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英語教學中語碼混亂與學科擠壓現象論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基于前攝抑制效應,小學低段英語教學中存在語碼混亂現象,可能引發后續的學科擠壓行為。研究中對C市M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語碼混亂現象作了實證調研。破解小學英語教學中語碼混亂和學科擠壓現象,應增強英語教師的語碼轉換素養,協調英語教學中的跨學科配合,密切英語教學的家校溝通,開展英語教學的語料庫建設。
  關鍵詞 英語  語碼  教學
  小學低段英語課堂上,偶爾會出現以下情景:一些同學在讀英語字母“t”時,卻發出漢語拼音“t”的音,讀其他英語字母時也有類似現象。而同樣的情形也會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出現,即把漢語拼音“t”的音讀成英語字母“t”。當以上情景出現時,教師一般僅是予以糾正,并未向同學作出應有的合理解釋和積極的教學引導,也未深入考究產生這一情況的深層緣由。也許,對于教師而言,這并不算個問題。然而,對于還處于“知識空白”階段的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英語字母發音與漢語拼音發音的混亂卻是一個大問題,是以他們的智力水平所無法完全理解的。本質上,這一現象所反映的是英語學科和語文學科作為語言教育的不同類別,在教學實踐中所發生的語碼混亂,并且基于這種語碼混亂,可能引發后續教學的學科擠壓現象,須引起重視和警惕。
  所謂語碼混亂,即教學過程中不同的語言類別共同作用于教育對象時,由于教育對象無法實現不同語言之間的自由轉換和融會貫通,繼而陷入失衡、無序、壓力、焦慮等不良學習狀態,并引發教育對象的語言適用錯誤的現象。語碼混亂,本質上是教學過程中發生的教育對象在不同類別語言教育之間的學習沖突現象?;谡Z碼混亂,學科擠壓現象就有可能發生。學科擠壓,指某一學科的教學對另一學科的教學所造成的排斥現象。在語碼混亂作用下,教育對象先行攝入的學科知識會對其后續的相關學科知識學習形成干擾,影響后續學科知識的教學活動和學習行為。
  理論上,小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所發生的英語字母與漢語拼音的混亂現象,稱之為“前攝抑制”,即個體的前期學習材料會對后期的相關學習材料形成干擾。這種干擾的直接結果體現為:其一,由于個體的知識記憶還停留和保持于前期學習材料階段,因而加大了后期學習材料的學習難度;其二,由于個體的知識記憶在積累層級上默認優先存儲前期的學習材料,因而前期學習材料在記憶的牢固程度上更為堅實,導致了對后期學習材料更容易被遺忘。小學階段,學科擠壓往往發生于英語學科和語文學科之間,“語文、英語都是語言類學科,其工具性、人文性特點是相似的”[1],英語學科與語文學科具有同為語言教育的同質性,并且由于兩種學科之間在字符外在呈現和表象上的高度相似性,使得學科擠壓情形可能發生,表現為英語學科的教學可能會引發教育對象語文學習效果的削弱或語文學習興趣的降低,反之亦然。
  一、當前英語教學中語碼混亂與學科擠壓的表征
  1.研究方法
  為檢驗小學低段英語教學中語碼混亂與學科擠壓現象的真實狀態,研究中對C市一所市重點小學M小學一年級的同學及家長進行了問卷調研。基于小學一年級同學尚未具備自主填答問卷的能力,其家長也未必愿意耗費時間親自填答問卷,因而調研采用現場問答法(現場提問并代其將答案填入問卷)的形式進行。為激發樣本認真回答的熱情和提高其真實回答的概率,調研中提供小禮品、糖果、玩具等獎勵形式以確保調研的順利開展。在調研樣本的確立上,研究中使用了隨機抽樣調研方法。C市M小學放學行為采用以年級、班級排序依次由教師帶領走出校門與學生家長作集體交接的形式,為調研中篩選和確立目標樣本(即小學一年級學生)創造了便利條件。為確保調研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調研中對樣本對象進行了嚴格限定,剔除了隔代接送(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接送等)和非親屬接送(由保姆或培訓機構接送等)的樣本,僅保留了由父母直接接送的樣本。C市M小學一年級是15:30放學,該時間點多數同學父母尚未下班,導致能夠由父母親自接送的樣本較少,因而調研最終獲取的有效樣本總量和規模受到一定限制。經過隨機抽樣調研,共獲取調研樣本98份,有效樣本95份,有效樣本率達到96.9%。所獲取樣本中有3份存在顯著邏輯矛盾現象(小朋友父親與母親的答案不一致),作無效樣本處理。
  2.調研發現
