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主體意識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高中語文作為中學生的重點學習科目之一,學生不僅要熟練掌握的語文技能,還要在夯實自身語文基礎的同時發展語文核心素養。真正實現個性化教育是現代教學領域不斷追求的目標,對此,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設計能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打破傳統教學的部分阻礙,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表現,最終令學生產生主體性意識。
一、采取探究式教學方法
在以往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是采取照本宣科式的教學策略,學生不僅學習熱情不高,學習效率也不甚理想?!耙陨鸀楸尽苯逃砟畹暮诵氖墙處熢谠O計教學內容時要將學生作為主體,即讓學生掌握自身學習主導權。縱觀目前的教學改革情況,部分教師雖然意識到新興教學理念的合理之處和可行性,但在教學中依然存在力不從心的情況。
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到的,更多時候需要教師刻意引導。探究式教學通常以提問的形式為學生打開學習思路,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因此,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時,可嘗試設計探究式課堂教學,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個人探究、小組探究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主體意識。
例如,在《雨巷》教學中,該詩作為我國現代詩人戴望舒的代表作之一,其所采用的意象表達形式歷來被眾人所稱贊。為了引導學生對該詩中的意象產生自主探究意識,教師可采取分組討論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即教師安排學生快速按照個人意愿進行分組,但是在分組過程中教師應適當阻止差生的“抱團”行為,而后教師提出討論問題:“你們覺得這首詩歌中哪些意象最具有深意?為什么?”隨后教師請每組學生針對問題展開討論,在討論結束后由每組代表起身發言,教師總結每組觀點后再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糾正和查漏補缺。如此一來,教師既能減輕自身部分教學壓力,又能為學生提供展示自身主體地位的學習環境,從而取得一舉兩得的教學效果。
二、營造以情動人的學習氛圍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已經不僅是學生學習“聽說讀寫”這些語文基本技能的途徑,同時也是學生豐富情感體驗的有效方式。語文本身的學科特點是“以情動人”,因此,教師應注重“情景交融”的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一昧地帶領學生學習技法,卻不鉆研語文所具備的人文情懷,學生就無法得到全方位的發展。且學生主體性意識的產生不僅體現在理性思維中在個人感性思維中也可表現出來。因此,教師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應以教學內容為萌發學生情感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嘗試構建“情境動人”的教學環境,促使學生轉化自身角色,開始主動思考,進而提升學習質量。
如在《琵琶行并序》的教學中,該詩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之手,其中的“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等詩句被譽為經典。教師在制作對應的教學課件時,可先在網絡上收集詩人的寫作背景和生平經歷,再結合有關的圖片資料,制作出教學視頻。而后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時播放該視頻,請學生認真觀看。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視頻內容和凄婉的背景音樂勾起學生心中思緒,隨后教師再趁熱打鐵地分析詩詞內容。看似教師依然占據著絕對教學地位,但實際上由于教師已經成功使學生進入理性和感性雙重結合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便會以主觀意識來對知識點進行判斷,最終逐漸增加學生主體的學習信心。
三、設計多元化的評價機制
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和發展并非只能通過教師的課堂教學來實現,合理的評價機制也是幫助學生落實主體地位的重要環節。我國自古以來就推崇“尊師重道”的觀點,導致學生群體基本上都以教師的一言一行為中心,且在整個教學流程中教師都缺乏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令學生處于被動機械學習的局面。高中階段教師普遍更為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卻不甚重視,評價方式也過于單一。對此教師可設計多元化的評價機制,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的評價平臺,同時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和肯定,以此提升學生的主體性意識。
例如,《勸學》節選自《荀子》,整篇文章都在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對學生的思想覺悟提升有著重要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請學生圍繞“當代社會荀子的觀點是否過時”的論題展開辯論,學生按照個人觀點進行正反方辯論。教師在一旁傾聽,而后對學生的觀點進行總結評價,并對學生在辯論過程中提出的一些新奇的想法予以表揚和肯定,幫助學生樹立語文學習信心,也能加強學生的學習參與度。
總而言之,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探討學生主體性意識時,應盡力從教學氛圍、教學評價、探究教學等多方面入手,鼓勵學生大膽挖掘自身語文應用潛力。不僅如此,教師還應重視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創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在充分實現師生、生生互動的前提下帶領學生自由遨游在語文知識的海洋中。
作者單位:甘肅省金塔縣中學(7353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88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