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走得更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華應龍老師系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首批“首都基礎教育名家”,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教育學院、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從教30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探索“化錯教育”,曾榮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首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獎、首屆“明遠教育獎”等。出版有《我就是數學》《我這樣教數學》《我不只是數學》等多本專著。
師父華應龍是深受全國小學數學教師喜愛的特級教師,在全國各地的大型研討活動中,課畢總是能見到師父被“粉絲”團團圍住合影的場景。
作為青年教師,“道路千萬條,成長第一條?!?
魯迅先生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師父華應龍說:“我不需要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因為我們都在路上;也不需要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跟著走!’因為我們沒有辦法證明自己所走的就是一條唯一正確的道路;更不想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因為教學有法但沒有定法;我只想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走得更好!’因為我的課一定會引起大家的思考,思考我們做出的選擇,思考我們的價值判斷……”
的確,《真空妙有,面上生花——以“認識面積”為例》《讓規律多飛一會兒——以“規律的規律”為例》《從一分為二到一分為三——以“找次品”為例》……師父的化錯課堂總能給人啟迪,總能給人以數學的力量;“我怎么沒想到”“我就是數學”“我為什么這樣教數學”“我不只是數學”……師父的講座總能授人以漁,總是傳遞著大教育的情懷。
幸福如我,剛走上工作崗位,就有幸成為與華應龍老師簽訂“青藍合同”的徒弟?;叵肴A老師悉心指導我成長的歷程,師父那陽光、樂觀、豁達、智慧的笑容便映現心頭,感動與感恩從內心深處一點點擴散。
教語文還是教數學
因為與師父的相遇,我得以與數學幸福牽手。
1998年9月,海安實小。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我參加了開學第一次會議。當我聽到自己被安排擔任五年級(1)班數學教學后,腦子一下子懵了。我在實小的實習科目可是語文呀!無助和委屈的眼淚奪眶而出。華老師那時是海安實小分管教學的校長,課務是他安排的。在老校長翟樹烈的點撥下,第二天我來到華老師辦公室。華老師向我表達了歉意,并表示一個月后可以幫我調整過來。因為我是畢業于南通高師五年制大專班,他以為是不分科的。我說:在數學上我可是什么都不懂,請您做我的師父吧!就這樣,1998年9月10日,“青藍合同”的簽訂會上我就成了華老師兩個徒弟中的一個。一個月后,師父征詢我的意見,我卻不愿意再改過來了。說一個月就已經體會到數學教學有多少樂趣,那是假話,但我卻覺得師父的數學課堂特別神奇,令人向往,跟著師父特別有干勁。緣于師父的人格影響,我的心底悄悄升起了一個數學夢。在向左走向右走的拐口,我得益于師父的引領。此后,便有了我們師徒三人經?;ハ嗦?、評課的點點滴滴。我也在這其中跌跌撞撞地成長。
2000年我以南通市小學數學教學一等獎的成績調至江蘇省南通師范二附小,陰差陽錯,學校又因為需要,安排我教二年級語文。在師父的鼓勵中,我接受了學校的安排、出色地完成各項工作,同時每一年都向學校遞交書面申請,要求再教數學。兩年后,懷揣對夢想的堅持,我終于得以繼續前行在數學教學探索之路上。
從教以來,我的教學經歷可以說是“曲折多舛”,決定生命行走的三岔路口,因為師父的引領,我幸運地與數學相遇;因為師父的引領,我成功守住了自己的數學夢。
