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不息的小學語文課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古代的教育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關于學生們朗讀的描繪,搖頭晃腦,聲聲不息。在現代教育中,《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了朗讀教學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夠使用流利的普通話,對文章進行閱讀與朗讀,是我們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任務,在朗讀中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達,在朗讀中品味語言的魅力。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借助各種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 語文 朗讀
在小學語文的教育中,我們需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讓學生初步具有語言的運用能力,而這種能力需要經過反復地使用與實踐才能夠得到鞏固。朗讀是重要的語文教育內容,學生用清亮的聲音讀出文章的內容,是小學生閱讀任務的基本功,也是語文教師在課堂中經常會使用的一種方式,但也是教師最容易忽略的一個方面。朗讀是鍛煉小學生讀書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學生語文實力的重要方式,語文教師應該加以重視。[1]
一、范讀:調動學生興趣
在現在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有很多教師對范讀環節不夠重視,甚至直接省略,究其緣由,可能是感覺自己的范讀不足以帶給學生美的感受,也可能是不想占用課堂中寶貴的時間。但是教師們忽略了小學生的求知欲,以及他們對朗讀的興趣。倘若教師能夠聲情并茂地朗讀一篇文章,為學生做出良好的示范作用,必定能夠打動學生心弦,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此同時,當教師關注朗讀時,也會在學生的心中留下一個印象,讓學生能夠不自覺地尊重朗讀,重視朗讀。[2]
例如,教師在教學《聽聽秋的聲音》時,教師可以用聲情并茂的朗讀,來喚起學生心中對文章的想象,在秋天景象中,走進屬于秋天的意境中,認識文中所描繪的秋天景象,大樹、黃葉、蟋蟀、大雁、白云與谷粒等,以及感受“大樹抖抖手臂,‘刷刷’,是黃葉道別的話音。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一陣陣秋風掠過田野,送來一片豐收的歌吟。”等風景所帶來的自然美,教師的聲音隨著景象的變化,有所起伏,張弛有度,讓學生的心也跟著糾動。此時學生不僅對本文的內容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也會跟隨教師的朗讀,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領略自然的美麗風光。
二、精選:提升學生能力
小學生對于文字的感悟能力比較低,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引導與教導,幫助學生去朗讀,去領悟文章內容所蘊含的語言知識以及所具有的情感表達。此時教師應該精選練點,將教材文本中的好詞佳句進行摘取,然后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并將它們在貫穿到整個語文課堂中,有側重地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在朗讀中提升表達能力、語文能力,同時也能夠加深對優秀詞句的印象,從而達到一個積累的效果,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傊首x教學也需要根據側重點的不同,去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朗讀。
例如,教師在教學《我不能失信》時,有一個情境對話,是爸爸與慶齡之間的對話,此時教師可以挑選出學生進行對話的朗讀,要求讀出人物所表達的語氣。比如慶齡在說“不,媽媽。如果我忘記了這件事,明天見到她時,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沒有忘記,我不能失信啊!”學生在朗讀的時候語氣應該是堅定的,而媽媽的“我明白了,我們的慶齡是一個守信用的孩子。”時,學生朗讀的語氣應該是開心的,體現出媽媽因為慶齡的優秀品格而高興的語氣。
《爬天都峰》是一篇對爬山故事的描述,當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朗讀時,可以用“我爬得上去嗎”作為典型,讓學生用自己的感受讀出這句話,此時有的學生將重音放在了“嗎”上面,有的學生一看見“我”字,便將重音放在了“我”上,這表明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理解不深刻,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上下文的閱讀,發現應該將重音放在“爬”上,因為前文表明作者對自己的不自信,后面的結局是作者爬上去了,此時的“爬”既是作者對自己的疑問,也是對自己的鼓舞,所以應該重讀。
三、情境:激發學生情感
情境教學一直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式,對于朗讀來說,是激發學生情感表達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生活場景,為學生創設一個情感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朗讀,感知與體驗,從而提高小學生對語言情感的把握,獲得思想的啟迪。例如,教師在教學《掌聲》時,首先可以讓學生一起為自己鼓掌,并且告訴自己:“我一定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相關的情境,然后當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文章時,便可以將學生內心的情感進行調動,讓學生感受現實中掌聲的鼓舞,以及領悟文章中掌聲的作用。
總而言之,語文是由豐富的語言所組成,而語言需要經過朗讀來表達。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中,我們需要聽到聲聲不息的朗讀聲,需要感受到學生對語言的誦讀,需要感受到文章情感在語言中的表達,才能夠讓小學生對語文知識加深記憶,將情感的表達訴諸于口,從而細細地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筆者想說朗讀教學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重要方式,也是培養學生說話、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李艷芳.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朗讀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31):141.
[2]羅麗.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8(29):6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33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