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在兒童文化營造中培養道德與法治觀念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形成法治觀念,在生活中感悟道德價值,在實踐中培養核心素養,在體驗中提升思辨能力。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教學:進行準確的法治指導,引導學生向遠處行;創設真實的道德體驗情境,引導學生向深處行;拓展多元的文化視野,引導學生向寬處行;采取有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向亮處行。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法治指導;道德體驗;文化視野;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 G62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8-0073-02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處處體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意識的培養,強化規則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時時彰顯兒童立場,強調兒童生活的意義建構,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注重營造兒童文化氛圍。結合對新教材的特點的認識和理解,筆者以一年級《上學路上》教學為例,談談對課堂的思考和實踐。
  對一年級學生來說,上學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上學路上》一課由“不同的上學路”“這樣安全嗎”“路上的溫暖”“交通信號要知道”四個內容組成,側重引導學生了解和感受不同的上學路,清楚交通規則,關注上學的安全,從小做遵守交通規則的小公民,同時體會上學路上的溫暖,懂得珍惜和感恩來自家人與社會的關愛。
  那么,如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道德價值和法治觀念?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向遠處行——法治指導要準
  安全教育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離不開準確的法治指導。學生只有遵守規則,注意安全,保護自己,走對了方向,才能走得更遠。
  1.話題設計要瞄準
  學生有自己的生活基礎和文化背景,回望生活尋找話題,在生活經驗中尋找和發現價值,是很重要的學習途徑。第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以下兩個話題。
  話題(1):“上學路上,你們經過了哪些地方?”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回答,教師相機追問:“經過施工地段,要當心什么?通過十字路口,有什么要注意的?”這些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明確什么是安全的上學方式,初步樹立安全意識。
  話題(2):“請大家根據自己的上學方式,說說怎樣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安全?”學生從步行、坐非機動車、坐機動車上學等不同角度聯系生活實際,交流討論安全的上學方式,提升自我保護的能力。
  在這兩個話題中,教師根據學生不同的上學地點、不同的上學方式,給予學生更細致、更準確的指導,實現了使學生健康安全地生活這一課程目標。
  2.法律鏈接要準確
  學法、懂法、用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尤為重要。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所做的法律鏈接一定要用字規范,用詞準確,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如《道路交通安全法》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如果全盤照搬,學生理解困難,無法接受。因此,在鏈接這個法律知識點的時候,教師選取了和一年級學生息息相關的內容,用簡潔準確的語言展示出來。如可以將《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第62條規定表述為“行人要按照交通信號燈指示通行”,這樣既清楚明白,又表述準確。
  3.活動領悟要精準
  活動是低年級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設計了“火眼金睛”的游戲活動,讓學生觀察圖片,給正確的行為打“√”,對不正確的行為打“×”,并說說為什么。學生討論交流后,筆者適時點撥“車有車的道,人有人的道,各走各的道,才能不亂套”,使學生了解上學路上打打鬧鬧隱患多,危險大。
  課堂上,教師不能讓活動停留在熱鬧的層面,應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觀察、思辨、領悟,使學生辨別是與非,知道對與錯,形成正確的道德觀、法治觀,自覺踐行道德行為。
  二、向深處行——道德體驗要真
  陶行知先生說:“行是知之始?!弊寣W生反思真實的生活情境,真切地感受溫暖,真實地感悟真情,才能讓學生向更深處漫溯。
  1.在生活中感悟真情
  課堂上,教師始終緊扣學生生活,請學生講述自己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回憶、整理、提取有道德價值的內容。
