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互聯網+”背景下的中職德育教學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現階段,科學技術已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普及開來。這給中職德育帶來了很大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很大挑戰?;ヂ摼W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學生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這其中不僅有正面的影響,同時還存在負面影響。基于這一背景,廣大中職教師要正視德育,不要畏懼挑戰,要勇敢地抓住機遇,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提高德育質量。
  [關    鍵   詞]  “互聯網+”;中職德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06-0004-02
   中職教育與普通高中的教育有很大不同,從某種角度上看,中職教育是對普通高中教育的完善。此外,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中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擇業和就業,而普通高中的教育則是為了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互聯網高度普及的當今時代,中職院校受其影響頗深,從德育的角度看,廣大中職教師應緊抓這個機會,將互聯網與德育結合在一起,以進一步提升中職德育的有效性。
   一、中職德育的現狀
   對廣大中職院校來說,《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的設置與教學安排意見》以及《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是其開展德育工作的主要依據。目前,中職德育的主要內容是哲學與人生、心理健康、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等。通過學習這些知識,學生能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形成長遠的職業理想,與此同時,還能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從而促使學生在步入社會、參加工作以前樹立正確的三觀,形成健康的心理。不過,在具體的德育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效果常常無法達到預期,這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教師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死板,與學生的興趣取向不符,無法充分激發學生參與德育的熱情;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很多中職生的文化基礎比較薄弱,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其學習效率不高,無法充分理解一些難度較高的理論知識,這也給教師的德育造成非常消極的影響。
   二、“互聯網+”對中職德育的影響
   (一)“互聯網+”對中職德育的影響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中職院校也漸漸運用該技術,這在很大程度上轉變了教師的教育形式,使教師的日常教學變得更加現代化。如教師要想運用互聯網上課,需要用視頻、電子課件、動畫等資源,而教師要想運用這些資源上課,就必須依托多媒體設備,換言之,在當今時代,教師可以不必再通過單純地口頭講解和板書授課,實現了教學用具的革新;此外,教師運用互聯網上課,能夠極大地擴充德育資源,因為通過互聯網,教師能夠更加全面地搜集與德育有關的各種信息,從而能有效擴充德育內容,為德育注入新的活力,繼而能有效提高學生參與德育的興趣。最后,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信息的傳播速度已經快得令人咋舌,這一特點,可以幫助教師更加快捷地傳播教學內容與信息,與此同時,更有利于學校開展德育滲透,如學校可以通過建立相關的微博或者微信公眾賬號,向學生傳播與德育有關的內容。
   (二)“互聯網+”對中職生的影響
   1.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從獲取信息的視角看,互聯網能夠為學生搜集信息提供多種渠道,基于互聯網,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喜好大量收集信息,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開闊了其知識視野,同時還為其自主學習提供了諸多平臺,互聯網的這一特點徹底打破了以往學生只能單一地從教師口中或者相關書籍中獲取信息的局面,漸漸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極大地擴充了學生的知識儲備。
   此外,從人際交往的角度看,基于互聯網,學生與教師、朋友、同學等的交流變得更加快捷與方便,且很多時候根本沒有時空限制,這極大地降低了人際交往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促進了其自身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在網絡中由于沒有現實中各種壓力的影響,學生在與人交流時會更加放松,這有利于學生釋放心中的壓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2.影響學生的生活方式
   現階段,互聯網的高度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學生的生活方式,不過,在這些改變中有有利的改變,同時也有不利的改變。其中,有利的改變在于,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拓展自己的交際圈子,了解其生活圈子以外的精彩,這對其良好生活心態的形成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其努力創造美好生活的渴望。從不利的角度看,現階段,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其中很多不良信息會對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造成非常消極的影響,如一些暴力的視頻或者游戲、淫穢的文字等,都會荼毒學生的心靈,甚至導致學生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負面內容并非完全是由互聯網造成的,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學生自己。眾所周知,中職生大多還沒有成年,不具備較強的自控力,所以他們在面對自己喜歡的內容時常常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此外,由于互聯網具有一定的虛擬性,所以很多時候,學生會非常肆無忌憚,在網上暴露出一些出格的行為與思想,長此以往,必然會對其在現實生活中的人格產生影響。
