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1+1”整書模式教學探微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1+1”整書模式,通過鏈接相關文本,打通課內課外的界限,由節選引向長篇作品,使學生的閱讀視野和思維空間得到進一步延展。通過聚焦“這一篇”的個性,探究“這一本”的共性,關注“這一類”的系統性,更好地實現課標要求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的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1+1”整書模式
  葉圣陶先生說:“課本里所收的,選文中入選的,都是單篇短什,沒有長篇巨著。這并不是說學生讀了一些單篇短什就夠了。”這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學中由“一篇文”帶出“整本書”的重要性。這樣的閱讀教學模式,又叫作“‘1+1’整書模式”,是踐行“大語文觀”的必然路徑之一。那么,如何更好地落實“‘1+1’整書模式”閱讀教學呢?以下筆者重點結合人教版五年級《猴王出世》一課作簡要分析。
  一、聚焦“這一篇”的個性
  “1+1”整書模式教學,首先要關注的就是前面的“1”,這個“1”既是學習語言的“例子”,同時也是啟動整書閱讀的“引子”。當它以“例子”身份出現的時候,其教學與其他課文并無二致;但它以“引子”身份出現的時候,就要大膽進行取舍。“引子”教學的重點未必要教深教透,但一定要聚焦文本之“個性”。這里的“個性”,可以是文本內容的獨特,可以是言語形式的獨特,還可以是主題立意的獨特,或是文化背景的獨特,等等。
  《猴王出世》節選自我國古典神魔小說《西游記》第一回。課文主要寫了花果山上的一塊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敢于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作為略讀課文,編者精心安排了閱讀提示:“認真閱讀課文,看看石猴是從哪兒來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把不懂的地方畫下來,跟同學、老師討論。如果有興趣,還可以讀讀《西游記》?!苯虒W時,教師可緊緊圍繞“石猴是怎樣成為猴王”這一問題展開,進而概括出石猴在出世、交際、膽量、身手、胸懷、口才等方面的“不凡”,體會作者筆下石猴的獨特“個性”。如此一來,便可抓住文本的核心內容,起到“提綱挈領”之作用,也為后續引出《西游記》整本書的閱讀指導做好充分準備。
  二、探究“這一本”的共性
  如果說“篇”側重于個性的聚焦,那么“本”則要側重于共性的探究。就《西游記》而言,個性鮮明的人物、精妙絕倫的語言、博大精深的文化、引人入勝的情節,很多方面都值得和孩子們細細品析。
 ?。ㄒ唬┒嘀卮?,感受人物的立體豐滿
  感受人物形象是小說教學永恒的旋律,古典小說亦然。在古典小說里,環境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必要依托。只有在特定的環境里,才能更好凸顯人物獨特的一面;唯有入木三分的細節描寫,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才會呼之欲出;也唯有細節描寫,才使小說的人物形象如此深入人心。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立足環境,聚焦細節,透視人物內心,感受小說鮮活、立體的人物形象。
  如教學《猴王出世》一課,聚焦石猴一“縱”一“跳”、“端坐”等動作以及語言描寫感受人物的勇敢、自信的同時,不妨輔之第七回中石猴與如來佛祖的對話,使學生充分感受他的英雄本色。緊接著請學生觀看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中的視頻。學生走進文本情境,觸摸“鐵漢”美猴王的那一份柔情,體悟極具真實性的人物形象。如此教學,有的放矢,環環相扣,人物形象在學生心里逐漸立體、豐滿。
  關注人物形象,還要關注人物在不同時期的變換。在《西游記》中,石猴的名頭也不一般。最初就是一只“石猴”,因探得水簾洞成為“美猴王”;然后想要長生不老,去靈臺方寸山拜師學藝,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恩師——菩提祖師,第一次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名字“孫悟空”;官封“弼馬溫”心不足,大鬧天空,立為“齊天大圣”;后來,跟著唐僧西天取經,名曰“孫行者”;最后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被封為“斗戰勝佛”。
  至于書中的其他人物,比如唐僧、豬八戒、沙和尚等,不妨留待學生課后細細探究。
  (二)濃淡相宜,品味語言的匠心獨具
  《西游記》作為近代白話文小說,帶有一定的文言色彩,與學生有較遠的時空差距,對于學生不理解的詞句,指導其結合注釋,但不逐字逐句地解釋。教學中,應該留出余力,引導學生琢磨語言精妙凝練處,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美感,領會藝術匠心,學習精準用詞,巧妙表達,從而提高語用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猴王出世》一文,在學生深入感受石猴的自由、快樂后,教師話鋒一轉:“你發現這句話在寫法上有哪些特點?”引導學生把目光聚焦在語言形式上。通過多樣朗讀,資料拓展,引導學生走入文本,揣摩文本表達秘妙——正是這種短促、跳躍、有節奏的語言,讓我們讀到了一個頑皮可愛、活潑跳躍的石猴形象。如果改成長句子來表達,恐怕效果就沒這么好了。
  且看環境描寫:“峰巖重疊,澗壑灣環?;⒗浅申囎撸渎棺魅盒?。無數獐豝鉆簇簇,滿山狐兔聚叢叢。千尺大蟒,萬丈長蛇。大蟒噴愁霧,長蛇吐怪風?!绷攘葦嫡Z,勾勒出一幅“荒郊野嶺圖”,可謂“山高必有怪,嶺峻卻生精”之寫照;且看人物出場:“那怪物,假變一婆婆,兩鬢如冰雪。走路慢騰騰,行步虛怯怯。弱體瘦伶仃,臉如枯菜葉?!贝四撕稳耍吭瓉硎前坠蔷兂衫掀牌诺臉幼?。通過人物外貌、步伐、氣色的描寫,老婆婆年邁體弱、惹人同情的特點躍然紙上,為后文唐僧受到蒙騙埋下伏筆,妙哉妙哉!充滿節奏,描寫傳神,這樣的語句在原著中比比皆是。縱觀整部《西游記》,不論是一個排比,一處對仗,一句夸張,甚至是一個字詞的推敲,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教師引導學生用心賞析,就等于為他們打開了一座語言的寶藏。