  調研結果使用SPSS進行數據處理,版本為SPSS22.0。在數據分析策略上結合調研主題實際,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和頻數分析。
  (1)小學英語教學中語碼混亂的客觀樣態
  調研中設計了題項“小朋友在日常英語學習中是否有英語字母與漢語拼音相混淆的情況”,以對小學英語教學中是否存在語碼混亂現象進行直觀調研,調研目標在于依托于這一變量的數據,對當前小學低年級英語教學中語碼混亂現象的客觀狀況進行“證實”或“證偽”,調研結果如下:
  由上可知,32.6%的家長確證自己的孩子在日常英語學習中出現過英語字母與漢語拼音相混淆的情況,表明當前小學低年級英語教學中客觀存在著語碼混亂現象,不過所占比例不高,約為1/3左右。
  (2)對小學英語教學中語碼混亂的基本態度
  既然小學英語教學中語碼混亂現象客觀存在,英語教師和學生家長作為直接關系人,對這一現象的看法和態度是怎樣的呢?研究中對M小學一年級的英語教師進行了訪談調研。M小學一年級一共有5個教學班,由2名英語教師執教。這兩名英語教師對訪談調研問題的看法和態度基本一致,訪談情況如下:
  問:有同學把英語字母讀成漢語拼音,您怎么看?
  答:一年級同學發生學習錯誤是正常現象,不可避免。
  問:您是否擔心過小朋友同時學習英語字母和漢語拼音會發生沖突?
  答:不擔心。隨著年級的升高這種情況會消失。
  由上,不難發現小學英語教師對英語教學中語碼混亂現象的認識處于比較樂觀的狀態。正是基于這種樂觀認識,小學英語教學中語碼混亂現象才未能引起學校和教師的應有重視。比較之下,學生家長對這一現象又持什么態度呢?調研結果如下:   由上,55.8%的家長曾經擔心和憂慮過孩子在同時學習英語字母和漢語拼音時發生沖突,表明相對于英語教師的樂觀態度而言,有一半以上的家長對英語教學中的語碼混亂現象表現出緊張情緒。為什么英語教師和學生家長對同一現象的態度會出現差異?這與英語教師的工作狀況及價值立場有關:英語教學中的語碼混亂并非英語學科單方面的問題,還涉及語文學科,因此英語教師潛在地會認為解決這一問題并非自己一人之事。同時,英語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在面對這一現象時展現出了基于個人知識優勢的較高的信心水平。而學生家長基于對這一現象的無力介入及對學生未來成就的密切期待,顯示出了更多的關注度和憂慮狀態。
  (3)小學英語教學中語碼混亂的學科傾向
  小學英語教學中語碼混亂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引發英語學科與語文學科的擠壓現象,這種擠壓現象既可能持續一段時期而隨著小學生對兩種學科知識掌握的日趨成熟而歸于消滅,亦可能伴隨小學生更長的時期才會歸于消滅。那么,在由于學科擠壓而導致的學科沖突中,學生家長所持的學科傾向是什么?調研結果為:
  可見,68.4%的家長更為關心孩子的英語成績,即在學科擠壓中68.4%的家長在英語學科上表現出了更高的學科傾向性。這一結論至少意味著:在隨后的教學過程中,英語學科會獲得相對于語文學科而言更大的家庭教育資源投入和家長支持,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小學課外英語輔導班、培訓班分外盛行。
  二、破除英語教學中語碼混亂與學科擠壓現象的路徑選擇
  1.增強英語教師的語碼轉換素養
  英語教師的語碼轉換,既包括基本意義上的在母語(漢語)與目標語(英語)之間的合理轉換,還包括更深層意義上的在“教師語”與“學生語”之間的合理轉換、在“交際語”與“教學語”之間的合理轉換。簡言之,“語碼轉換就可以看作是一種具體的語言選擇,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語言策略”[2],在英語教學中使用母語以幫助和引導學生更好地接受目標語的知識學習,除了考量其合目的性,還要兼顧其合規律性。合目的性,即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而合規律性,則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成效。由“教師語”向“學生語”的語碼轉換,就是要用學生不僅聽得懂,而且樂于聽、喜歡聽、聽得進的語言來開展教學活動,對于小學一年級學生而言,“學生語”的特征往往體現為童真、活潑、趣味等,只有真正體現了以上特征的語碼轉換,才能增強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愉悅感和接受度。由“交際語”向“教學語”轉換,就是要有意識地改變英語教學中教師交際語碼的使用慣性,不單一地注重語碼的溝通功能,更要進一步挖掘語碼的情感功能,減少學生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的交際語碼的語言壓力和基于師道尊嚴的身份壓力,盡量以平等的姿態和兒童的語言開展教學,激發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情感共鳴。