   三、“互聯網+”背景下的中職德育教學策略
   (一)重視培養學生以及家長的媒體素養
   當今時代的中職生大多是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而長大的,在這種背景下,他們一方面可以切身感受互聯網給其帶來的各種驚喜,另一方面,他們或多或少也能在家長的日常教導下認識到互聯網對其身心所造成的消極影響。面對愈發復雜的網絡環境,廣大中職教師應將德育與互聯網結合在一起,立足互聯網本身,對中職生以及家長的媒體素養進行培養和提升。    具體來說,教師在備課階段不妨立足德育的內容制作一些微課視頻,之后,在正式上課的時候,引導學生基于微課視頻進行學習。此外,在完成課堂教學以后,教師應將相應的微課德育視頻分享到班級的QQ群里,并要求學生積極利用課余時間對相關內容進行復習,與此同時,教師還需積極與學生家長聯系,懇請學生家長督促學生進行復習,這樣,不僅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同時還能使家長在督促自家孩子復習的過程中認識互聯網之于孩子學習以及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意義,這有利于學生家長樹立正確的互聯網觀,繼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家長鼓勵自家孩子從正面利用互聯網學習,這對教師后續的德育工作大有裨益。此外,教師除了肯定學生家長及時督促自家孩子利用互聯網復習功課以外,還應經常利用QQ群或者微信群與學生家長針對互聯網教學進行溝通,并因時制宜地在群里分享一些與“互聯網+德育”有關的教育資源,借此使學生家長對互聯網技術產生更為深入的認知,引導其積極為學校的“互聯網+德育”提供幫助和支持。
   (二)積極開展信息化的德育班會活動
   德育本身有著較強的理論性,如果教師在其中加入太多強制性的考核,勢必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學生對德育產生抵觸心理。相比較于專業化的課堂教學,班會由于相對比較輕松自由,所以更適合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與此同時,加上互聯網的輔助,教師更容易獲得預期中的教學效果。
   為了確保德育班會活動的有效性,教師應積極利用課余時間對《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進行研讀,并立足于此,結合中職生的特點,有選擇、有重點地設計德育主題,規劃德育內容,然后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提升德育的效果。例如,在新生剛入學之初,為了幫助學生快速適應中職院校的生活,幫助學生與教師、同學搞好關系,教師不妨以“相聚便是緣分”為主題開展一些班會活動,借此迅速提高整個班級的凝聚力。在活動中,教師可先讓學生簡單地進行一番自我介紹,以使他們初步認識彼此,之后,可利用電子課件為學生展示往屆學生的校園風采,如運動會、社會實踐活動、演講比賽等活動的照片和視頻。在這些照片和視頻的作用下,學生很容易回想起曾經參加這些活動時的場景,從而有效消除學生剛進入新班級時的焦慮感與陌生感。在完成本次班會活動以后,教師應注意對學生的反饋進行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有針對性地對后續的班會內容進行調整和改良,以便提高學生參與后續班會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后續班會活動的有效性。
   (三)利用互聯網在校園范圍內進行德育滲透
   為了更好地提高德育的效果,更進一步地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學校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并將德育與之進行結合,與此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進行輔助。例如,學校可組織各專業的學生舉辦一些評選性活動,或者針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組織能力、合作能力等能力的評估活動,基于這些活動,學??勺寣W生通過網絡投票的方式參與。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校園網、微信公眾號、校園官方微博賬號等向學生滲透德育,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四)重視“互聯網+師資隊伍”的建設
   教師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要力量,因此,中職院校的教師要想充分利用互聯網對學生進行德育,就必須要對互聯網有一個相對充分的認識,與此同時,還要積極推動德育的信息化建設。為此,學校方面需要積極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以提高教師對互聯網的駕馭能力,如通過考核對教師的電教能力進行評估,以確保教師在日后的教學中切實有效地利用互聯網施教。
   四、結語
   總而言之,“互聯網+”給中職教師的德育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因此,廣大中職教師必須要正視互聯網,在教學中積極發揮其優勢,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目前來講,不少教師在利用互聯網開展德育時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相關教師還需加強對互聯網在教學中運用的研究,與此同時,還要積極與其他教師針對互聯網的運用問題進行探討,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推動學生道德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何天霞.基于“互聯網+”的中職德育學科信息化教學探討[J].學周刊,2018(29):27-28.
   [2]馬金剛.“互聯網+”時代下的中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33):150-151.
   [3]劉明文.芻議互聯網+下中職德育工作的創新[J].教育現代化,2018,5(13):330-331,355.
   [4]錢榮林.“互聯網+”背景下的中職德育教學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10):71-72.
  ◎編輯 馮永霞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72323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