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辯證法的實踐教學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指出,自然辯證法應不斷完善實踐教學環節,即多關注當前自然界、科技與社會領域的一些熱點問題;加大與科研實踐環節密切相關的理論教學比例;多開展一些主題性的討論或辯論會等等。
【關鍵詞】關鍵詞 自然辯證法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9.209
一直以來,自然辯證法教學有其區別于其它課程的尷尬處境,這主要是由于在當前市場經濟和急功近利的社會大環境下,政治理論課教學始終處于弱勢地位所導致。這一趨勢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很難完全避免,所以作為自然辯證法課程的教學人員,我們只好在順應這一社會發展趨勢的前提條件下努力調試自己,力爭將理論體系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起來,換句話說,自然辯證法教學需要豐富與提升實踐環節。
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將自然辯證法的實踐教學部分總結如下:
一、多關注當前自然界、科技與社會領域的一些熱點問題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球化時代科技與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有許多嶄新的科技與社會現象是研究生們所關注、并且希望能夠進一步深入了解的。作為自然辯證法課程的教師,應該用合理的自然觀、科學觀和方法論來解釋這些自然與社會現象。
例如,科學界一直都很關注的時間問題可以說是整個科學理論的“元問題”,它也是隨著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而不斷發展與深化的。從最早的人類對時間一無所知到伽利略和牛頓將時間視為運動定律中的一個基本參照系,再到愛因斯坦認為時間具有“相對性”概念,其間人類對時間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時期,同時也體現出人類自然觀的一種轉化。
又如,技術創新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點。在講述技術創新的模式時,可優先結合我國高科技企業的具體實例來進行剖析,如可將聯想公司作為我國高科技企業的代表,分析其采取技術跟隨的技術創新模式——在引進、模仿外國產品的同時,努力吸收其中的先進技術,并在新推出的產品中越來越多地加入自己的成分,在模仿中實現技術的積累與推進等等。同時還可將寶剛的創新之路——從“點菜式引進”到集成創新的發展思路與聯想模式相比較并分析其異同。
再如,我國提出了要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創新型國家需要具備怎樣的條件?它對我們每個人提出了怎樣的要求?怎樣才能有所創新?創新思維的本質是什么?創新的文化環境應具備怎樣的特征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自然辯證法的科學方法論部分內容中所應回答的問題。還有,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應怎樣看待科學與宗教之間的關系?宗教是封建迷信嗎?究竟應怎樣給科學劃界?等等。
可以看出,自然辯證法所應回答與分析的現實問題很多,幾乎涵蓋自然界、科技與社會領域的大多數問題,這也正好顯示出自然辯證法的“大口袋”特色。重要的是我們要用這個“大口袋”里的東西來解釋或解決許多新現象與新問題,并用這些新現象與新問題不斷豐富我們的“大口袋”。
二、加大與科研實踐環節密切相關的理論教學比例
研究生是科學研究及科技創新的后備力量,自然辯證法課程應力所能及地為研究生今后的科研事業發展做一定的鋪墊工作,這主要體現在弘揚科學精神與培養科學方法上。筆者甚至認為,這部分內容可以說是自然辯證法課程的靈魂所在。
在介紹科學精神的具體內容之前,首先應介紹科學精神孕育與發展的歷史。如科學精神的萌芽期——可追溯至自然科學與哲學的交織以及自然科學與哲學的分化時期,涉及到自然科學的發展史,特別是古希臘自然科學與哲學的發展史,象幾位重要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等關于自然界本質的看法,反映出古希臘學者從之前以神來解釋自然轉變為向以自然解釋自然的態度轉變;后來更是隨著科學與哲學的分化而導致數學與邏輯的發展,標志著人類在對自然的認識上理性的增長。
科學精神的形成也是重點講述的內容——從中世紀早期科學淪為神學的婢女,到后期經院哲學所孕育出的理性與懷疑的精神,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便是亞里士多德,其關于自然的嚴密的思想體系使其與當時歐洲流行的柏拉圖主義或新柏拉圖主義的神學態度明顯地區別開來。當然,這種由經院哲學內生的科學精神后來又成為宗教信仰的審查者與批判者。
最后,還應論述科學精神的現代形態,亦即科學精神所面臨的現實處境或現實問題。最明顯的有兩個特點:一是強調科學的實證性,即把科學放到至高無上的地位,認為只有自然科學才是科學,并把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絕對對立起來;一是片面強調科學精神的功利性價值取向,忽視了科學技術在工具價值之外的倫理、道德等其它方面價值。這兩種取向都導致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割裂。面對新時期的高素質人才,我們所應彰顯的是一種整合與圓融的科學人文主義精神——發展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內在相通性,建立一種大科學觀,并在價值取向方面,強化人對真、善、美及其內在和諧性的自覺追求,將科學精神內蘊于宏大的人文精神之中。
以上是科學精神孕育與發展的歷史,從歷史中已經可以呈現出其所包涵的內容,如:求真精神、理性精神、懷疑和批判精神、創新精神等等。由于這些內容理論性都比較強,因此在講述時應密切結合社會實際。例如,在介紹求真精神時,可聯系當前的學術氛圍——目前的學術圈沾染了太多急功近利的氣息,雖脫離不開社會大背景的影響,但作為社會一方凈土的學術界,理應保持自己的相對純潔性。并以具體人物為例,表明各種各樣的抄襲剽竊行為是不符合學術規范及個人發展愿景的。
