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新,教學理念更要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汪 超
新教材已經實施了好幾年,新教材中處處體現著新的理念、新的元素。然而新教材中變化最大最新的是要求我們教育者的理念更要新。如果我們“穿新鞋走老路”,還用老思想老方法去教新教材,不但違背了新教材的主旨,甚至會影響學生以后的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新教材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包括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形成。新教材要求我們從當地學生的特點和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確定教學目標、教學模式,定位要準確,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教學目標。新教材要求學生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可以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責任感,以及與他人的交際能力、合作協調能力。
新老教材功能的差異:從知識傳遞到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老教材功能觀認為,教材凝聚了人類文明和人類知識的精華,具有權威性、學術性和知識性的特征,教學就是把這些知識的精華教授給學生,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對這些知識的獲取和積累的過程,這種模式是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單向傳輸的過程。教學以教材為本,教師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學生要學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識。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這種教材觀受到了挑戰。新教材功能觀認為,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包括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熏陶。知識、理解學習過程和掌握學習方法是顯性的,直接體現在教材之中;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則是隱性的,是活的教學內容,需要教師在教材中發掘,并結合本地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所以教學理念更要新,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
這樣,教學活動就由單向傳輸變成了雙向互動。這種變革不是形式上的改變,也不是隨心所欲的改變,而是存在深刻的內在動因。首先,在一個信息爆炸、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知識是無窮無盡、永遠也學不完的。教師講授的僅僅是本學科最基本、最關鍵的知識,是打牢基礎、以后發展所必不可少的知識。新的世紀、新的要求原來單向的、單純的傳授知識的觀念已經落后、教學模式已經落伍。
其次,掌握學習的方法變得日益重要。不僅要學到知識,而且要了解怎樣去學,如何才能學得到?!笆谌酥~不如授人以漁”。知識是死的,而方法是活的,學會了方法,就懂得怎樣去學,怎樣掌握新的知識,面對知識和信息日新月異的增加和變化,就不會束手無策。學生的頭腦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知識和信息的處理、加工中心,他應該懂得知識和信息怎樣歸類,怎樣取舍,怎樣加工整合生成新的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這種處理和加工的能力。
第三,學生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學習過程中,不只是機械地、被動地接受,而是在原有思維邏輯、認識水平上的激活和重構,并滲透著他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同時他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材的影響。相比之下,傳統的教材觀對這些因素重視不夠,新教材在知識的陳述、尤其是問題的設計和討論中,充分考慮到接受者的反應、貫穿著情感熏陶和價值觀的培養。
新老教材教學模式的差異:由封閉走向開放
新教材既然不再過分強調教材的精華性、權威性和學術性,而強調教材只是一種材料和資源,一種幫助學生學習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種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師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質疑的、不是必須不折不扣地照此執教。教師的教要服務于學生的學,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者。在教學活動中,教材、教師和學生三者,學生是中心,學生的學是主要矛盾,一切圍繞怎樣學,怎樣才能學好這個中心進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學材料,如教師用書、學生讀物、活動手冊、掛圖、卡片、音像音帶、多媒體課件、教學VCD等,教科書也設計了大量的問題、家庭小實驗和課外活動。但是這一切并不是要你全部掌握和使用,只是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讓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去選擇。新教材為教師提供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教師要創造性選擇和應用這些教學材料,而不能跟在這些資源后面跑,受其所困。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以前的教材留給教師和學生的發揮空間較少,只要求教師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只要求學生掌握課堂傳授的知識,對于教材和教學任務來說,教師和學生處于一種被動地位,很多教師、尤其是一些老教師已經習慣了這種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要求他們發揮主體能動性,去選擇去創造去應用,他們反而不知所措。許多教材一改傳統的做法,沒有了明確的課文重點、要掌握的知識要點、教學提示以及背景知識等,要求教師自己擬定教學目標,到教材和教輔書以外查閱資料,一些教師很不習慣,感到難度很大。所以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讀國家新課程標準,把握課程改革的實質,領會教材意圖,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半,是提高教學效果的第一步,另一半則要從當地學生的特點和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確定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把位定準確。這一點尤其重要,離開了具體環境和條件下的學生實際,是教不好的。新教材的選材不再是封閉性的,不論是以主題設計還是以單元設計,都呈現出較大的彈性和開放度。
新老教材學習方式的差異:由封閉孤立學習變為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
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很重要。同樣,學習環境、學習方式對學生的人格、品質、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也很重要。在傳統的學習中,這個問題長期被忽視,雖然一些有識之士曾多次指出并提出許多改進的措施,但是由于既定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問題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在傳統的學習環境中,雖然四五十個人在一個教室里學習,但學習方式卻是個體的、封閉的,聽課、理解、做作業、考試,除了與教師的單線聯系之外,缺少橫向的、與同學之間的溝通。這種環境和學習方式,尤其是學習的激烈競爭,容易使學生形成冷漠、自私、狹隘和孤僻的性格。這方面的教訓很多,甚至發生了許多悲劇,其根源在哪里?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養的因素之外,與這樣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狀態不無關系。
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為什么同樣的課程、同樣的教師講課,而學生的學習效果卻各不相同呢?就是因為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基礎的差別。學生理解、學會和掌握新的知識并不是像填鴨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種知識的重構,在他已有知識、經驗和觀點上的重構。探究性學習和自主學習基本上是以問題為主,以學生獨立或合作研究為主,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一些學校的探究性學習或研究性學習已經進行了好多年,他們學習研究的外延遠遠超出了課本要求的范圍。
探究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親身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從中感受知識是怎樣形成的。初中化學中學到的很多物質就在我們身邊,如學到O2,了解到它能支持燃燒,同學們很容易就會想到要使可燃物燃燒劇烈些應怎么辦,自然也就會想到要滅火該怎么辦。學到金屬時就會提出來,鐵易生銹,怎樣才能防止鐵生銹呢?學到燃料的燃燒對環境的影響,當同學們被當今環境狀況了解后,就會自然提出怎么才能保護環境。還有一些新教材貫穿著濃郁的人文精神,時時注意給學生以人文關懷。學生學過這些教材后,會受到深深地感染,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從教材功能到教學模式、學習方式的變革,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的變革。作為教育者我們的理念必須更新必須跟上改革的步伐,在這場改革大潮中發揮自己就有的作用。畢竟我們在這整個過程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關系著整個改革的成敗。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022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