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的誤區與策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生的學科,它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注重學生對活動過程的親歷和體驗,發展學生的各項能力,無固定模式可循,所以更容易走進誤區。
誤區之一:缺乏“資源開發”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雖開設多年,但由于課程特點,教材沒有配套教參。在我們身邊,經常聽到老師抱怨:綜合實踐活動課不知怎么上,上什么內容好。不少教師還不知道什么叫課程資源,什么樣的素材能夠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更談不上對課程資源進行開發與整合。有些教師雖有課程資源開發意識,但基于學校條件不足,難展大鵬之翅。
對策:課程資源開發,堅持“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相結合,彰顯本土文化;綜合實踐和其它學科整合,全面育人”。校內的飯堂、生物園、圖書館、操場等都可成為我們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校內小資源。家鄉旅游勝地、風土人情、博物館、健身廣場,以及社區的生活環境、自然環境、文化設施、以及學生的家庭環境、家長特長等因素都可成為豐富多彩的校外教育資源。
例如:放學時小學生喜歡買零食,特別是買小攤零食(因為便宜),這樣對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老師苦口婆心地教育,但效果甚微。我就把綜合實踐活動課和品德課的內容整合,引導學生圍繞著“食品與安全”的主題,讓小朋友去調查自己平時的零食衛生情況。就這樣,“零食與健康”這個課題就產生了。并且,通過這次研究活動,同學們不但增長了許多知識,鍛煉了能力,并深刻地認識到“食以安為先”,學會節儉,拒絕垃圾食品。
誤區之二:缺乏“適時指導”
有些老師在活動過程中不知道如何指導學生,要么就全盤放手,讓學生放任自流,要么就是“步步圍營”,全盤包辦,或者是張冠李戴,該指導時不指導,不需指導時盲目指導。
對策:我們在上指導課之前,一定要對上課的內容和學生有充分的了解。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平時的觀察,估計和統計學生掌握了哪些方面的知識、能力或方法,需要我們在哪些方面進行指導,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例如:統計數據。這是調查完成之后的一個活動環節。小學生在“統計”這方面的數學基礎比較薄弱,如果不指導,那么研究就沒法進行了。這時就需要我們手把手進行指導了。
誤區之三:忽略“活動生成”
有不少老師帶領學生進行綜合活動時,只會根據預定的教案、教學目標來組織活動,一成不變,而忽略了在活動生成的新問題、新構想,抹殺了許多創造性的奇思妙想。
對策: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主題不斷生成。隨著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就會迸發出創造性的火花,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生成性的集中表現。這個時候,老師要適當地放一放事先準備研究的課題,不要怕課上不完,不要怕拖延時間,不要怕得不出結論,找不到答案,更不能草草了事,把學生迸發出來的智慧火花扼殺在萌芽之中,而應該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到問題的答案。
例如:我們事先準備進行關于口香糖的研究活動,本來旨在讓學生少吃口香糖,正確包好口香糖殘渣再丟棄,愛護環境。卻有同學突發奇想:能不能研發新的口香糖,既有嚼勁,又可清新口氣,還很有營養,能吞進肚子,對環境毫無污染。這樣的內容本來是不在課題預計之內,也很難一時找出結果,卻是和課題密切相關的“異想天開”,是非常有價值的智慧火花,只要我們老師充分肯定,大力支持,做好引導,說不定世上就多了幾個“愛迪生”和“牛頓”。
誤區之四:忽視“評價總結”
有不少老師在活動中只關注活動的進程,成功與否,很少關注學生的個體表現,很少對孩子進行評價。他們不知道,這些評價,恰恰是學生最需要的,這是他們成長的催化劑。
對策: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評價是貫穿綜合實踐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并且要根據活動內容調整評價的標準,堅持評價的方向性,客觀性和公正性,這樣評價和活動才會更加有實效。小組活動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及時做好評價,是學生持之以恒、團結一致進行研究的關鍵,因此我們可以設計“小組管理評價表”這一評價方式,引導孩子進行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不斷反思,不斷提升,關注活動的感受與體會,也為日后的活動做好經驗的鋪墊。
綜合實踐活動著眼于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是其他學科領域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并無固定模式可尋,所以它更容易走進誤區,“攔路虎”也特別多,當我們受到挫折,遇到困難,感到山窮水盡的時候,不要氣餒,只要我們敢于探索,勇于實踐,善于反思,就一定會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
責任編輯 龍建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68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