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 新教改 新教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邵姿蘭
摘要: 新實施的初中數學課程改革綱要對優化初中數學教學方法提出了明確要求,本文在分析傳統教學弊端的基礎上,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從注重學習興趣的培養、注重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重視開放式問題的教學等方面對優化初中數學教學方法進行闡述。
關鍵詞: 優化教法學習興趣課堂結構學生思維
在素質教育全面實施、教學方法改革創新、課程標準有效貫徹的今天,優化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學藝術、提高教學效果已經成當前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新實施的初中數學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要讓學生受到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訓練”,“形成用數學的意識”。因此,在新課程教育理念的要求和指導下,教師要樹立新型教學理念,明確教學目的,切實抓好課堂教學,不斷改進數學教學方法。我根據自身實踐探索,結合當前教育要求,談談對優化教學方法的看法和體會。
一、注重學習興趣的培養,強化學習知識的能動性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能夠主動進行能動的學習、主動的實踐探究,興趣是他們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和源泉。濃厚興趣的培養對學生學習的提高、習慣的養成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怕苦的情緒,與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溝通,了解學生內心情感,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成功的機會,享受成功的喜悅,堅定學好數學的信心,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愿望,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如在教學幾何復雜圖形時,由于學生一直接觸的是比較簡單的圖形知識,對復雜圖形知識的學習產生畏難情緒,所以要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借助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資源,運用形象、生動、直觀的畫面和藝術性的語言,讓學生對復雜圖形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注重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傳統教學中,由于忽視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空間活動范圍有限,造成課堂氣氛緊張、沉悶,缺乏活力,導致學生學習被動,對教師依賴性逐步增強,缺乏獨立思考、認真鉆研的內在動力,學習習慣和能力不能有效形成,使學生產生厭學怕難情緒,降低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樹立新型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供學生進行自主獨立學習、實踐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平臺,鼓勵學生敢于在學習實踐中展現自我獨特個性,能夠提出個人獨特見解。教師還要充分發揮初中學生在學習中求知欲望強烈的特點,緊貼教學內容,創設適宜的貼近學生實際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和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進行銷售方面的數學問題講解時,我設置了進行服裝銷售的生活情境,“有一個服裝店,進行促銷,原價是220元的衣服,現在打八五折,問現在這件衣服賣多少元?如果打七折、九折、又是多少呢?”我將問題公布在黑板上,讓學生進行演示,其他學生進行思考。學生經過演示將答案寫在黑板上,教師進行適當概括。這種教學方法的運用,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提升了學生學習效率。
三、重視開放式問題的教學,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性
由于數學是一門具有一定抽象性、邏輯性和嚴密性等特點的基礎知識學科,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學習效率的過程中,自身思維的邏輯性、嚴密性等方面能夠得到發展,獲得一定的進步,但由于學生自身條件的限制,學生在抽象思維和發散思維的能力往往沒有得到有效地提高。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一方面要切實提高學生在聽、說、讀、寫、想等最基本的學習能力的培養,還要注意加強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抽象思維和發散思維等方面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依托現有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手段,將數學知識體系之間復雜的內在聯系以鏈條式的直觀圖形向學生進行形象地展示;對復雜的數、形結合問題的教學,可以借用豐富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形象化、具體化的展現,讓學生對數形結合的問題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在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能力培養時,教師可以選擇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的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習題進行訓練;采用開放式問題,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改變思考問題的思路,讓學生在討論探究的過程中,發揮學生集體的聰明才智,培養學生“開放式”的數學思維和互助合作的精神。例如,在講解圓與直線之間的關系時,我向學生提出了一道開放式的問題:有一股強勁風暴將襲擊我國浙江省,據測定風暴中心直徑約為80千米,現在距該省有100公里,以北偏東30°方向前進,浙江省還有多長時間將遭臺風的襲擊?然后我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求出問題的答案。這樣既復習了所學的知識,又對學生發散性思維進行了很好的訓練,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052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