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我是一個“兩面派”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篤篤篤”,一陣敲門聲傳來。
  “請進。”我回應道。孔孟學堂剛下課,幾位一貫活躍的學生魚貫而來,想必余興未盡,又要與我“當仁不讓于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了,歡迎歡迎。
  一學生率先開口:“論語說‘子入太廟每事問’,我們是來向您“每事問”的。請問老師,您說孔子是偉大教育家,最拿手的教育教學法,是他發明的啟發式。我們從網上查到一位西方大教育家,教學也是啟發式,他叫蘇格拉底。我們想知道,孔子和蘇格拉底的差別在哪里?”
  “呵呵,你這位立志做教育家、將來報考教育專業的大學子(我看過他的報考志愿書),看來是要從中西方兩位頂級教育家那里吸取營養了。上個世紀中國作家林語堂,作品在東西方影響都很大,兩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他寫的一副對聯豪情滿懷——‘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先說說你們對蘇格拉底的了解吧?!?
  “蘇格拉底是歐洲古希臘教育家、思想家?!?
  “孔子呢?”
  “中國教育家、思想家?!?
  “兩人生活的年代?”
  “都在公元前,孔子在先,蘇格拉底在后,相隔百來年?!?
  “他們見過面嗎?”
  “沒有??墒抢蠋煟覀兗{悶,為什么未謀面未通信,他們不約而同地運用了啟發式教育?”
  好有趣的話題,我告訴他們:德國一位現代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把孔子、蘇格拉底生活的那個時代(公元前600至公元前300年之間),稱作“軸心時代”?!拜S心時代”好比一雙神奇的手,一下子打開人類文明的百寶箱,人們驚異地發現:哇,思想繁榮、智慧‘爆棚’,文化成就璀璨,人類許多重要的思想文化都在這個時期發源,奠基,輻射直到今天。許多大師誕生在這個時期:中國孔子、老子等諸子百家,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猶太教,古印度釋迦牟尼……雖然遠隔萬水千山,東西方各自原創的思想文化,驚人的相似相通,甚至如出一轍,它們是全人類文明的“水源地”。講完“軸心時代”,回到剛才的問題:“諸位同學,你們為什么對蘇格拉底如此感興趣?”
  七嘴八舌,他們開腔,大意如下:網上資料顯示,蘇格拉底很會啟發人,他教學生不是“獨角戲”“滿堂灌”,不是高高在上、指點江山,而是放低姿態,自稱“我無知”,然后虛心發問求“解惑”。比如集市上一群人聆聽一人演講,演講者大聲問:你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嗎?緊接著宣告:真正的勇敢就是堅守陣地,即使戰死也決不放棄。蘇格拉底擠上前親和地問道:“我想知道,假如放棄這個陣地有利于整個戰爭的局勢呢?你還要堅守嗎?”那人語塞。這和《論語·述而》里講的道理一脈相承——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保@然子路是毛遂自薦:如果您帶領三軍,選誰做您的助手啊?孔子回答:赤手空拳,只憑蠻力氣死打硬拼,我不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合適的人選必須是遇事知利害,運用智慧把事情做成功的人。)瞧,孔子和蘇格拉底,主導觀點何其一致!
