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入耳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民樂教學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還能提高幼兒園對民樂藝術的感知力。當前社會的主要發展趨勢是信息化,在對幼兒進行民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應借助多媒體、微課、視頻資源以及網絡軟件等現代化教學資源,促進民樂課程的教學。
【關鍵詞】幼兒園;信息技術;民樂課堂
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同時,也彰顯了我國的藝術文化底蘊。在對幼兒進行音樂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將多種樣式的民樂引入課堂,能夠豐富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提高幼兒學習音樂知識的興趣,并發展幼兒的綜合音樂素養。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電子計算機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多樣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也在各行各業得到了滲透,加之運營模式的優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幼兒教育作為社會產業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應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形式。因此,在開展幼兒園民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與民樂教學相結合,從而逐步提高民樂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利用多媒體,優化聽課樣式
從電子信息技術得到飛速發展以來,教師就開始思考將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與課堂相結合,促進教育教學形式的改革。多媒體因具有操作簡便,形式、內容多樣等特點,成為較早的信息技術與幼兒課堂融合的形式。在對幼兒進行民樂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中的多種形式,為幼兒呈現知識,從而使幼兒在多變的講解樣式中,將注意力維持在課堂上,提高對民樂知識的認知效果。
例如,在對幼兒進行《小看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中的多樣形式進行講解。在活動中,教師先使用多媒體中的視聽技術,向幼兒播放《小看戲》的民族音樂,使幼兒在歡快、熱鬧的氛圍中,將目光“鎖定”在課堂上,從而引起幼兒的共鳴;之后,教師再利用圖片的功能,向幼兒展示“嗩吶”“揚琴”“二胡”三種民間樂器,并向幼兒講解這三種樂器是《小看戲》這首樂曲中的主要民族樂器,使幼兒園在直觀、色彩豐富的圖片中,深化對本首樂曲演奏樂器的認知;隨后,教師可利用多媒體中的視聽技術,結合圖片形式反復播放《小看戲》,讓幼兒在反復聆聽及直觀的圖文觀賞中,逐步提高對民族音樂的感知,實現高效民樂課堂的構建。
顯而易見,在對幼兒進行民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中的視聽技術、圖像技術等多種形式,展示民樂內容,從而提高幼兒對課堂的注意力,促進幼兒高效地學習民樂知識。
二、利用微課技術,提高學習效果
“微課”是微型視頻課程的簡稱,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在實際教學中,幼兒通過觀看微課視頻,能夠完成對知識的自主學習。在開展幼兒園民樂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應用微課技術將民樂相關介紹以微課的形式講解,從而讓幼兒在自主觀看中,對民族樂器的由來、發展等內容有所認知,從而提高民樂課堂的教學效果。同時,讓幼兒以自主觀看微課視頻的形式進行學習,也是對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能夠實現幼兒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對幼兒進行“二胡”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微課的形式,優化對二胡由來、發展等內容的講解,提高幼兒對二胡的認知?!岸弊钤缡加谔瞥?,稱為“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傳統的中國拉弦樂器,“二胡”的全稱是“二弦胡琴”,也叫做“南胡”“嗡子”……在課下,教師可將上述內容以微課的形式進行講解,并根據當前幼兒對民間樂器的認知效果,將微課視頻的時長控制在15分鐘左右。之后,教師再將制作好的微課視頻發送給家長,讓幼兒在家長的輔助下觀看介紹“二胡”的視頻,從而深入理解有關二胡的知識內容,提高學習的效果。
從上述案例中不難看出,在對幼兒進行民樂內容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利用微課的現代教育資源,優化講解的形式,讓幼兒在觀看微課視頻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對民樂知識的認知,從而實現民樂內容的高效教學。
三、利用視頻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傳統意義上,教師對幼兒進行教學的形式僅限于教師的單向講解,教學的內容也只有一些文本性的理論知識,會使幼兒產生疲憊感,久而久之,降低了參與民樂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而現代數字技術的發展,使海量視頻資源能夠儲存在網絡空間中,在對幼兒進行民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海量的網絡資源中檢索,找到與教學相關的民樂演奏視頻,從而讓幼兒在直觀的演奏欣賞中,逐步深化對民樂內容的認知,提高學習的效果。
在對幼兒進行《將軍令》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視頻資源,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在課下,教師可從視頻客戶端檢索,找到有關《將軍令》這一民樂演奏的視頻,之后,教師再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選擇形式比較簡單的演奏視頻下載。在課堂上,除了對幼兒進行《將軍令》中展現的古代將士征戰殺場、奮勇殺敵的情境教學外,教師還可向幼兒播放提前準備好的《將軍令》演奏視頻,使幼兒園在直觀的視聽盛宴中,更進一步感受其中的情境,從而深化對《將軍令》的認知。除此之外,《將軍令》也是許多影視作品的配樂,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將含有《將軍令》的影視片段播放給幼兒,提高幼兒對《將軍令》的鑒賞能力,實現民樂課堂的高效構建。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網絡視頻資源對民樂課堂的開展具有積極意義。在對幼兒進行民間音樂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民樂本身檢索視頻資源,并播放給幼兒觀看,提高對民樂內容的認知。
四、利用網絡軟件,提高幼兒興趣
興趣是促進幼兒自主學習的動力,也是激發幼兒學習積極性的源泉,在課堂上,幼兒往往對自己感興趣事物主動學習,也愿意學習,而對自己不感興趣的事物,常會表現出疲憊感,更不會耗費精力主動學習了。因此,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開展幼兒民樂教學,教師可將網絡軟件引入民樂課堂之中,讓幼兒根據軟件學唱民間樂曲,從而在游戲化的軟件引導下,更為主動地學習民樂。
以《崔咚崔》這首民間樂曲的學唱課堂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全民K歌”的網絡軟件,激發幼兒學唱的興趣。在“全民K歌”中含有“練唱”“評分”等板塊,在實際的《崔咚崔》教學中,教師可以借由這些板塊豐富課堂的教學形式,逐步提高幼兒學唱的效果。在課堂中,教師先對幼兒進行《崔咚崔》這一民間音樂的教學,讓幼兒跟隨教師的腳步,初步認知這一民間樂曲的演唱方式。之后,再讓幼兒根據“全民K歌”中的練唱板塊,自主學習《崔咚崔》這一農事號子的演唱,從而不斷提高學唱的效果;最后,教師可組織幼兒以小組的形式學習,并以“全民K歌”的軟件進行評分,得分最高的小組獲得勝利。
不難看出,網絡軟件對提高幼兒參與民樂課堂具有重要作用。在實際的民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網絡軟件中的游戲性,優化課堂教學的形式,可讓幼兒基于軟件中的功能,提高他們參與民樂知識學習的積極性,最大化課堂教學的效益。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幼兒園開展民樂課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幼兒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民樂課堂的教學內容,結合現有的信息技術,優化民樂課堂的教學方法,從而形成一整套信息技術與民樂課堂相融合的教學體系,促進現代化幼兒園民樂課堂的構建,提高民樂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琦.幼兒園中班民樂主題活動的探索[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2,14(02):103-105
[2]吳艷梅.當地民樂應用于幼兒園音樂教育中的探索[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03(S1):18-2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5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