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等師范院校英語專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祝小丁

  摘要: 在我國,由于高等師范院校英語專業學生用在語言技能訓練方面的時間較多,因此,其人文素養的培養問題容易被忽視。本文從人文素養培養的意義和可能性方面探討了高等師范院校英語專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 高等師范院校英語專業學生人文素養
  
  作為教育的最高階段,高等教育是培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的專業教育,其重要職能之一就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所需要的各類人才。要實現這一目標,高等教育就要注重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普通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使學生具有比較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和開闊的視野,了解人類的過去,關心人類的現在,憧憬人類的未來。因此,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就像是高等教育的一雙翅膀,任何一方被忽視都會影響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早在古代希臘和羅馬,人文教育就已經為當時的人們所重視,教育家們主張通過教育使人獲得全面的發展。“從事任何一種專業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他所發揮的作用都以其整體的人格表現出來,而人格則是建基于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之上。在人的生活經歷中,不可避免地要和自然的物質環境,社會的人際環境,自身的內在環境不斷地進行交流、融合,生活的問題亦來自于這三個方面,解決的途徑也有賴于這三個方面的互動”。[1]同樣,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說:“君子不器”,意謂每一位不甘心淪為工具的年輕人,都應該打開狹窄的專業“牢籠”,避免成為一個可悲的匠人,而要研究我們的心靈與宇宙,領悟時代的真諦,使自己真正成為行走于天地之間,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人文性是高等教育區別于各級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特點之一。如果高等教育意識不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意義,沒有把人文性作為高等教育的核心競爭力,沒有看到人文性是學生持續發展、終身學習的不竭動力,那么,高等教育就會淪為一種職業教育,學生甚至在就業市場上比不過純粹的職業教育學生。而這樣一種怪現象已經在市場上發生(有的單位專招職高生、中專生,不要大學生)。高等教育就以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勞動者、心智健全的人為目標,因此,人文教育在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對于給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著難以替代的作用。只有良好的人文教育才能夠刺激學生即使在走上工作崗位后仍不斷地更新知識、終生學習,不斷地提高理解世界和人生的水平,并將這些具有哲學意味的思考融入生活和工作,從而不斷提高工作質量,成為前進的動力。“作為一個和諧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其價值觀念、道德情操是建筑在較高的文化素養之上的,特別是文史哲素養上。因為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學修養,才能深刻理解人類的悲歡與痛苦;只有掌握了豐富的歷史事實,才能反思和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只有打下一定的哲學功底,才能擁有生活智慧。因此,在大學中不僅要傳授科學知識,還要講授人文知識”。[2]人文素養的重要作用在于,它的目的是不僅要教給學生某些確定無疑的知識,而且要將開放的胸襟、鉆研的熱情、思辨的邏輯教給學生,促使學生具有不斷調整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對新知識、新觀念具有較高的分析能力、辨別能力、領悟能力、接受能力,從而成為各行各業的先鋒人物。大多數高等師范院校英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都將成為中學英語教師,作為將被授予文學學士學位的學生和日后的中學教師,人文素養對他們將來參加工作和繼續深造具有重大的意義。在21世紀,包括語言教學法在內的各種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快,缺乏這種應對能力的教師將會感到力不從心。因為人文素養與教師職業素質緊密相聯,也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后續發展。如果教師本人沒有對中西文化差異的領悟,沒有對中西語言語法關系對比的相關思考,就很難在將來的中學英語教育事業中應對自如,深入淺出地給學生講解和分析,這就必將影響到我國中小學基礎英語教育的質量,中小學英語教師就很難成為素質教育的窗口和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橋梁。
  高等師范院校的英語專業學生在畢業的時候將被授予文學學士學位。但是,和同樣被授予文學學士學位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相比,英語專業的學生在文史哲知識方面的基礎顯得薄弱,這和現代高等教育制度、市場經濟的發展、英語專業的學科特點和教學理念有關。張汝倫教授認為,人文教育的危機來自兩個方面,“外部危機是指現代社會注重實利使它們不可能得到真正的重視,內部危機是指學術的‘專業化’,其實是零碎化和去生命化”。[3]在人文教育受到關注的今天,在強調人才培養質量的高等教育體制下,關注高等師范院校英語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的現狀非常有必要。
  根據英語專業教學大綱,英語本科專業學制為4年。根據英語專業教學規律,一般將4年的教學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即基礎階段(一年級和二年級)和高年級階段(三年級和四年級)?;A階段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傳授英語基礎知識,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嚴格的聽、說、讀、寫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良好的學風和正確的學習方法,為進入高年級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高年級階段的主要教學任務是繼續打好語言基本功,學習英語專業知識和相關專業知識,進一步擴大知識面,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綜合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由于時間的相對缺少,高等師范院校英語專業的學生對西方的哲學、歷史、中國的文學知之甚少,從課本上得來的也是支離破碎的文學史知識,完整地讀完數本中外文學名著的學生不多。地處相對偏僻的某些內陸城市的高等師范院校英語專業學生,由于條件的制約,甚至還沒有見過英文版的《圣經》。雖然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還沒有引起教育界的重視,但教育部已經將《大學語文》列入高校理工科的必修課。但是,對于英語專業這樣一個同樣強調技能和在技能上需要消耗大量時間的文科專業,卻沒有被足夠關注。客觀地說,英語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基礎肯定要優于理工科學生,但是離最終的培養目標卻仍有一定的距離,這當然有一些客觀原因,但也是因為沒受到足夠的重視。如果給予相應的重視,經過一定的調整,這一現象完全可以得到很大的改觀?!白鳛橐凰髮W,它必須考慮每一項社會職能的實際價值,換句話說,它的教學、科研和服務應當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要”。[4]高等師范院校如果能夠高度重視學生的人文素養,將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長遠競爭力。
  
  參考文獻:
  [1][2]謝安邦.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張汝倫.我國人文教育的現狀與出路[M].孫有中主編.英語教育與人文通識教育.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4]胡建華.高等教育學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本文為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項目“高師英語專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項目編號CJF07038)的階段性成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8340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