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吃了嗎”這個問候語,具有華夏文化特質。解釋為中國人偏好飲食,只是看到寬泛的表面意義;解釋為中國人偏重以飲食作為社會交際的主要手段,也是基于直接經驗;理解華夏文化延伸“食物共享”的意義,才能明確“吃了嗎”的真實意義,僅限于表達親近的朋友關系。
關鍵詞:問候語;華夏文化;深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1-0080-02
一、“吃了嗎”表層解釋的缺憾
“吃了嗎”在中國民眾中使用區域廣泛,同時存在豐富的變型,如“來家里請”“您請了沒”……它可能出現在與用餐毫無關系的場合,也可以在飲食場合使用。如果將“吃了嗎”譯成英語,很多人將其視為“你好”或“您好”的意思,譯為“How are you”或“Good morning / Good afternoon”。這樣翻譯雖然易懂,但在漢語中,“吃了嗎”與“你好”其實是并存且有明確語義差別的,“你好”表意更為寬泛。雖然從語義上不易區分,但在民俗背景中卻能看到兩種問候語的區別。
將吃的問題歸屬于飲食民俗,那么最直接的解釋就是華夏之人重視飲食、關注基本物質需求。中國古代是典型的農業社會,農業生產是靠天吃飯,食物供給不穩定。在歷史記載中,饑荒出現的頻率很高,并且是社會動蕩以致改朝換代主要的原因。這就形成了“匱乏”的社會特點。特別是季節性的匱乏,更給民眾生活留下深刻印記,如“青黃不接”“閑時吃稀,忙時吃干”一類俗語。即使是處于精英文化層面的人,也離不開對食物的深刻記憶,如“治大國如烹小鮮”“三月不知肉味”一類名言,隱含著珍重食物的意思?!叭局赣诙Α薄吧心茱埛瘛钡墓适拢凳旧饬x直接等于飲食。飲食事象滲透到文化各個方面的豐富案例,可證明問候語“吃了嗎”的最初形式來源于生存體驗,其延續則有賴于華夏飲食文化泛化的支持。
不過,這雖然能說明“吃了嗎”不同于“你好”,但仍然不能說明華夏民俗文化的特性。例如,相對匱乏的農業社會使人們非常重視飲食,但不僅華夏地區,歐洲中部、北部都曾有大片的農業文明,土地與食物是族群相互爭奪的重要內容,卻沒有流行這種問候語。據此,可以看出重視食物并不是出現問候語“吃了嗎”的必然條件。決定這個問候語與飲食聯系在一起,還有其“地方性知識”。
二、“吃了嗎”深描嘗試
飲食習俗中飲食制度、禁忌等內容,具有明確的社會結構意義,是社會組織與社會交往的重要手段。問候語在發揮社會交往的功能,那么“吃了嗎”就可以作為社會交往事象來看待,它是基于“食物共享”而產生的——這是一種確定社會關系的方式。食物共享起源很早,在自然形成的血緣群體中就存在。當社會結構超越血緣紐帶,日趨復雜,食物共享仍是特定的交往手段,共享的原則直接體現社會結構法則。因此,解釋“吃了嗎”,可以嘗試揭出其社會意義。
?。ㄒ唬┑谝粚右饬x:戀舊的家族情懷
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華夏族,看重生活的穩定性與規律性。華夏族形成國家形態時,完整地保留了氏族結構特征,就是通常說的家國一體。氏族的血緣關系構成家族,家族再投射為邦國,家族傳統就轉換為邦國行政準則。所以后來朝代不斷的更替,都是按家族的模型來組織的,家族成為穩定結構。對于仿古,思想家覺得很相宜,偏重把上古美化成典范。對于百姓也是同理,人們強調古老的舊物、故事,還適用,不用革新,就正好證明前人都是對的。同樣,語言民俗中內容沿襲也是主流,問候語“吃了嗎”就是古老血緣觀念的傳承。
但文化沿襲中,“草根文化”往往處于被壓抑的地位,擴展能力較弱,極難歷經千年而留存。歷史上,生產組織形式、社會基礎結構都有變動,文化生態系統對民俗事象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民俗語言也會與時俱變。但因為家族微觀結構的穩定,中國平民傳統足夠強大。很多事象,日常家居是這么做,到儀典之中、到廟堂之上做,只需要變換數量,種類變化則是次要的,這就是一致性。說話行事幾乎不用變換。所以,華夏之人的戀舊,不僅是典章制度的復古,更得到民俗觀念的裔承,有日常行為的支持。
