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區高等美術教育模式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楊 俊
摘要:充分認識美術教育的特殊性,明確民族地區美術院校辦學 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利用民族地區民間美術資源優勢進行課程開發和建設,是西部民族地 區高校美術教育改革的關鍵。
關鍵詞:西部;民族地區;美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07)04-0038-02
一、西部民族地區高等美術教育改革滯后
教育的發展是與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的,教育隨社會的變革而變革。目前,基礎教育改革如 火如 荼,面對教育改革潮流,西部地區高等美術教育發展滯后日益凸顯。自我國恢復高考以來, 高等美術教育從培養美術精英逐步轉為培養實用性與適應性的人才。高校擴招使西部高等美 術教育規模擴張,不少高校 生源膨脹,民族地區有限的教育條件受到嚴重挑戰,教師現有知識無法完成正常教學任務, 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明顯跟不上教育發展的步伐,教育質量不僅沒有快速提高反而有所下 降,學生知識結構不合理的現象也表現出來。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美術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如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 要,調整教學計劃 和明確培養目標,已是目前困擾西部高等美術教育的突出問題。由于民族地區高等美術教育 盲目摹仿專業美術院校的教學模式,對自身情況缺乏準確判斷,追求專業精英化人才培養模 式 ,在教學常規管理、學生作業布置及評價、畢業創作等方面與美院基本一個樣式。這種不切 實際的做法,含糊不清的人才培養目標,使學生越來越專門化而不專業化。
調整培養目標是西部高校美術教育改革的核心。專業美院是以培養造型藝術或設計藝術的專 門人才為主的,重技術和創作;一般院校美術專業應以 培養適應和滿足職業需求的一般人才為主,師范院校則以培養基礎教育和中等教育所需的教 學師資為 主。其不同的是,純粹的專業美院強調人才培養的拔尖性,一般院校美術專業強調的是培養 對象對職業的適應性。有人說,“事實上,我國高等美術教育所培養的學生在專業方面向美 術院校靠近 ,而在職業培養方面離師范性質較遠”[1]。所以出現了師范生會畫一點畫但不精 卻又不懂教書,一般藝術院校的學生則摹仿美院模式,熱衷邊緣前衛嘗試,對基礎學習和訓 練又缺乏足夠掌握的現象。
美術專業是需要有較高投入的專業,教學設備、觀摩采風、教學實踐、創作活動等方面所需 的經費對 于經濟發達地區來說,都基本能夠得到保證。西部地區高校由于學校性質所限,完全靠地方 財力投入,維持教學和建設的必要經費存在較大困難,對美術專業教學科研條件改善的支持 力度難以加大。再說,西部學生入校前的基礎與專業美術院校學生差距較大,如果我們摹仿 美院教學 模式,過于強調專門化培養,單純塑造精英人才,實行小班制教學,不僅會增加教學成本, 還會造成培養的人才高不成低不就的窘況。
二、美術創作多元化需要多元美術教育
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帶來許多嶄新的藝術樣式,美術創作從主題模式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 追求。無論是表現主義繪畫,或是裝飾藝術和行為藝術,當今中國的美術現 象都已經充分說明了對美術創作多元化的認同。目前,我國各大美術學院的專業設置和教學 模式基本都朝一個方向奔,中國傳統美術在教學中所占比重甚微,西方美術得到大力推廣和 張揚。這種單一的目標模式非常不利于美術人才的培養。其實,就是盛產名家的歐洲也沒有 兩 所美術院校的模式是一樣的。由于中國的美術教育制度是圍繞著造型藝術建立起來的,因而 西部地區的一些高校強調繪畫教育、輕視設計教育已經成了一種教育現象。
“多元文化教育由初始的美國民族教育模式,逐步演化為歐洲大陸國家民族教育的價值取向 ,最終成為世界民族教育發展的一種理念”[2]。時至今日,多元文化教育更得到 大家認同。多元文化被引入我國后,也受到廣泛關注。美術教育相對其他學科而言更貼近多 元理念,美術作品的存在形式及內容也極為寬泛,因為美術創作是發散型思維居勝。美術創 作領域的 繁榮,提供了優先選擇教育模式的機會。西部地區高等美術教育要適應美術創作發展的 形勢,就必須調整教學內容,認真審視課程設置及教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那種 過分重基礎、 輕創造,過分重視技能傳授、熱衷復制和對形式進行模仿的做法都需要進行改革。
西部民族地區是經濟發展滯后的地區,教育發展相對落后。在市場經濟大潮下,如何將美術 教育與市場對接,調整辦學思路,拓寬課程范疇,開設特色課程,改革實踐教育方式,是民 族地區高等美術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西部民族地區的美術教育基本上還是沿襲計劃經濟體 制下的教育方式,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與市場經濟無法正常接軌。事實上,市場經濟 有助于美術教育的更好發展。教學與“經濟”結合,能給學生更多的接觸經濟和社會生活的 機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對美術教育事業本身而言,按 經濟規律進行操作,既可以改善辦學條件,也利于自身的發展。
三、人才需求多樣化要求多元人才培養模式
辦大學的目的就是培養人才,大學是人才的搖籃。我國西部由于地理環境及發展起步較晚等 因素,經濟發展落后。為扭轉這種局面,教育的發展是不可忽視的。高等美術教育 應針對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來培養人才。目前,新興的廣告業、環境藝術設計業、包 裝印刷業、園林綠化業、城市設計規劃業都需要高素質的設計人才。我們必須強化設計專業 對現代 社會的適應性,增設適合時代發展的教學內容,探索有效的可行的實踐模式,明確人才的培 養方向。