數學老師挑戰思品課比賽
在我們專業成長的道路上,參加教學比賽是關鍵的事。清楚地記得,我第一次參加的大型比賽是南通市思品教學比賽,在我工作的第二年。師父的長項是數學教學,但我的思品教學備賽卻在師父的指導下拉開帷幕。從課題的選定,到課件制作的把關、請專家指導,師父都親自參與討論。還記得課件要從《良心》影片中選一個片段,師父陪著我到電影院轉錄,請專業制作的老師剪輯,到電臺配音……記不清占用了他多少個休息日。我更是在師父這次全方位的指導中學到了不少“真經”。舉一個小小的例子,就說師父是怎樣調教一個新手賽前保持良好狀態的吧:他讓我把課的大環節濃縮在一張紙上,一目了然;鼓勵我不要緊張,想想最值得自己自豪的一件事;進賽場之前,把拿粉筆、拿教具等細微的準備工作按順序列好寫在教案的左上角,進了場地后就能從容冷靜……大到一個環節,小到一句評價。品位決定了高度,因為師父手把手的指導,那次的思品教學比賽,工作第二年的我獲得南通市第一名的好成績并被推薦到省里參加比賽。
我是幸運的,第一次的“磨課”經歷刻骨銘心,第一次的備賽積累讓我終身受益。因為有師父的一路相伴,我能從一個相對較高的平臺出發,因為有師父的一路相扶,我能自信地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而機遇就像是一層層的臺階,只有登上了第一層,才有了登上第二層的可能。2000年我又在師父指導下參加縣、市數學教學比賽都獲一等獎。從此,開始了我的數學成長之路。
后來,我來到情境教育的發源地——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工作,師父也調到了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我不能經常面對面地聆聽師父的指導了,但我能時時感覺到師父那熱情的鼓勵和期盼,師父自己的前進更是對我的一種鞭策。在我參加江蘇省、全國比賽期間,師父都及時給予了關注和指導。
當頭棒喝
師父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所以他很關注細節?;貞浤菐啄旰蛶煾傅墓蔡?,被鼓勵的時候當然不少,然而我最難以忘懷的卻是為數不多的幾次“當頭棒喝”。記得工作第二年的一次試教,我代表年級組上考核課《圓的周長》。我想,反正是試教嘛,也沒當回事。上完課我來到師父辦公室,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師父的臉色如此難看,評課的其他內容在我的記憶中已經模糊,這一句卻終生難忘:“……太隨意了,隨手就這么一劃,這不像是我華應龍的徒弟!”那失望的眼神我至今一想起來都能掉眼淚。因為,我讀懂了那讓人心痛的眼神中包含著多少期盼?。哪且院?,這眼神一直鞭策著我要嚴謹,要追求細節上的精益求精。 師父是一個愛讀善思的人。他家的書特別多,卻不怎么外借,而讓我們幾個徒弟經常到他家去看。每一次的“借閱”都讓我見證師父的勤奮,都會讓我們在自慚后奮力跟上。暑假我們會看到他搬一個小凳子坐在頂樓的過道靜靜看書;春節,幾個年輕人玩牌,他主動做負責茶水的服務工作,然后在一邊看書;他的許多書都有著密密麻麻的邊注;他能為一個內容查閱20多本書……“抓緊”,是師父對我們說得最多的兩個字,他這么要求我們,卻比我們中誰都做得更好。師父更善于思考。記得他曾說:“在反思的過程中,不論對自己的每一次否定是不是正確,置身其中,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種執著和專注的精神,一種永不滿足、不斷進取的精神?!彼晕覀円姷搅恕凹埩拷瞧鳌薄按髅弊由险n的老師”這一個又一個智慧的做法。劉加霞博士曾撰文贊賞師父的“思考力”。在我眼中,師父能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己“已成名師”的高度,正是緣于師父執著于內心、專注于思考的習慣。
耳濡目染,受師父的影響,在我上完《用字母表示數》一課后,我也沒有僅僅沉浸在獲獎的喜悅中。而是把它作為再加工的素材,先后4次從不同的角度對之進行了反思,寫了4篇論文。
第一篇:《走出認識誤區 創設數學味的情境》——發表于《中國教育學刊》
課改途中,對“情境”這個命題從課改初期的“萬人寵愛”幾年后跌入“千夫所指”,這巨大的轉折引起了我的思考:是情境這一命題本身的價值問題,還是我們對命題的內涵及操作的認識發生了偏差?
