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綿城市概念下給排水防澇系統建設問題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海綿城市是解決城市內澇,高效利用城市水資源的一種有效解決方案。但目前海綿城市的建設經驗相對匱乏,即使是在國家的政策性引導下也缺乏成系統的建設經驗,導致其在具體建設中存在一定的問題。該文在探究其建設意義的基礎上,重點在規劃、技術引導與建設積極性這3個問題上對我國海綿城市中的排水防澇系統建設進行探討。
關鍵詞:海綿城市 規劃 技術引導 建設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TU991;TU9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6(c)-0057-02
城市的防水排澇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地形層面上城市中勢必存在低洼地,而雨污分離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了防澇系統的建設難度。從現階段的實踐經驗來看,部分城市的降雨量承載能力明顯不足,包括“城內看?!薄暗缆费蜎]”等情況層出不窮,不僅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財產損失,也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有關學者提出了“海綿城市”的基本概念,該文將在此概念下探究城市排水防澇系統的建設問題。
1 “海綿城市”特征及其建設意義
所謂的“海綿城市”實際上包含了兩方面的意思,其一是能夠形成有效的吸水效應,即城市地表可以通過管道建設、滲淋系統快速的消納由于降水而產生的城市內澇。其二則表現在含水效應上,即不能單純的以排水為目標,要對城市雨水進行收集,并在非降雨階段補充城市的其他用水需求。從“海綿城市”基本定義與主要目標來看,其不僅能夠解決城市內澇的問題,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補充城市的非飲用用水,從而達到水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針對上述特征,其建設意義主要表現為如下3個方面:一是有利于環境保護,水資源具有一定的稀缺性與流動性,通過對自然降雨的應用能夠有助于對湖泊、河流等水資源的攫取,從而在水生態上做出貢獻。二是有利于解決城市內澇問題,通過更為廣泛的吸水與排水系統能夠在城市降雨中起到有效的水分涵養與引流,最終達成小雨無積水,大雨無損失的根本目的,并從本質上保障了城市交通與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三是有利于城市綠化,在雨水的應用方面,其除塵與綠化是兩個主要的方向,通過對雨水的綜合利用能夠有效地為城市綠化及其環境保護提供必要的水資源,同時有效地降低水資源的應用成本,為下一步擴大城市綠化規模提供重要的基礎。
2 海綿城市建設問題
“海綿城市”是解決城市內澇以及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的重要方式與可行方法。然而在現階段的建設過程中存在諸多的問題亟待解決,如果沒有形成有效的解決策略,那么“海綿城市”僅能夠停留在概念之中。
2.1 海綿城市的規劃矛盾
從現有的海綿城市建設理論與建設實踐中來看,其主要存在兩方面的理論道路。這兩種方法之間均存在一定的互補性與差異點。
其一,利用城市管網建設將雨水進行集中收集,此后通過中水回用技術對收集到的雨水進行綜合利用。在此種模式的應用下,管網建設是一個相對復雜與困難的問題。一方面,對于舊有土地的管網建設需要進行破路甚至是搬遷才能夠完成,這直接導致了建設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城市管網需要配套收集設施對于城市地形限制的條件較為苛刻,很難在低洼地區得以實現?;谏鲜鱿拗疲朔N建設方式多見于新城區或者工業園區等。
其二,實現海綿城市的方式則是對城市進行分片管理,形成以小區為核心的海綿社區建設,能夠有效地將雨水進行就地吸納與就地應用。此種模式一方面建設成本相對較低,另一方面則是能夠激發社會資本進入到這一領域的動力,從而達成良好的建設效果。與之相對應的是,此種模式無法解決落后地區、分散地區以及公共地區的內澇問題。如交通道路的低洼處往往是城市公共區域,此部分的雨水吸納設施則很難通過此種模式加以構建。
2.2 水資源回用的矛盾
從目前的建設現狀來看,政府對于海綿城市建設的貢獻與動力相對較高,但是落實到具體的工程項目上缺乏社會資本的參與。在一定程度上社會資本甚至是此類海綿城市改造工程的限制條件與反對群體。究其根本,是在經濟視角下對于雨水資源的回用并不符合經濟利益最大化的根本需求。從宏觀來看,是雨水回用無法在經濟領域內取得競爭優勢;從微觀來看,我國自來水資源由于存在大量的政府補貼,故而在價格上處于極低的情況,此種情況直接導致了社會資本對于回用水的成本優勢表示擔憂,從而失去了主動構建海綿城市基礎設施的欲望。
2.3 海綿城市的社會效益矛盾
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常常發現其社會效益并不顯著。包括對環境保護、對城市內澇問題的解決等社會效益往往表現出階段性、突發性以及隱藏性等特征。而社會成本無論是表現在政府的預算報告上,還是表現在由于施工而帶來的城市影響上,都比較顯著。這一客觀現象決定了部分城市居民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發出了反對的聲音,這也是限制了海綿城市,尤其也是舊有城區的海綿城市工程無法得到公眾更大支持的根本原因。
3 海綿城市給排水防澇系統建設建議
海綿城市的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理論與實踐矛盾及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需要從城市規劃、技術探究、提高參與度這3個方面進行強化,才能夠達到有效的推動效應。
3.1 從方法結合的角度深化城市規劃
可以采用兩種方法結合的方式來規避不同建設方式之間的矛盾,形成互補效應。具體而言,在海綿城市建設規劃中可以將不同地區類型及屬性進行合理的分配。對于集中區域,如工業園區、新建小區等要求其加建分散海綿體系,從而解決本地塊的城市雨水回用問題;而針對公共區域,如城市的低洼路段、老舊小區等,則可以采用優化改善城市官網集中收集的方式來予以解決。在海綿城市的規劃過程中集中發揮兩種模式的互補優勢,共同促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達成。
3.2 鼓勵海綿城市的技術發展
在目前的發展中,海綿城市建設雖然已經在材料科學、管網設計、施工標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技術成就。但是,依舊需要在技術層面上提供有效的支撐,從而使得在技術層面上得到有效的突破。在具體的執行層面,由于海綿城市建設屬于明顯的民生工程,故而目前應該以國家科研單位為主導進行有效的科研建設。從現階段的技術水平來看,包括滲淋結構、長效儲水材料等依舊存在改善的空間。在管網布局上,要努力尋求更大的設計空間,并在節能減排等方面提升必要的效能。與此同時,在海綿城市的建設過程中也需要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上形成有效的貢獻,系統理清海綿城市建設的必要性,尤其是其在生態保護、水資源利用、城市綠化、生活空間改善等的意義,從而為社會認同與社會資本參與提供理論支撐。
3.3 提高民眾參與度
海綿城市的建設關乎到城市中的每一個人,針對現階段社會參與度不高的情況,應該進一步強化引導,從而提高民眾參與度。在具體的參與度提升上需要從兩方面來進行提升。一方面是提高公眾的參與度,廣泛利用媒體的宣傳作用將海綿城市的建設意義向社會宣傳,從而形成有效的社會認知與氛圍。另一方面則是提高社會資本的參與度,如提高回用水補貼政策等方式來激發社會資本的參與熱情。只有如此,才能夠更快地達成建設推進,才能夠形成海綿城市的建設可持續導向建設。
參考文獻
[1] 童明浩,陳加兵.海綿城市建設中城市綠地的作用探析——以福州市主城區為例[J].臺灣農業探索,2019(1):66-69.
[2] 張從欣.基于海綿城市概念下給排水防澇系統建設問題探討[J].宏觀經濟管理,2017(S1):330-33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50028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