關于人才培養,這里我們又要談到美術學院的問題。有人說,美術學院的學生都是為現實主 義 創作培養的,但由于市場原因,現在的美院很少有人愿意進行現實主義主題性的繪畫創作了 。筆者以為,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階段嘗試尋找個人風格不無害處,現在的美術教育雖不能 說完全 是為市場而培養人的,但事實告訴我們,教學必須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起來。雖然傳統美院 對師 徒傳承關系非常注重,但是,如果承擔同一畫室教學任務的教師教出了風格完全不同的學生 ,這是難得 的好事,可以看做是大家對多元文化的寬容與接納,也是美術教育出現了百花齊放的良好局 面的標志。不管那種教學方式,對不同觀點和表現方法的寬容都是有利于美術事業發展的。 教育,根據市場需求來培養人才,適當調整教學思路,師生都去主動接受新的思想 和觀點,對于創新人才的培養是有益而無害的。當今世界,藝術市場異?;鸨?,藝術品投資 已經成了增值較快的新興行業,不少從事藝術創作的畫家已經成為這個行業的受益者。西部 地區經濟落后,多培養一些有個性的畫家對促進經濟發展肯定是有益的,何況西部高校還存 在學生就業難的大問題。我們理清了辦學思路,教學就有了明確的方向,有了方向才會去認 真審視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等問題。
四、民間美術資源應變為教學資源優勢
西部地區民族民間美術資源豐富多彩,早已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從民族建筑藝術到少數民 族的挑花、刺繡、剪紙、蠟染、木雕、銀器、泥塑等民間藝術,樣式繁多,色彩斑斕,奪人 眼目。 民間美術進高校課堂在我國時間不長,除中央美院等個別院校開設民間美術專業外,全國高 校幾乎都沒有設立這個專業。目前,民間美術教育現狀已不能適應當前國內經濟文化發展對 民間美術人才的需求,也不能適應目前國際上對各民族傳統文化日益關注的現實。
中國民間美術涉及到多種社會人文學科,其造型具有實用和審美兩重性。發展民族民 間美術事業實際上是一個整體的社會教育問題。目前教育部對高校本科辦學水平評估特別強 調辦學特色,無論是東部還是西部的高校都在盡力挖掘自己的辦學特色。西部地區高校 ,將優秀的民間美術列入教學內容引進課堂,也正是確立自己的辦學特色的具體措施。民間 美術是傳統文化的形象反映,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成果。在面臨西方強勢文化滲透的嚴峻形 勢下,高等美術教育要注意全球化和民族文化二者取向的均衡。努力推進和積極開展民 間美術教育,將民間美術內容引入課堂,創造民間美術教學條件,對喚醒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激發他們對民族民間美術的熱愛和關注十分必要。高等美術教育設置民間美術課程對培養 學生的民族情結和愛國情懷,促進社會對民間美術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
民間美術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形象再現。高等教育應開設民間美術課程,學生對民間美 術有了感情,才會主動地去保護和發展傳統文化。西部民族地區高校開設民間美術教育,有 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我們有現成的教育資源,豐富的民間文化和美術活動可以為教學 提供原生態的一手教學資料,提供最原始的民族活動展示。其次,民族地區擁有大批長期對 民間美術進行研究的專家學者,他們在民間美術研究的各個方面已取得一定成就,還有一批 民間藝人仍然在傳承民間美術,從事民間美術的制作、加工和設計,這些對美術教學和實踐 都會提供較大的幫助。
五、加快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美術課程建設
辦好大學、辦有特色的大學,離不開課程建設。搞好課程規劃、建設精品課程是提高教學 質量和完善教學內容的關鍵。民族地區高校有自身的局限性,由于受地區辦學經費 的限制,教師培養力度遠遠不夠。目前,西部民族地區上層次的精品課程少,有些院校甚至 沒有 精品課程。通過課程規劃和課程建設,在促進教學水平提高的同時也能培養教師能力。通過 參與課程建設,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平會有所提高,教學方法也會有所改善。
高校擴招的負面因素帶來了教學質量的問題,擴招泛濫導致生源 素質下降。例如,多數設計專業的學生入校前從沒有接觸過設計基礎內容,造型藝術專業的 學生在考學階段大量從事的只是素描、色彩的機械化應用訓練,他們走進大學后,重復和摹 仿的 陰影難以抹去,給教學增加了一定難度。如何通過課程建設這條途徑重點建設繪畫或設計等 基礎學科,彌補學生基礎課程的缺陷,是值得大家深思 的問題。美術教學改革必須優化課程結構。其實,面對具有不同個性的學生,美術教學要采 取規范的教育模式,但不是僵化的同一的模式。如果美術教育把學生都按照一個“模型”去 培養,那就違背了美術教育的本意,這種教育也是不會成功的。如何培養人以及培養什 么樣的人也是課程建設需要考慮的問題。美術教育應增 強學生對人文學科和美學知識的了解,將技術訓練與審美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 生主動利用信息技術接觸新知識,提高他們的綜合藝術修養,是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 要議題。
參考文獻:
?。?]王華新.高師美術教育的反思與策略[J].美術,2005(7):116.
?。?]唐啟秀,潘廣成.多元文化教育“本土化”要慎行[J].貴州民族研究,2006 (3):51.
〔責任編輯:徐光宗〕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47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