第二篇:《從深度上挖掘 從寬度上拓展》——發表于《中國教育報》。
針對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討論,在師父的指導下,我回顧并深挖自己當時執教這一課時把握教材的思路。提出:超越,從“包含”出發,我們談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在對教材編寫意圖讀懂、悟透的前提下,首先保證能教好教材,再談用教材教。
第三篇:《我的一次課堂創意經歷》——江蘇省教海探航獲獎
課中“神奇的數學魔盒”這一環節,持續獲得關注,“魔盒”這個金點子當時是怎樣誕生的呢?受師父發在《人民教育》上的《我為什么沒有想到》一文啟發,我寫了《我的一次課堂創意經歷》回顧數學魔盒誕生的一波三折,在教海探航比賽中獲獎。
第四篇:《兒童立場:課堂創意成功的基石》——發表于《小學教育與評論》
讀師父的《我就是數學》一書,我領悟到,對兒童的認識,將成為一個教師成長的內部動力。一切研究的歸宿應該在兒童。由此,對《用字母表示數》這一課的成功創意,我的思考又往前邁進了一步,我領悟到:兒童立場,是課堂創意成功的基石。
數學與教學
在師父眼中,數學是文化,數學是生活,教學是對話,教學是化錯。這是師父常常和我們說的話——
1.“數學是傳遞文化”
——我就是數學。
——我一直在思考,數學課怎么能上出文化味?我想,老師首先本身是文化人,是學科的一個符號。
——要做一位優秀的數學教師,一是要跳出小學數學看數學,二是要跳出數學看數學,三是要用哲學的眼光看數學。
2.“數學要貼近生活”
——教學本來就是人學,若沒有情趣,沒有人的味道,數學就是些字母、符號、數字,是“冰冷的美麗”。
——數學是前人留下的玩具,是在統一規則下的游戲。別把小學數學說得那么高深,那么復雜,因為小學生的手很小,玩不下。
——高妙的課堂設計不是教師憑空想象的,而是時時從生活中汲取營養,將生活資源為我所用,積極實施于教學的結果。
3. 把“錯誤”化為資源
——“錯得好!”是我課堂教學的口頭禪,很多老師認為學生不該“錯”,而我認為學生可以“錯”,學校、課堂就應該是學生犯錯的地方。
——可怕的不是學生犯錯誤,而是教師錯誤地對待學生的錯誤。如果我們把學生寶貴的差錯看作“加倍努力”的“乘號”、需要攻克的“城堡”、資源豐富的“礦場”、此路不通的“路標”,那么不但學生高興得又蹦又跳,老師的嘴角也會像一個個“對勾”那樣“往上翹”,而且我們更能聽到學生成長拔節的聲音,課堂也會因此成為師生生命撞擊的天堂。
——對待學生的思維成果,不是著眼在對還是不對,而應著眼于有價值還是沒有價值,價值是大還是小,是現時價值還是長遠價值。
4. 數學課要點化生命
——學生心中有“數”是最大的目標。學生從心底害怕數學,那是最大的失敗。如果我們的教學不僅傳授知識,而且啟迪智慧,更在點化生命,那么,我要學生心中無“數”都不可能。
——數學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答案,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數學從外在“冰冷的美麗”轉化為學生內在“火熱的思考”。
——對一位教師來說,不去戕害學生,不去妨害學生的成長,而是去扶持他一把,幫他從一只‘丑小鴨’變成‘白天鵝’,就是最美的傳奇。
幸福是什么
凡是聽過師父報告的老師一定都能感受到他對教師自身培養高尚情操的追求。師父經常用一些名言和他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教育我們——
“我幫別人,莫記心上。別人幫我,永生不忘?!保ㄈA羅庚)
“處天外遙望,地球很小;居體內思察,心域極寬。”“改變自我,天高地闊;埋怨環境,天昏地暗?!保ㄎ簳?
生活中的師父樂觀、進取、大度、寬容。他惜時如金,為朋友的事卻總是傾力而為。集農民的樸實真誠與智者的爽朗幽默于一身,因而師父的人緣極好,朋友遍布各行各業。
所以,我眼中的師父作為一個在教育教學上頗有成就的名家,卻不同于普通的特級教師——既具有書齋學者的深度而又不失平民首席的親和力,既具備融化他人的激情而又能堅守內心深處的一片寧靜。在他身上,動與靜,“出世”與“入世”是那樣的和諧統一。
這看得到的差異是因為那看不到的差異:師父的幸福觀。記得師父曾對我們幾個徒弟說過:希望我們追求事業上的進步,也要追求家庭的和諧美滿,這才是完整的幸福。
生活是一杯美酒,香甜苦辣盡在其中。一個在情感、事業、修為之間可張可弛、溫暖自己也溫暖別人的人,才能在一種平和卻充滿內在激情的態度中體驗人生,這樣的人生才是最和諧的!撇開只做苦行僧的“修行”,處在任何高度首先都是一個人。我們很自豪于師父的這種胸襟。
著名作家畢淑敏曾說:“衰老很重要的標志,就是求穩怕變。”《神奇的莫比烏斯圈》《角的度量》《大成若缺認識“圓”》《臺灣長什么樣子》《閱兵中的數學故事》……從風格到題材,一次次挑戰,一次次突破,師父的嘗試一次次促成小學數學界的“浪花朵朵”。祝師父和他的“化錯教育”活力永駐!
?。ㄗ髡邌挝唬航K南通崇川學校)
責任編輯 李 淳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52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