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拱手禮”雕塑被質疑“拱”錯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2019年3月初,四川樂山的一組雕塑引發了網友熱議。這組雕塑包含三男一女一狗,男子都穿著長馬褂、戴著帽子,其中一名留著長須的男子和一名背著布袋的男子正在拱手行禮,都是右手包著左拳。對此,有網友質疑,雕塑中的“拱手禮”不對,跟傳統禮儀完全是相反的,“拱手禮應該是左手在上,左手包著右拳”。
面對質疑,做雕塑的設計方以及雕塑管理方稱,拱手禮到底是左手包右拳還是右手包左拳,在古代并沒有明確的說法。
然而,這個說法隨即便遭到專家和大批網友的反駁。有文史專家就明確表示,揖禮、拱手禮、抱拳禮等都各有講究,“雕塑中男子行的即拱手禮,但是拱錯了”。據介紹,拱手禮是從揖禮演化而來的,行禮時右手成拳,左手包住,表示壓住具有攻擊性的右手來表達友善。
應避免“文化次品”輕易“上市”
在城市雕塑中,低級錯誤可謂屢見不鮮。比如西安大雁塔廣場藥王孫思邈的雕塑,作為唐朝人的孫思邈,手里卻捧著明朝中期才出現的線裝書;再如重慶沙坪壩三峽廣場有一組雕塑把蘇武牧羊變成了“昭君牧羊”……
本來,這種歷史文化題材的雕塑可以傳承和延續文化,給城市增添一點歷史文化氣息,但這種“失真”的雕像,效果顯然適得其反。
誠然,城市雕像有著廣泛乃至永久的影響力,但以訛傳訛,必然影響正確的認知,乃至謬種流傳,反而成了正確,讓后人迷失其中。而如果明知是錯誤,卻不較真,也將助長一種馬虎草率、不負責任的文化態度。這顯然貽害無窮。
拱錯了手的“拱手禮”雕塑就是又一個“文化次品”。而現在大眾對這種“文化次品”,顯然尚未表現出足夠的重視。實際上,“文化次品”還很難修補改正,比如,大多數雕塑都是一次性的作品,如果重新制作,意味著納稅人的血汗錢打了水漂。
而往深處想,為什么“文化次品”會層出不窮?還是因為缺乏一個問責機制。比如誰應該為這組拱錯了手的“拱手禮”雕塑買單?恐怕就是一筆糊涂賬。鑒于此,不妨對城市雕塑的設置建立嚴格的鑒定評審機制,將聽取專家意見作為雕塑制作的前置程序,一方面嚴格把關,另一方面及時糾錯,從源頭避免“文化次品”輕易“上市”。
強化公共文化產品的責任制
面對質疑,做雕塑的設計方以及雕塑管理方還辯稱,拱手禮到底是左手包右拳還是右手包左拳,在古代并沒有明確的說法。這實在是強詞奪理。要知道,傳統禮儀是很有講究的,既然要用拱手禮來表現中華民族的禮儀之道,就應該認真學習,準確考證,避免給民眾造成誤解。若一知半解,自以為是,不僅凸顯了設計者的學業不精及城市管理者的膚淺,也降低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
其實,做雕塑的設計方以及雕塑管理方之所以強詞奪理,緣于騎虎難下。雕塑已經做好了并放到了公眾面前,已然耗資不菲,承認錯誤若撤回,則又要花費人力物力財力,浪費納稅人的錢,不撤回則要被大眾吐槽,于是只好強撐著“鴨子死了嘴巴硬”。
然而,錯誤的“拱手禮”雕塑矗立在公共場合,就像一個負面廣告,無異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城市雕塑等公共藝術作品具備宣傳、教化功能,無形中起著提升群眾藝術鑒賞能力、提高城市文化水準的作用,對孩子們的寓教于樂更不容忽視。知錯不改,固執己見,兀自一路錯下去,與現代化城市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人文化要求背道而馳。
要杜絕此類文化“糗事”,必須強化公共文化產品的責任制。在設計定稿之初,就要廣泛征詢專家學者及民眾的意見,杜絕設計者的閉耳塞聽、閉門造車。如果錯誤已經釀成,則要對相關責任方進行必要的追責,進而倒逼創作者增強文化底蘊,提高創作水平;也促使城市管理者強化知識儲備,提升責任意識及管理水平,審慎對待公共文化產品及公共財政支出,讓城市雕塑真正成為體現人文底蘊和管理水平的美麗風景線,而非浪費公帑、貽笑大方的存在。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13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