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產生教育偏差的原因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陸阿定
摘 要: 家庭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是學生的父母,因此家庭教育的成功與否基本上取決于家長的自身因素如何。家長的自身素質、親子關系、教育方式、家庭氛圍等,都將對孩子一生的發展起到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關鍵詞: 家庭教育 教育偏差 原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重要補充。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如果能夠相互支持和配合,就能夠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但由于受到社會上片面追求高學歷和普高熱的思想影響,很多家長在實施家庭教育過程中產生教育偏差。產生教育偏差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
現在,不重視子女教育的家長已經不多了。然而,不懂得教育方法,不會教育子女的家長卻大有人在。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權威型
家長對子女期望過高,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要求過高,嚴格控制和支配孩子,不允許孩子有不同的意見和行動,動不動就訓斥、體罰和打罵。這種教育的結果使學生往往從開始的表面上屈從,內心默默抵抗,發展到難以服從,尋找發泄機會,最后發展到對家長的粗暴態度十分反感,并且采取抵抗態度,甚至有可能走向極端。
2.嬌慣型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怎么使你的孩子備受折磨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庇捎讵毶优摹蔼殹?,家長對孩子都是關愛有加。家長過多地呵護、過多地包攬,不僅有礙于孩子思想品德的發展,而且會助長孩子的隨意性,使其從小無拘無束,無法無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粗暴地對待人和事。人們常說獨生子女具有不良的人格特征,如自私自利沒禮貌,缺乏獨立性,怯懦等,其根源可能都在父母身上。
3.放任型
這種類型在職校學生的家庭教育中比較常見。家長認為孩子讀職校沒有前途可言,甚至覺得自己的孩子注定沒有出息,干脆放棄對孩子的教育,對孩子放任自流。孩子由于得不到必要的教育指導,容易受到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染之蒼則蒼,染之黃則黃”,向不同方向發展的概率往往難以估計。
4.矛盾型
矛盾型的教育方式主要是指家庭成員對于子女要求不一致:一個過分限制孩子的獨立性,另一個卻是有求必應,事事以孩子為“中心”,這種管教,往往造成孩子兩面性,甚至尋找機會,想方設法鉆空子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種不一致還表現在:有的父母對孩子采取無所謂的態度,高興時對孩子有求必應,甚至看到孩子的某些缺點也等閑視之;不高興時,對孩子吹毛求疵,這也不是,那也不是,使孩子左右為難,無所適從。這種教育方式也嚴重地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家長的自身素質不高
大多數父母僅有中等學歷水平,工作崗位集中于工人、小個體戶和辦事員,家長教育能力薄弱或喪失、教育水平的低劣,容易使子女產生不良行為。家庭成員的不良思想、不軌言行、一些惡習甚至違法犯罪行為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不良影響,如賭博、煙酒無度、結伙斗毆等不良行為,甚至讓孩子參與其中等現象,不但喪失了家庭教育的功能,而且抵消了學校教育的效果,以致出現“5+2=0或5+2<0”的現象――即學校正常的教育被家庭不正當教育抵消的現象。
還有一些家長的教育水平低下,雖然對子女的不良行為又氣又惱,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教育方式和能力,只能干瞪
眼、白生氣,結果只能是聽任子女的不良行為不斷惡化。
三、家長與孩子之間缺乏溝通
一方面在和孩子溝通時家長缺乏主動性。有的家長是需要溝通時才進行溝通,或對溝通并不在意;有的家長以自己工作繁忙為由或過于重視自己的娛樂需求而忽略孩子的溝通要求,或在溝通過程中心不在焉,敷衍了事,這些都是在親子溝通的主動性上做得不夠的家長。在跟學生交流時發現絕大多數的“問題學生”都很少跟家長溝通。有個“問題學生”對我說:我跟父母沒啥好說的,有點什么事,父母非打則罵或懲罰,所以我有什么事一般都去找哥兒們,尋求他們的幫助。孩子也是一個人,也需要一個忠實的聽眾,也需要一個交心的朋友,但是很多家長卻主動放棄了做孩子朋友的機會。
另一方面盡管父母主動和孩子溝通,但在和孩子交流時很不適應。信息時代,孩子的知識接觸面比較廣,和孩子相比,父母不善于學習,不愿了解新鮮事物,在知識、觀念的更新上顯得相對滯后,所以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也得不到孩子的尊重。對新的語匯、新的興趣、新的焦點話題、孩子談話的興奮點,父母都很茫然,這必然導致父母與子女之間無話可談。
四、家庭的不和諧
在現實生活中,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不斷變化,一些家庭的矛盾沖突也在不斷加劇,甚至導致家庭的破裂。據國家民政部統計,2004年全國有161.3萬對夫妻離婚,比2003年增加了28.2萬對,增幅為21.2%。離婚作為生活中的一個重大事件,對未成年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都有很大影響。離異單身家庭學生容易產生許多心理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離異單身家庭的學生,找不到雙親家庭的溫暖,再加上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常常情緒低落,意志消沉,心事重重,極易形成孤僻、自傲、不合群的心理疾患。
2.父母離異對孩子來說,意味著被拋棄,孩子自然覺得比別人低一等。常常表現為自卑、多疑、情感冷漠,常常感到命運不公,因而不愿付出愛與關懷。
3.通常情況下,離異家庭的孩子非常憎恨離開的一方,又因無法對離開的一方表達憤怒,常常遷怒于養父或養母身上,把他們當作發泄的對象,從小就有仇恨、自私心理,滋生出一種對社會、對家庭、對人生的冷漠和悲觀,甚至產生敵意,對自我和他人充滿不信任的情緒。
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非同小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信念、情緒、行為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加上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差、好模仿的特點,父母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表情都會對孩子的發展起著導向的作用。曾有這樣的一個廣告:三個孩子在一起比誰的爸爸勇敢,其中的一個孩子說:“我的爸爸開車看到紅燈闖了過,你們的爸爸敢嗎?”家長即使不教孩子學這些,但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已經受到了影響。因此家長良好的自身素質、良好的親子關系、正確的教育方式、和睦的家庭氛圍等,都將對孩子一生的發展起到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不良行為的疏導與矯治的實踐研究.
?。?]淺析中職生家庭教育環境的優化.
[3]學校內外環境對學生影響的若干思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87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