民俗觀念的戀舊,是“吃了嗎”一直留存下來的基礎。歷史上,“食物共享”觀念與血緣群體認同有密切聯系。隨著生存方式差別增大,社會結構關系也復雜,有的群體就忽略食物共享的民俗事象。華夏之人還一直沿用,總把共享食物作為群體認同的重要辦法。因此,在社會民俗中大量運用飲食現象作為象征、表述的手段,是在強化對血緣關聯的重視?,F實生活中使用“吃了嗎”這一問候語,也表示著一層對傳統的、已然固定的關系的認可。由此,可以得到“吃了嗎”的第一層意義:它是古老的群體認同手段,認定或模擬同群體關系,它強調“我們”這一同質關系,不用于陌生人之間打招呼。
?。ǘ┑诙右饬x:廣泛的社會關系模擬為血緣關系
民俗心理的強化,總是通過具體可行的方式來實現的。血緣意識的強化,就表現在最重要、最基本的民俗活動中。華夏民俗中,重要的民俗活動,如歲時節日、人生儀禮都會體現對血緣關系的強化。所用手段,就包括飲食方式。
民眾將家族飲食文化移植到更廣泛的社會交往場合,就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宴饗風習。直到今日,一起吃飯仍然是民間應對各種問題的好法子。與家族食物共享模式一起移植到非血緣交往中的,還有語言民俗。像“你好”這樣的問候語,不具有血緣關系含義,而“吃了嗎”則具有親緣色彩??梢娙A夏文化對非血緣社會關系的處理方式,習慣于模擬家族血緣關系。可能同時具有兩種意義,一種是真實血緣關系,一種是模擬血緣關系。如“大哥”“叔叔”可專指特定親屬,但也廣泛地用于非血緣社會交往中,就是民間長期盛行的結拜現象,也是社交中模擬血緣關系的習慣。
模擬血緣關系來處理廣泛的社會關系,有利于強化超大群體的凝聚。所以在歷史的宏觀場景中,以華夏文明為中心的多族群不但可以共處,而且交往、融合是主調。在微觀的村落城鎮場景中,亦能達成“遠親不如近鄰”的情景。而“吃了嗎”的使用場景,恰恰是“近鄰”交往。 據此,“吃了嗎”的內在意義可進一步固定:并非真正的食物共享邀請(不用于真實親屬關系),而是模擬式的。它常常有同一空間要求,不用于間接交往的書面語。在社交中偏向表達“我們是親密關系”的意義。
?。ㄈ┑谌龑右饬x:交往意愿指向“親近的朋友”
“吃了嗎”在日常中普遍使用,卻不表達請客吃飯的意思,這就帶來了一個“禁忌”:熟悉華夏民俗的人,在回應這個問候語的時候,大都是采用婉拒意義的詞句。即該問候語相對的答語基本固定,如“吃過啦”“你請,你請”。一般交往中,拒絕總是負面意義的,這里的拒絕有沒有負面意義呢?其實極少。統計發現,民間日常問候一般是由地位較低的一方主動打招呼,“吃了嗎”也是如此,故其答語為婉拒意義,對優越感顯示并不強,即打招呼的雙方地位差別不可能過于懸殊;如果是平等關系,這個問候語及其答語就不會突出地位差別,而顯示謙遜的意義,故答語“吃過啦”附加“你吃了沒”的反問,往往就是平等關系的顯示。這符合日常交往中“朋友”關系。
因其古老的血緣色彩,僅有模擬意義的“吃了嗎”仍帶有一定隱私性質,僅限于非正式的、民間交往關系。而這種場合,也決定交往雙方地位差別不能太大。
由此,可知“吃了嗎”的第三層意義:用于非正式場合發出主動交往信號,表達“朋友”的交往意愿。
三、結語
確定“吃了嗎”的含義,要注意在使用中的幾個規律,才能看到“地方性知識”的真實情況。問候語“吃了嗎”放棄了傳達共享食物的原意,但模擬了消除隔閡的社交功能,這是它的意義內核;它采用直觀感性的外在形式承載轉換過的意義,這是它的形式特點。它的字面意義不等于真實意義,真實意義是經過思維跳躍、延伸的意義。在運用中,它不注意個體本身,而關注互動關系。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不用于陌生人交往或第一次見面;二是部分保留“愿意共享食物”意義內核;三是屬于“次一級”親昵含義,不用于招呼家庭成員或真正共享食物的人群。這一問候語是民間社交關系的一個文化特質。對問候語“吃了嗎”案例的分析,可以作為涉外漢語教學的借鑒,注意“地方性知識”的挖掘與運用,進一步顯化華夏文化的特質,才能達到以語言承載、傳播文化的目的,也才能使語言學習真正做到“信,達,雅”。
參考文獻:
[1]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2][美]克利福德·吉爾茲.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C].王海龍,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6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