對古同安與朱熹的歷史淵源有了更清晰的印象,在心中對朱子文化有更明了的脈絡。
  2.3 主持人的藝術表達+多元主持形式的呈現
  訪談類電視節目屬于綜合藝術,它融合了許多其他藝術門類的表達方式,合適恰當的藝術語言能夠向嘉賓傳達主持人的思想情感,以更形象的方式向專家學者們傳達出認同、學習、贊美等情感,這也是訪談節目中重要的一種藝術調動手段。例如主持人和嘉賓進行交流提問時,肢體語言應是自身贊同、鼓勵、學習等情緒的有效傳達,適當的點頭、小幅度比劃,甚至表演技巧的融入更能拉近主持人和嘉賓之間的距離,對嘉賓的觀點表示贊同,或是希望嘉賓能就某個問題點深入談論,讓雙方的溝通更加順暢,從而調動嘉賓的訴說欲望。
  文化類訪談節目主持人的藝術調動不僅僅局限在主持人和嘉賓的對話,節目中主持人多元的主持風格形式也是藝術調動的一種手段。在《文話同安第一期——紫陽過化惠銀城》中,除了主持人和訪談嘉賓的對話,在每個話題引入之前主持人都會吟詩一首,如為表達朱熹剛來同安時知足常樂,對高士軒的幽雅環境頗為欣賞,主持人吟誦的是朱熹的《同安官舍夜作》,而吟誦《觀書有感》,不僅闡述他的生活乃至治學態度,也從另一個側面點明了他來同安時發生思想轉變的心境,主持人剛說“半畝方塘一鑒開”,場下觀眾便接著說“天光云影暗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多元的主持風格形式讓“文化”不再“枯燥”,更容易引起共鳴,被受眾接受,更具可看性。
  3 結論
  當前的廣播電視事業正處在轉型期、融合期,文化類節目既要再升級不斷更迭節目模式,更要理清問題,在問題中尋覓發展,主持人更應具備較強的藝術調動手段,加強自身的文化藝術修養,從各方面調動嘉賓、觀眾情緒,保證交流上的高效暢通。
  參考文獻
  [1]孫傲飚.電視文化訪談節目主持人的藝術調動手段[J].當代電視,2016(7).
  [2]王旭.談話類節目主持人的提問技巧[J].主播在線,20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2530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