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途徑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漸將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本文針對高校思政教育,探究了新時代人文關懷以及心理疏導創新途徑,結合學校教育及管理,重點針對個別談心與團體輔導,全程同步,運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教育方法,通過心理輔導、咨詢等方面的服務,為大學生提供溝通傾訴的機會,并制定宣泄、緩釋、干預、預警心理危機的機制,健全大學生心理危機宣泄與預警機制。
   關鍵詞:人文關懷;心理疏導;高校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9)06-0136-03
   每個時代的青年人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時代的影響,從而表現出一定的時代特征。相較于以往的大學生,現代大學生生活理念、成長環境、思維方式等均有所改變。傳統的價值取向、教育方式等,明顯無法滿足現代思政教育新的發展要求。這些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積極堅持以人為本,人文關懷和加強心理疏導的新教育模式,以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
   一、新時代人文關懷及心理疏導的基本含義
   我國十分重視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重視大學生的人文關懷以和心理疏導的工作,培育大學生積極向上、平和理性、自信自尊的良好社會心態。這些指明了新時期下思想政治工作發展的方向,同時也為針對現代大學生的高校思政教育指明了一個努力的方向與一條新思路。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中,人文關懷一般是指充分激發大學生的創造性、積極性與主動性,真正強調他們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個性差異,切實關心他們多樣化的、豐富的個體需求。而心理疏導一般指的是通過同情、理解、解釋等手段,來改變或影響對方的心理、認知、情感、行為等,它屬于一種有效的治療心理的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中,一般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為了引導大學生以陽光、愉快的心態,來面對社會、生活、學習,積極為大學生排難解憂、幫助他們發展健康的心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教育中,應有機結合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重視個體的內在需求,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更好地發揮,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二、加強人文關懷及心理疏導途徑的必要性
   (一)真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所需
   校園和諧構建的關鍵在于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貫徹落實,而和諧校園的構建是目前乃至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重大任務??茖W發展觀將以人為本視為其核心與價值的基本取向,而以人為本也是和諧校園的構建所必須貫穿的一條紅線與價值的內在訴求。在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創新人文關懷以及心理疏導,便是以人為本的一項基本要求與一條實現途徑。即及時化解、疏通存在學生內心深處的學生、師生、學校之間的誤解、隔閡、矛盾等,進而有效避免校園極端行為、糾紛乃至群體事件等,并積極維護校園秩序的穩定安全,加快建設和諧校園的步伐。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加強的迫切要求
   現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有過多要求社會和學校道德規范、過少考慮人的個體權利與需求;過多關心群體思想情況、過少關注個體精神活動;過多的生硬灌輸、指導、教導,過少的科學疏導、引導、滲透等問題。上述這些均對教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而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創新運用人文關懷以及心理疏導,急其所急、思其所思,高效、及時地實施心理疏導,將人文關懷體現在方方面面,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與感召力的增強十分有利。
   (三)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實要求
   目前,在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形勢下,大學生身心尚未發展成熟,不僅自我調控能力不強,而且自身與復雜社會問題的處理辦法與經驗也相對較少,所以,大學生普遍多發心理問題。超過六成的大學生深感壓力之大,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卻沒有正確加以排解,應結語這種狀況足夠的重視。在現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人文關懷以及心理疏導,切實關注大學生的感受與訴求,引導他們既要正確對待社會、他人和自己,又要正確對待挫折、就業和學習,還要正確對待社會問題和現象,并以此來幫助大學生以向上、理性、積極、自信的心態,來建立和諧、健康的精神家園。
   三、人文關懷及心理疏導的新途徑
   (一)有機結合教育、管理與服務
   為了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服務意識,思想政治教育人員應結合關心服務和教育管理,重點關心大學生的需求與切身感受。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直都十分關注“教育”的功能,太過約束和規范大學生的切身行為,卻尚未關注他們的內在發展所需,而缺乏彰顯主體地位。在嚴格管教大學生時,教師應加強服務與關心意識,切實關心每個大學生的發展與成長所需,對其以下個體感受予以高度的重視。大學生的情感發展與理想,應為他們營造一個可以發揮其聰明才智的良好環境,以幫助大學生完善和發展個性,使其有平等的創業與學習機會。此外,還需教導大學生積極結合個人價值的實現與服務社會的理念,在發展國家和民族的過程中,將自身的價值與發展加以實現。
   (二)有機結合傳統與現代的教育方法
   高校傳統的教育方法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長期積累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方式,它們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財富。然而,在互聯網新時代的背景下,也應必須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積極與時俱進。目前,科學技術正在快速更新,特別是更快速、更便捷地傳遞信息,促使人們也在不斷改變信息接納的途徑與方式,在人們的生存與社會交往方式是,也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現代大學生所接受的信息既快又多,他們也容易接觸更多的新事物與新思想。這些均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員,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基于傳統的工作方法,靈活運用先進的信息傳播技術與新的科技平臺,對大學生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并以此逐漸將教育中的科學技術含量加以提高,尤其是應充分發揮便捷網絡的作用,以建立一個方便師生之間進行交流的平臺。與此同時,還應多開發一些學生歡迎的、針對性強的網頁網站,以增強網上疏導與引導。    (三)健全大學生心理危機宣泄與預警機制
