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友》的現代性因素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對《良友》現代性的研究可以探尋20世紀20、30年代上海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所反映的當時中國社會歷史文化風貌,其中蘊涵著的人們生活觀念的轉變和思想觀念的更新,有助于我們了解上海都市文化的大致走向。本文試圖從《良友》的性質和文化內容入手,探尋其中的現代性因素,解析它對都市文化構建的作用,并與現代時尚雜志加以比較,考察其文化歷史意義。
關鍵詞:良友畫報;現代性;都市文化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9)04-0063-03
一份好的雜志一定有好的銷量,這是相對而言的,因為傳媒產品說到底是一種精神產品,它需要一批適合的讀者和與其適合的文化環境。馬國亮先生的《良友憶舊-一家畫報與一個時代》向人們證實了這個事實。1926年創刊于上海的大型綜合畫報《良友畫報》(以下簡稱《良友》),創刊號首印3000份,之后又迅速加印4000份,其后發行量迅速增長至3萬份,這在當時可以說銷量很高的雜志了。雖然這本雜志每期封面都是美女照片,看起來像一份獵奇刊物,實則不然,它幾乎濃縮了中國20至40年代的社會狀況和藝術風尚,一些著名的撰稿人、漫畫家、記者、攝影家的作品都曾刊于這份雜志,可見它在現代文學畫報史上非同一般的地位。
一、《良友》的性質
《良友》從1926年創刊至1945年???,共出版172期,共載彩圖400多副,照片達32000余副,可以說記錄了當時的社會變遷、風云人物、文化藝術、名勝古跡等,被稱為百科式大畫報。當年凡是有華僑居住的地方都有《良友》,因此獲得“良友遍天下”的美譽。作為文化交流的媒介,它開啟起了世界了解中國的一扇窗口。馬國亮先生在《良友憶舊》序言中說:“《良友》是二十世紀第一本大型綜合性畫報,比美國人吹噓的《生活》雜志還早領風騷十年。對世界畫報出版史而言,《良友》才是真正的創始者?!瘪R國亮先生之所以出此豪言,也與《良友》非同一般的作者群有關,20世紀30年代享譽中國文壇的代表作家胡適、茅盾、田漢、豐子愷、老舍、穆時英等幾乎無一不樂于在《良友》亮相,或以作品,或以照片,或以手跡,這大大提高了刊物的影響力。
《良友》創辦人伍聯德在談及出版的目的時說:“當時四開大小的單張畫報,頗為流行,唯一察其內容,大都缺乏學問之原數。竊以為在文化落后之我國,藉圖畫作普及教育之工作,至為適宜?!边@表明《良友》的創辦不是把贏利放在首位,而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需求,特別是中產階級的需求。20世紀20、30年代的上海,每天都在發生變化,市民也因此在社會中扮演著多重角色。身份的變化導致人的心理也發生了改變,“城市和鄉村的最大不同在于人口密集度高和人口異質度高,由此導致市民人際空間距離縮小,人際心理距離拉大”。為了緩解工作與生活的壓力,人們愿意在生活之外,尋找適合自己的文化消費產品,而《良友》的問世正契合了當時的城市生活和市民的需要。但是,只有解決了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之后,人們才有追求文化消費的可能性,這就決定了《良友》的消費群,主要集中在資本家(包括企業家、金融家、商人)和職員(包括政府職員、知識分子、自由職業者等)這樣的中產階級群體。而這些讀者的思想和行為都或多或少受西方現代文明的影響,其價值觀也對大眾市民有隱隱約約的引領作用,這樣《良友》也就成為探尋上海都市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
二、《良友》文化的現代性
?。ㄒ唬┯嘘P現代性問題的討論
現代性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是現代人類社會的一種生存狀態及思想意識的轉變的過程,具有多角度性,也是全球性問題。例如,哈貝馬斯傾向于在哲學層面上關注這種“時代意識”,稱現代性是“用來表達一種新的時間意識”。吉登斯傾向于從理性的層面理解,把它稱之為一種制度安排:“‘現代性’指大約從17世紀開始在歐洲出現,此后不同程度地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影響的社會生活或組織模式?!钡?碌挠^點更強調時代精神與價值判斷的綜合,持的是一種“新理性”和“新感性”的共存的態度,是“與當代現實相聯系的模式,一種由特定人民所做出的自愿選擇,是一種思想和感覺的方式,也是一種行為和舉止的方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現代性早已不再是西方社會的專利,它具有世界性和綜合性,廣義上它既可以被視為一種文學藝術精神,也可以被定義為一種文化的態度。