  2.協調英語教學中的跨學科配合
  基于知識學習的遷移效應,英語教學不可能完全獨立于其他學科教學之外,“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會受到漢語的思維習慣、表達方式、語法結構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即我們會將學習漢語時的一些方法運用到英語學習過程中”[3],小學英語教學需要與其他相關學科教學做好協調、配合,才能避免語碼混亂現象。如在對英語字母“Z”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與語文學科的漢語拼音“Z”進行教學配合,還要與數學學科在“外形”上具有高度相似性的數字“2”進行教學配合。否則,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會對“Z”這個字符同時出現在英語、語文和數字課堂感到疑惑,造成混亂而不知所措。以一年級學生們的身心發展水平,對于這一現象他們還無法進行自我解答,也無法向外界恰當地表達自己的困惑。基礎教育是一個有機系統,只有各學科之間形成跨學科配合,才能保證學科之間的有效銜接和良好互動,英語教師須改變“單打獨斗”的局面,適度關注其他學科的教學知識和教學進程,適時在自己的課堂上開展必要的跨學科知識講解和學科比較教學,增強教學活動的體系性和系統性,防止學生學習的片斷化現象,以進一步減少基于語碼混亂的學科擠壓現象的發生。
  3.密切英語教學的家校溝通
  學生的英語學習不僅發生在學校,還發生于家庭。對于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語碼混亂現象,學生家長“較為憂慮”而英語教師卻“從容淡定”,這至少表征著當前英語教學中存在學生家庭與學校之間信息溝通不暢的問題。在當前英語教學實踐中,個體性的因材施教還是一種較難實現的理想,英語教學還多數處于廣泛的“無差別”教育形態,這種教育形態遮蔽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密切英語教學的家校溝通,英語教師可以利用家長會、班會、上學放學等時機,加強與學生家長直接面對面的教學信息溝通和教育意見交換,形成英語教學的“家校共育”合力。同時,還可以建立英語學科微信群、班級微信群或QQ群等,利用新媒體技術與家長開展點對面、點對點等多維溝通,暢通信息交換,充分把握英語教學效果,不斷提高英語教學水平。
  4.開展英語教學的語料庫建設
  小學階段具有顯著的“元認知”教育特征,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使得小學低段教育具有顯著的“灌輸”教育特質。毋庸置疑,小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對于其后續的整個學習歷程而言意義非凡。為了確保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語碼使用的科學、有效和適當,有必要開展小學英語教學的語料庫建設,把日常生活和教學過程中容易導致語碼混亂的語料進行系統性搜集、歸類和整理,對這些語料進行計算處理,把其加工成為能夠促進英語教學的有意義的資源。同時,應進一步開發和挖掘有助于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的更多語料,不斷豐富語料庫資源,使其成為促進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載體。
  參考文獻
  [1] 錢志剛,石培軍.跨學科課程開發的嘗試[J].教學與管理,2017(04).
  [2] 王琳.教師語碼轉換研究的順應性模式[J].教學與管理,2006(33).
  [3] 艾晶.剖析英語教學中語文漢語遷移的作用[J].語文建設,2014(29).
   [作者:陳忠怡(1982-),女,重慶巴南人,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人文教育學院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    王   穎】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0302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