   剛從緊張的高中生活步入到大學校門的大一新生,要面對新的環境、新的同學、新的課程,從不成熟到成熟,從不定型到定型。在此過程中他們會遇到各種短暫的困難、產生許多心里矛盾,可塑性很大。雖然沒有了升學壓力,但大學生們畢業找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情緒整體浮躁,以致心理問題也日益凸顯,有的學生沉迷于網絡世界,有的學生陶醉在自己的伊甸園里,這就使得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更顯得迷茫、不知所措。同時,在各種社會思潮與風氣的不良影響下,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漸漸上升,隨之出現了一些不良的心態,如:攀比心較重,穿名牌,使用高檔電子產品,去高檔的餐廳娛樂場所進行消費等錯誤的價值觀,這些越發增大了他們的心理疏導的難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將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加以解決外,還要將其心理問題處理好。這便需要全面了解大學生的基本個體情況,充分掌握他們真實的心理狀況、思想動態等,實行因材施教,并加強其心理健康的疏導與教育。通過這項教育,端正大學生正確看待社會、自己、他人的心態,并幫助他們正確樹立價值觀與人生觀,積極應對困難、挫折,正確對待榮譽,切實正視各種社會現象與心理問題。同時還應明確大學生思想與心理問題的差異,運用合理的心理學的方法及知識,有機結合心理疏導與思想教育。此外,高校還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咨詢等方面的服務,為大學生提供溝通傾訴的機會,并制定宣泄緩釋、干預、預警心理危機的機制,使其不知不覺地和諧心理與人際關系,以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實現全面發展。
   (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密切關懷學生的情感
   目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既是人們滿足精神和物質需求的主要途徑,又是輔助人們再次認識自身,樹立新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觀念的關鍵所在。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當中,積極實行人文關懷和思想疏導,目的在于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地位,以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和思想交流,基于“一切從學生出發,幫助學生的一切”的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學習當中,將學生的主導地位發揮出來,也就是說:一方面,高校可以積極組織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心理健康活動,并基于對社會各界的政治、道德事例的真實模擬,讓每名同學均能模擬、涉足現實生活當中真實存在的各種道德事例,同時讓全體學生均可以扮演政治、道德事例的具體當事人,進而使其身臨其境地展開自我教育和學習心理疏導知識;進而提高學生調節心理的能力,讓他們可以正確疏導自己的不良情緒;進而幫助學生正確樹立人生觀,并積極、樂觀地應對以后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高??梢苑e極組織一些挫折教學活動,并適當地引導學生演練與“長征模擬”類似的教育活動,以鍛煉他們的堅強意志,幫助他們養成吃苦耐勞的精神,并以此來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讓其在遭遇困難或挫折的時候,不會萌發自暴自棄的錯誤思想,進而防止他們因學習或生活上的困惑而導致誤入歧途。
   (五)改進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營造融洽的育人環境
   第一,在貫徹實施思想教育的時候,高校應注重灌輸的方式,切不可以通過“填鴨”式的教育來“強制”教育學生,而應采用更積極、更具活力的教學方式,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思想政治,也就是說:首先,高校所采用的思想政治教學方式,必須方便傳播知識,針對不同的地區、不同對象、不同層次的學生,應使思想政治教學方式的適應性足夠強;其次,高校所采用的思想政治教學方式必須深受大家認同,針對不同審美、不同思想及其價值的學生,應保持思想政治教學方式的符合性足夠強;最后,高校所采用的思想政治教學方式,必須能實現思想政治教學目標,針對不同學校、不同專業和興趣的學生,應保持思想政治教學方式目的性足夠強。第二,高校應積極為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習,營造一個健全、融洽的育人環境。每所高校均應準確把握時代發展的主題、大力推崇時代進步的主旋律,重點宣傳典型事件及人物,廣泛傳播正能量,將學生的行為及思想引至與社會發展要求相符的正道上面,同時,各地高校也應積極教導學生及其教育工作人員善于傾聽、關懷他人,并養成為他人著想的好習慣,貫徹落實“民主、自由、平等”的價值觀,正確樹立“互幫互助”的觀念,進而建立一個良好的教育氣氛,營造一個和諧的人文環境。
   總之,“以人為本”與“和諧、自由、平等、民主”的觀念,既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體,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所在,現階段,針對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積極探究人文關懷以及心理疏導加強的新途徑,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大學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迎接將來的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1〕王春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的構建[J].現代職業教育,2018,(27):16-17.
  〔2〕李姝琦.淺析陜西民辦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J].陜西教育(高教),2018,(08):73-74.
  〔3〕李金華,王海彤.淺談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23):58-59.62.
  〔4〕剡啟超.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視閾下的高校思政教育[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4,(03):16-17.
  〔5〕張洪劍.人文關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路徑[J].前沿,2010,(12):173-175.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收稿日期:2019-04-11
  Abstract: At present,combined with school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innovation approach of the new era of humanistic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focus on individual and group counseling of heart-to-heart all the way. Combining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ervices can apply the opportunity to communication and confide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formulate catharsis, slow-release, intervention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improve th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catharsis and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Keywords: Humanistic Car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2083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