盡管人們對什么是現代性眾說紛紜,但仔細分析卻發現其中有一點是大家公認的:現代性是一種主體意識?!八^現代性(modernity),就是社會在現代化過程中,在社會各個領域所出現的與現代化相適應的屬性”,這種屬性顯然依賴于主體的認識與判斷?!艾F代指的是文學的一種作用,傳達了理性、人文精神、進步以及西方文明”??梢哉f,現代性永遠是在向人類提問:我們“現在”應該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呢?由此可見,現代性具有雙重取向——解構和建構,它不僅注重當前,也注重對過去的批判,以及對新生活的構筑。現代性,在早期中國文學語境中,是一種“被想象的空間”——“現實生活中不可獲得的能力、不能實現的愿望以及無法得到平復的情緒,都可以在文學空間里得到滿足”。
現代性文化是20世紀上半期上海都市文化崛起的標志,1920年至1940年,上海作為具有現代性文化產品的中心,在精神和物質的層面上,都表現出早期資本主義現代都市文化的特征,事實上是一種混合型的美學。
?。ǘ读加选肺幕默F代性
《良友》的創刊正是上海流行都市文化生活時期,它的創辦人敏感地捕捉到了大眾對一種新的都市文化生活的需求,由此創辦了《良友》。它摒棄其他媒體普遍追求的時代傾向,更注重視覺感官效果,關注時事政治以及社會生活,強調文化品位,因而成為現代文學畫報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刊物之一。
1.新聞的敏感性
《良友》不像不食人間煙火的文學刊物,也不像浮華的畫報,而是取二者之長,將文字與照片結合在一起,龐大復雜的文化含量使其擁有不同層次和范圍的受眾,這樣精美的雜志不僅在當時的中國,甚至在當時的世界也是很先進的。 它的選題廣泛而又新潮,最前沿的國外美術作品、流行運動、奇聞軼事,應有盡有,運作水準和創意令人贊嘆。先后的幾任主編——伍聯德、梁得所、趙家璧等都是美術編輯出身,都十分重視雜志的版面策劃和選稿,所以《良友》的版面設計和印刷質量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读加选凡捎脠D片、漫畫、攝影、文字、表格等多種形式,介紹美術名作、科學知識、體育和婦女方面的活動,使畫報成為增長見識、提高審美情趣、增長見識的刊物。此外,時政新聞報道也是《良友》的重要內容之一,及時、準確地反映客觀事實,這對刊物發展顯得尤為重要?!读加选愤€出過“中山特刊”“北伐畫史”“中國現象”等???,詳實地介紹當時中國的現狀,深刻反映人民水深火熱的生活,刊登奮力反抗侵略者英雄人物的照片,這在當時起到了喚醒民眾、團結人民共赴國難的積極作用。
正像《良友憶舊》序言中所說的:“《良友》關注時事,有著靈敏的反應,而這種對現實的感應能力,又是以歷史感為支撐的。新聞時政當然并非《良友》獨家擁有的特色,《良友》的風格在于它在官方與民間、政治與文化、文字與圖片、高雅與流行之間找到了巧妙的契合點。戰火前線的現場目擊,并不影響好萊塢明星的中國之行、西北婦女的服飾與民俗等相繼登場?!笨梢哉f,《良友》是一部形象化的現代歷史畫卷。
2.文學的豐富性
由于現代性的多角度性和共存性,現代人與現代社會特別是與大眾傳媒膠著地共生?!按蟊妭髅皆诮媷褚庾R、制造與引領時尚與潮流的同時,也在創造著現代文學”。文學作品在《良友》中雖然沒有占太多的版面,但是它卻囊括了20世紀20、30年代各種傾向、各種風格的作家作品,并且為各種思潮建立了一個寬容而又自由的交流平臺,開辟了上海都市文學特有的求同存異空間。《良友》的態度是中庸平和的,在文化上顯現出罕見的開明務實的態度,盡管作家成分復雜,但它從不將唯一的標準強加于讀者,而是為讀者提供了廣闊自由的平臺,為各種文學流派預留了生存空間。
《良友》中的小說,有表達作家對現實生活批判態度的,如盧夢殊的《戰云》;有表達孤獨者悲哀情緒的,如韋杰三的《海上生涯》;有的作品彌漫著淡淡的男女情愫,如魯彥的《戀愛進行》。小說風格的多樣化體現了《良友》所提供的文學空間的自由度。
而《良友》中的隨筆,多受英國當時流行的散文的影響,注重樸實的幽默感,選材也是平凡人平凡事,政治傾向不明顯。有反映都市之風的時尚寫作,如穆時英的《黑牡丹》,正契合了當時都市的流行文化,辭藻華麗,略帶迷幻色彩;也有為國為民振臂疾呼的,如左翼作家茅盾的《交易所速寫》,描寫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各自的情緒變化,篇幅不長,卻似人生的一小片剪影;有發出的自由之聲,如胡適的《請大家來照照鏡子》,以聊天的口吻,從經濟、教育、人心三方面反觀國人的不足,以喚起民眾向上的信心。
有些人認為:“《良友》這一中產階級情調極濃的雜志,充斥著鴛鴦蝴蝶派和禮拜六派的氣味,完全是吊上海胃口的一本刊物?!彪m然這種觀點是出于其不問時政、出于對傳統文學被邊緣化的擔憂,但《良友》的出現契合了當時市民的文化消費需要,雖然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內容是健康向上的,它如實地反映了上海生活巨大變化和市民的思想價值觀念,符合上海特有的都市文化的審美情趣,具有很強的輿論導向力。