關于理性精神,教師可以將科學精神與科學的內涵相聯系,即科學的目的便在于把握復雜的客觀對象,揭示事物的本質與發展規律。同時還應指出,提倡科學的理性精神還要反對盲從與迷信,不隨俗沉浮。 在談到懷疑和批判精神時,教師應指出合理懷疑是科學理性的天性,是對掩蓋事物真相的假相的懷疑,并列舉科學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如伽利略、哥白尼等及其在科學發現中的合理的懷疑與批判精神。
創新精神則是我國當前教育最需要重視的內容,對于研究生來說,最重要的便是勇于開拓的精神和敏銳的洞察力等。教師在講述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結合具體實例,如以國內外科技創新典范為例,分析其人生及事業成長道路中的重要思想過程,將創新的思想火花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深深的印記。
科學精神須與科學的思想方法相配合。科學方法包括許多種,之前的課程與教材體系中已有諸多介紹,但似乎過于分散而沒有突出重點。筆者認為,在當前形勢下,不妨拿出專門的章節來講述創新思維與方法。可以從創新的概念、心理機制、心理過程(尤其是直覺與靈感等環節)等角度進行深入分析,配以一些重要人物科研過程中的心理描述來增進廣大研究生對于創新活動過程的了解,并鼓勵廣大研究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與科研實踐分析與談論自己的體會。此外,還應擴大研究生的視野,地域差異特別是東西方文化差異對于創新思維的影響等都應在講述與討論的范圍之內。最后,培養創新思維的方法應在重點講述之列,如:多用左手、利用音樂或藝術熏陶等方法開發人的右腦,多發揮想象力等等。當然,還應特別指出,雖然創新思維是人人都可以擁有的潛能,但現實生活中仍有許多因素制約著它發揮作用,如應試教育的影響、人自身的惰性、缺乏自信心與冒險精神、缺乏跨學科與跨文化的廣闊視野等等。
科學方法包容的范圍很廣,但我們不應停留于簡單的方法介紹階段,如:科學觀察、科學實驗、科學研究的邏輯方法與非邏輯方法等等,而應在方法論途徑上幫助學生進行系統分析,如:百余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果研發成功的方法論途徑分析、技術創新的方法論基礎等等,以求對學生今后的科研有所幫助。
三、 多開展一些主題性的討論或辯論會
為了激活學生思維,使更多的學生能夠參與到課堂上來,一些主題性的討論會(Seminar)或辯論會便顯得尤為重要。
Seminar是歐美專家與歐美大學中常用的一種學術交流形式。它是以教師與學生為共同的教學主體,以學術交流互動為特征,以相互啟發、相互激勵為進步動力的課堂交流模式。其核心是充分挖掘課程參與者的學習潛能,最大限度地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認識互動,從而深化對某一主題的認識,實現學術交流的最佳效果。[1]
筆者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表明,該種教學法還是很受學生歡迎的。學生通過這種類似于論壇的形式,可以就某個問題或教學環節直接談論自己的感想,發表自己的見解,提高自己的表達與辯論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做到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互通有無”,以利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良好的互動與反饋模式。通過Seminar教學法,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出一種良好的教學氛圍,非常有利于學生對自然辯證法這門課程的學習。討論的形式也可有多種,如可采用先分組討論、再集中發表意見的方式;也可采用個人直接發表意見、再集中討論等形式等等,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學生討論或辯論的問題很多,特別是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如制約我國高科技企業發展的瓶頸是什么,我國推進環境保護事業的最大困難或障礙是什么等等。學生在討論或辯論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自身的能動性,而且可以做到彼此相互啟發,因而對于學習要點的理解就能更深入一些。
當然,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并非無所作為,而是要起到引導與總結概括的作用。引導是為了聚焦于某一話題,不使之過于分散;總結概括則是對所有討論內容的一個點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體現的是一種“人本主義”的教學策略。
事實上,自然辯證法的實踐教學不僅體現在行為層面,更多蘊涵的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理念。也就是說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更多地為學生的需要著想,更多地為學生提供方法論層面的指導,更多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等等。當然,這一過程還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完善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沈文捷、朱強,“Seminar教學法:研究生教學的新模式”,《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2年第7-8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48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