  課始,教師提問:“在上學路上,發生了什么快樂的事嗎?”學生有的說遇見同學很快樂,有的說聞到花香很快樂,有的說聽到有趣的故事很快樂……教師點評:“哇,上學路上每天都發生很多有趣的事,你們真幸福!”這個問題幫助學生尋找上學路上的快樂元素,感受愉快的上學情緒,喚起溫暖的回憶,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
  課中,教師講述故事《神奇的雨傘》后提問:“你覺得這把雨傘神奇在哪里?”學生通過思考和討論,得出結論:雨傘背后是媽媽的愛和關懷。教師啟發學生回憶和交流上學路上的故事,使學生明白不應對親人、保安、交警的付出視而不見,應充分體會到家人、老師、社會的關懷帶來的溫暖,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2.在活動中體驗真愛
  “學??颇肯嗷ヂ撓档恼嬲行?,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在“交通信號要知道”的內容教學中,教師設計并組織“我是小交警”活動,指導學生了解基本的交通信號,懂得遵守交通規則,用心感受交警叔叔的關愛。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設身處地地理解交警叔叔工作環境的惡劣、長期指揮的勞累、單調動作的枯燥,而這都是為了讓自己的上學路更安全,從而由衷地生發感恩之情。
  課堂上,教師關注學生生活中的典型素材和真實情境,引導學生開展道德體驗,感悟真情,體驗真愛,使師生對話充滿生命活力。
  三、向寬處行——文化視野要廣
  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要求教師要有開放的心態,尊重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展現多元的環境、多彩的生活、多樣的知識,彌補學生年齡的局限和生活經驗的缺乏,使學生的人生路越走越寬。
  1.見多才能識廣   課上,教師利用“上學棋”游戲,讓學生見識全國各地小朋友的上學路:擁擠的城市馬路、雨后濕滑的山路、充滿危險的鐵路道口、湍急的鄉村河流……不同的學生上學的方式不同,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車,有的由家長接送……不同地區、不同生活環境中的學生上學路的不同,讓學生在認識多元的上學環境、多元的上學方式的基礎上,建立多元的生活觀。
  2.集思才能廣益
  本課提到的“信號”,不是狹義的交通信號,它包含交通信號燈、交通標志、交通標線和交通警察的指揮等規范、要求與指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進行調查,結合生活經歷,交流各自知道的交通信號,提高認識,強化規則意識;也可以通過多媒體補充介紹一些國外的交通信號,增強國際理解教育。
  四、向亮處行——教學方式要趣
  在編排方式上,新教材正副版結合,圖文并茂,形式活潑,有學生喜愛的繪本故事,有朗朗的童謠,富有童趣,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教學中,教師要采取有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充滿活力。
  1.童話人物激興趣
  學生喜歡各種童話人物,因此,教師設計了一個貫穿全課的學習小伙伴——孫悟空。一開始,孫悟空就告訴大家:“今天,我不是駕著筋斗云來的,我是和老師一起坐公交車來的。”這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又為學生的發言做了準確的示范。在“上學棋”環節,孫悟空一路揮著金箍棒前行,帶領學生見識了不同的上學路。在“火眼金睛”環節,學生興趣盎然地和孫悟空展開比拼,看誰能更快、更準地辨析正誤。在40分鐘的課堂中,孫悟空作為學習伙伴,始終伴隨學生左右,和學生一起聽講、觀察、活動、朗誦及解決安全難題,教學充滿了濃濃的童趣。
  2.游戲活動多樂趣
  學生有興趣的活動便是最理想的活動。因此,教師要選擇適合學生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活動中交換思想,交流感悟,快樂成長。本課,教師設計了“小孫上學棋”“火眼金睛”“坐車體驗”“我是小交警”等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掌握知識技能,生成實踐智慧。
  3.故事童謠有妙趣
  故事是學生認識世界的門戶,對學生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喜歡故事是低年級學生的普遍心理。例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故事《神奇的雨傘》,用聲情并茂的講述深深地打動學生,引起學生的思考,使他們充分認識到母愛的無私。童謠《上學歌》《交通信號歌》則讓學生在愉悅的韻律中增長知識,發展能力,掌握方法,培養情感,養成習慣,學會生活。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進行準確的法治指導,引導學生向遠處行;創設真實的道德體驗情境,引導學生向深處行;拓展多元的文化視野,引導學生向寬處行;采取有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向亮處行。教師只有營造道德與法治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形成法治觀念,在生活中感悟道德價值,在實踐中培養核心素養,在體驗中提升思辨能力,學生才能插上道德與法治的雙翼,飛向更美好的明天。
  (特約編輯 木 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310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