三、《良友》構建新的都市需求
?。ㄒ唬┯绊懭藗兊纳钣^念
傳播媒介也能夠影響人們理解事物和思考問題的思維習慣。麥克盧漢在1964年提出了媒介決定論理論,他認為:“雖然技術的效果并未在意見和觀念的層次上發揮作用,但卻逐漸的不可避免地改變了感觀作用的比例和理解的形式?!泵襟w提供的精神產品首先要從消費的角度滿足受眾的需求,才能被大眾所接受。在這一過程中,“消費個體認同某種社會時尚,跟隨流行趣味的軌跡前行,并在消費過程中獲得新的社會身份和相關形象”,從而構建新的文化觀念,引導人們的生活?!读加选返拿恳黄诜饷娑伎钱敃r有名的時尚女性照片,畫面精美,畫風清新,這不僅增強了雜志的時效性和吸引力,同時也在引領著都市女性的時尚意識,使她們對自身生存價值有了新的認識。例如在1936年第9期中,向女性介紹了很多新興職業,如打字員、接線生等,鼓勵她們走出家庭,這在客觀上推動了女性對于自身價值的認識,一定程度上讓女性的生活觀發生了變化。
?。ǘ┮龑藗兊南M觀念
“媒體文化是消費社會的唯一動員者和組織者,是媒體文化而不是其他的社會構建承擔著購物指南的功能”。媒體文化在運行中奉行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視覺先行原則,以此來吸引大眾的眼球。而它所推薦的商品或商品介紹,引領著受眾的消費觀念,讓他們對此產生了信賴甚至依賴性,由此媒體文化擔負起引導大眾消費的職責。
《良友》通過對封面女郎及服飾的介紹,以及通過生活用品廣告,在人們面前勾勒了一幅摩登都市的現代性美圖——時髦的發式、新潮的營養食品、記錄生活的柯達相機等,向市民呈現著美好新式生活的愿景。在寶干華牛奶的廣告旁邊,不忘寫上“強國必先強民,強民必先強兒”的字樣,在為人們展示美好的生活畫卷的同時,也不會忘記喚起民眾的愛國強國意識。在表現充分舒展的個性之外,也借此構建新的上海都市文化,這種現代性的構建,是中國在現代性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參考文獻:
〔1〕馬國亮.良友憶舊——一家畫報與一個時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書店,2002.3,47,224.
〔2〕張仲禮.近代上海城市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65.
〔3〕(德)哈貝馬斯.后民族結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10.
〔4〕衣俊卿.現代化與文化阻滯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
〔5〕汪暉,陳燕谷.文化與公共性[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430.
〔6〕逄增玉.現代性與中國現代文學的幾個基本問題.現代性與中國文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208.
〔7〕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批評空間的開創[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355.
〔8〕曹勝高.想象世界與中國文學空間的早期建構[D].中國文學研究,2016,(04).
〔9〕陳平原.大眾傳媒與現代文學[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5.
〔10〕沈從文.郁達夫張資平及其影響.沈從文散文集[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8.159.
〔11〕(美)沃納·塞佛林,等.傳播理論 起源、方法與應用[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60.
〔12〕蔣原倫.媒體文化與消費時代[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132-140.
〔13〕孟繁華.眾神狂歡——當代中國的文化沖突問題[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164.
?。ㄘ熑尉庉?賽漢其其格)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9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