  另一個學生舉例,羅馬集市上有人宣講,誠實是美德,偷盜是犯罪,撒謊是羞恥。蘇格拉底以反問的方式“請教”:如果敵人派出偵探到處訪查:抵抗部隊的軍火藏在哪里,傷員藏在哪里,你明明心里知道,你會誠實地告訴他們嗎?你的朋友尋短見,你把他準備用于自殺的工具偷走藏匿起來,這算犯罪嗎?有人垂危,你會實話實說:你來日無多,很快就要一命嗚呼了。請問,掐斷病危的人最后一線希望,“誠實”倒是“誠實”了,但這是恰當之舉嗎?對方無言以對。
  借此我順勢點撥:蘇格拉底善用“反問法”,促使對方發現自己的思維死角、認知盲區、邏輯上的謬誤,從而激活了反思能力,隨后腦洞大開,柳暗花明。這種激發學生“先疑而后思”的方法,不正是被中國明代學者陳獻章一語言中——“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學生們點頭稱是。
  座中一位學生,忽然揚起頭:“嘿嘿,難怪蘇格拉底自稱他的教學方法是‘產婆術’——肯定與蘇格拉底的父母有關——他的父親是雕刻石碑石像的工匠,用錘子鑿子敲擊石頭,然后從石頭的表面收獲自己想要的圖案,可是蘇格拉底偏偏用母親的職業來給自己定位,小時候他幫母親拎著醫藥箱跑前跑后,母親是一位鄉間的接生婆。蘇格拉底挺會舉一反三:‘孩子’是你們自己生的,我只是你們的‘助產士’!”
  孔子的教育藝術呢?這些學生都學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打造學生們“憤”和“悱”的情境,火候不到不去啟和發,追求的是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獨立地自主地舉一隅以三隅反)。我提議:你們找找孔子舉一反三的例證好嗎?
  如同春蠶吞桑,響起一陣翻動書頁的沙沙聲。
  一學生搶著說,“譬如論語上只有一句:子曰‘歲寒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不是植物學家,他不可能是教學生了解松柏這類植物的生長規律,最大的可能是他以松柏喻人,讓弟子們聯想、反思做人的道理?!边@位學生很興奮自己的發現。
  另一個學生也發現了“新大陸”:“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顯然孔子是借自然景觀,由此及彼、由‘川’及‘人’,引導弟子對人生對世事進行推理、聯想與思考?!?
  我反問:蘇格拉底以逆時針式的“反問”談話法聞名,孔子呢?他只用單一的順時針的舉一反三的方法啟發學生嗎?
  一學生翻開《論語》,指著第一頁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正是以反問法開啟弟子的思考。又一學生舉例:弟子向孔子請教:“以德報怨,何如?”孔子反問:如果“以德報怨”,那么“何以報德?”再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些不都是反問方法的名段名例嗎?學生們引經據典,滔滔不絕。
  我歸納了以上發言,提示他們“啟發式”是總稱??鬃右龑У茏印芭e一反三”,是順勢推理、發散型的“求同”思維;蘇格拉底逆勢詰問激發反思,是“求異”思維,他倆都是“啟發大師”。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在日常生活里,包括你們自己,無不是既用順向的舉一反三,以此知彼,以近知遠,也用逆向思維的反問去偽存真,溯本求源,世界上沒有誰單純用一種方法,好比人有左右手,常態是或交替使用,或兩手合用,思維空間不存在“獨臂英雄”。
  “噢,我們明白了,但老師,他們兩位大師到底誰更高一籌?”
  “呀,你們‘每事問’追問得好緊吶,這是在對我啟發到底呢!不過,何必一定要把孔子、蘇格拉底分出個誰高誰低呢?國人大多習慣‘一分為二’的思維模式,我建議不妨來點‘合二而一’。我在書房的案頭上,擺放了一只精美的瓷器盤做飾物,盤底繪有八卦陰陽魚,你們能分辨出:同一個圓里首尾相交的兩條‘陰陽魚’誰大誰小嗎?孔子與蘇格拉底,是人類教育峰巔永不凋謝的并蒂蓮,是領跑人類教育科學的并列冠軍,何必要分出誰第一誰第二呢?”
  “老師,請概括一下觀點,做個最后陳述。”
  “好哦,我是一個‘兩面派’,孔子蘇子我都愛。本次討論暫告結束,下次繼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喜歡你們動腦思考,各位真是‘后生可畏’!”
  學生們立即接茬:“焉知后之來者不如今……”
  鈴聲響起,課間休息結束,我們一起走向教室。
  責任編輯 黃佳銳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518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