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校脫貧攻堅典型模式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和總結西電以往扶貧工作經驗,從教育扶貧、文化扶貧、健康扶貧、產業扶貧、智能扶貧等方面,探索創新方法,總結良好模式。高校工會應突出扶貧工作精準化,結合蒲城縣實際情況和學校優勢特點精準扶貧,思考如何進一步出特色,出亮點,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西電力量。
關鍵詞:新時代;脫貧;典型模式
一、國內外發展現狀
貧困是困擾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難題,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貧困問題更加突出。國外高校對貧困地區的幫扶主要集中教育扶貧上。面對貧困,我們黨和政府一直堅持不懈地帶領全國人民頑強抗爭,根據不同時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一系列扶貧工作規劃。當前,我國扶貧工作進入攻堅階段,黨中央、國務院就做好扶貧脫貧攻堅工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規定,其中《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明確要求,高等院校要積極參加定點扶貧工作,承擔相應的定點扶貧任務。
二、高校脫貧攻堅典型模式研究
高校工會在扶貧工作中能夠發揮特殊優勢,在履行服務社會職能和提升扶貧水平上,能夠實現精準幫扶,在扶貧工作中具備獨特的角色和定位。本課題基于高校扶貧工作的理論基礎,多維度對高校工會扶貧工作的機制展開研究與分析,加強調研論證和經驗總結,旨在提升凝練出易推廣、可復制的“西電-蒲城”扶貧幫扶模式。在“互聯網+”發展的大環境下,高校工會扶貧工作應當逐步向精準化管理過渡。
?。ㄒ唬┓鲐毾确鲋?,優先教育扶貧
高校應發揮教育職能,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資源優勢,結合對口縣蒲城縣的實際需求,堅持精準扶貧技能培訓與片區脫貧攻堅相結合、與產業開發相結合;開發優質生源基地,幫助人才引進。充分發揮高校在人才培養培育方面的優勢,高??梢月搫痈鞑块T,開辟多樣化渠道,為對口區域推薦有助于地方經濟建設的優秀人才;教育扶貧工作在高校中開展,是因為高校擁有豐富的網絡資源,即遠程教育網和關系網,這些都是開展教育扶貧的一種高效手段。大學與政府之間建認良好的網絡關系,也決定了高校能在教育扶貧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營造和諧氛圍,加強文化扶貧
充分發揮高校工會文化建設的優勢,豐富幫扶村文化生活。在蒲城縣推廣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如健身操、組織球類比賽、觀看電影及文藝演出;為蒲城縣捐贈文體器材、影視素材、各類圖書。從而提高集體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提升村民的身體素質和文化品位,營造和諧的農村生活氛圍。此外,高校工會可以助力鄉村旅游業發展,幫助貧困居民拓展養殖產業,推廣農村特色產品,協助有興趣的農戶創辦“農家樂”,建立鄉村特色產業鏈,切實增加農村經濟收人。
?。ㄈ┚劢固厥馊后w,開展健康扶貧
疾病是致貧的一個重要因素,很多貧困戶家中都有病患,農民缺乏衛生健康意識也是一個普遍現象,高校工會可借力社會相關資源,既可以為幫扶村聯系義診和體檢,也可以開設疾病防治和養生保健方面課程,增強貧困地區人們健康衛生認識。聚焦留守老人和婦女兒童,可通過調查問卷等形式了解各家各戶的病患情況,精確化定位重點服務人群,結合群體需求開設相關衛生健康課程;同時,特別關注農村弱勢群體和重度疾患者的醫療需求和家庭狀況。
?。ㄋ模┌l揮當地特色,創新產業扶貧
結合當地資源優勢和產業特點,發揮高??蒲袃瀯?,在農村調動和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幫助蒲城縣做好科技發展項目規劃,與市場需求相結合,重點在農產品開發、特色科技產業等方面打開渠道,逐步實現“一縣一業”產業對接和“一村一品”產業培育的構想。目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經考察在蒲城縣閆家村引進了特色中藥材金銀花種植項目,協助當地貧困人口獲得了穩定客觀的收入,致力于提高貧困地區優質農副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打造區域品牌。
(五)突出科技優勢,實現智能扶貧
發動高校工會群眾關系,組織選派科技扶貧團、科技指導員到蒲城縣閆家村村開展扶貧工作,幫助對口村引進、打造、推廣脫貧致富的重點項目;同時可以利用VR技術豐富科技指導的途徑;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結合當地實際,經考察引進了特色中藥材金銀花種植項目,建成了金銀花茶廠,幫助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收入問題。在后期產品銷售過程中,可通過淘寶店、微店、微博、手機APP等形式銷售金銀花等具有當地鄉鎮特色的農業產品,逐漸產生品牌效應。實現“大數據+智能”的有機融合,完善扶貧信息管理系統,將貧困戶收入、住房、醫療、教育等信息輸入手機APP終端,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比對多個標準來判斷貧困狀態并制定脫貧方案。
三、總結
通過分析和總結西電以往扶貧工作經驗,從教育扶貧、文化扶貧、健康扶貧、產業扶貧、智能扶貧等方面,探索創新方法,總結良好模式。高校應結合自身特點突出扶貧工作精準化,結合蒲城縣實際情況和學校優勢特點精準扶貧,思考如何進一步出特色,出亮點,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西電力量。
參考文獻:
[1]焦新.教育部開展直屬高校定點扶貧集中調研活動--發揮高校優勢,探索多樣化扶貧路徑,2016.04;
[2]陳新芝.發揮高校自身優勢參與農村扶貧的路徑分析[J],昭通學院學報,2018.02;
[3]龐曉濤.高校參與國家重點扶貧縣幫扶工作的思考—以浙江大學定點幫扶云南省景東縣為例[J],科教文匯,2015.04;
[4]胡偉.“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教育扶貧之精準性路徑探析[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02
[5]熊文淵.高校教育扶貧:問題與路徑[J],當代教育科學,2014年,23期;
[6]張群.高校統一戰線服務“十三五”精準扶貧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2017.08;
[7]程華東.高校教育精準扶貧模式探究—以華中農業大學精準扶貧建始縣為例,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7.03;
[8]劉君.精準扶貧視域下高校扶貧模式探析—以湘潭大學定點幫扶龍山縣補洲村為例,科教論壇,2017.04;
[9]熊文淵.可行能力視角下高校教育扶貧的轉向[J],重慶高教研究,2017.0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75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