 ?。ㄈ┚涉溄樱w會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為明代四大奇書之一,《西游記》之所以能夠風靡至今,是因為它具有超過一般神魔小說的深刻精神內涵。同時它又是一部意淺而旨深的文學巨著,淺到一般的小讀者均能閱讀,深到雖專家學者亦覺其大旨難識。神奇的故事情節中,融合了中國古代文化三大主流佛、道、儒的思想精粹。小說所涉及到的廣博的文化,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禪、易、醫、巫等,尤其是佛道理論闡述得非常精深。   教學時間畢竟有限,不妨立足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選擇數字和兵器文化,嘗試探究《西游記》當中許多數字背后暗含著的中華傳統文化密碼,將各式各樣的法寶和兵器與傳說故事勾連,感受神魔小說的幻妙多彩,也為引導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播下一顆熱愛的種子。
  例如此句:“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這兩個數字,有何玄機?原來“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庇秩?,探討孫悟空的金箍棒為什么是13500斤,原來“1”“3”“5”是奇數。陰陽五行學中,奇數也稱為陽數,1+3+5=9,“9”是最大的陽數。作者取“1”“3”“5”這3個數字,其實是想賦予它無窮的力量。金箍棒的神奇可不僅僅在它的重量,還在于它的變幻莫測。它能變大變小,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層地獄。這金箍棒來歷不凡,它可是大禹治水之時,“定江海淺深的一個定子,是一塊神鐵”。平時它靜靜地躺在海底,猴王一來,卻“霞光艷艷,瑞氣騰騰”。說起《西游記》中的法寶和兵器那可是五花八門,個個有來頭,件件都神奇!比如,八戒的九齒釘耙,沙僧的降妖寶杖,皆有神奇之處,可留待學生課后細細琢磨。
  三、關注“這一類”的系統性
  王榮生教授在《閱讀教學的其他路徑》一文中這樣寫道:閱讀教學要盡可能地“把課文當‘引子’教,由節選引向長篇作品,由選篇引向整本書閱讀,引導學生更好地閱讀長篇作品或整本書”。
  名著名篇節選常見于教材之中。比如《三顧茅廬》節選于《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祁黃羊》是根據《呂氏春秋》中有關“去私”的內容改編,《祖父的園子》選自蕭紅自傳體小說《呼蘭河傳》,《冬陽·童年·駱駝隊》選自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少年閏土》選自魯迅的《故鄉》,《將相和》選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一類課文具有一定的系統性,都可以作為“引子”進行教學。
  這一類型的文章教學,不能將其視為獨立的一篇,而要看作一個系統來對待。這個系統文章的教學,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閱讀興趣
  教師如果能在閱讀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教學也就成功了一大半。課堂上通過拓展、節選原著中的情節,有效補充教學內容,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例如,上完《猴王出世》安排學生完成一個任務:“美猴王后來離開花果山,拜師學藝。他需要一封推薦信。請以花果山全體猴子的名義給菩提祖師寫一封推薦信?!币獙懞眠@封信,孩子們必然要走進原著,這就是以任務驅動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ǘw驗閱讀快樂
  選自名著名篇的課文,孩子們課前往往都有一定的了解,如果能提供機會,充分調用他們的前認知儲備,進行課內故事情節和整本故事情節的前后印證,就會讓課堂充滿更多的快樂,為語文學習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例如,孩子們課前大都已經知道“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對照課文,思考“白骨精三次變身出場分別是怎樣的”“唐僧師徒對待白骨精的三次變身態度如何”等問題,進一步感受閱讀的快樂。
 ?。ㄈ┝暤瞄喿x策略
  通過“引子”的教學,教師引導學生聚焦文本中最有價值的內容,習得必要的閱讀策略,讓整本書的閱讀能夠“有法可依”,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學《猴王出世》一課,主要通過引導學生用幾個詞語概括石猴特點,再品讀相關的語句,這種閱讀策略完全可以遷移到學生后續的自主閱讀中。
 ?。ㄋ模c燃探究欲望
  此類課文教學,如果能建構“一課”閱讀與“一本”閱讀之間的矛盾沖突,形成渴望到整本書中解決矛盾的“探究力”,就等于把學生引入一個更加充滿挑戰的閱讀世界。例如,有意識地讓學生將選文和原著進行對照,發現其中的不同之處,進而探究其奧妙,引發深度學習。
  “1+1”整書模式,立足學情,通過鏈接相關文本,打通課內課外的界限,由節選引向長篇作品,使學生的閱讀視野和思維空間得到進一步延展,有效提高閱讀能力,更好地實現課標要求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的目標。
  [參 考 文 獻]
  [1]許發金.“引子課文”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J].福建教育,2018(3).
  [2]王榮生.閱讀教學的其他路徑[J].語文教學通訊,2012(8).
 ?。ㄘ熑尉庉嫞悍?潔)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1474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