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煙雨流變“高都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鄭連根

  舊時,進了濟南的西門朝東走,在路北第二個巷便是高都司巷了。
  高都司巷有250米長,3米多寬,石板路面,兩側原大都是具北方特色青磚小瓦的清代民居,建筑考究。一些人家,還把住宅建成“院套街、街連院”的獨特格局。從2002年10月對高都司巷搶救性考古發掘得知,這里出土的古井、古道、陶罐、瓷器、瓦當、酒壇等文物,從戰國至明清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就證明先民們在戰國時就已在這一帶生活。因此,有報刊說高都司巷出土的文物就是“整個一部。濟南編年史’”。
  高都司巷是一條古老的街巷。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歷城縣志-建置考》就有”高都司巷:太平寺街東“的記載。據傳,該街因曾有一高姓的“都司”在此居住而得名。1966年此巷曾易名“啟明街”,1980年恢復原名。
  說該街因一個“高”姓“都司“而得名,筆者一直存疑。“都司”是什么?明代“都司”是管理一省軍事的官署名稱,建制大致相當于今天的省軍區。
  “都司”的主官是“都指揮使”,也就是今天的軍區司令員。稱“高司令“名正言順,說“高軍區”就講不通;同理,叫“高指揮使”可也,稱“高都司”就有點風馬牛的味道了。
  不過,不通也罷,這條老街幾百年以來一直就叫這個名字,只好多費點兒筆墨,簡要介紹一下明代的“都司”建制。明太祖朱元璋為強化中央集權,對中央和地方兩級統治機構作了重大調整。地方上,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廢除行省制度,改由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司(簡稱按察司)、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分掌一省民政,司法、軍事,并稱“三司”。三司互不統屬,各對朝廷負責。都指揮使司負責管理所轄區內衛所,以及與軍事有關的各項事務,是地方平時最高軍事領導機構,分別隸屬于中央的五軍都督府,并聽命于兵部。
  當時整個明王朝共置有21個都司,行都司,山東都司(隸左軍都督府)是其中之一。都指揮使司設都指揮使1人,正二品。都司下設衛指揮使司、千戶所,百戶所。各衛所平時屯守,戰時奉命攻守。
  清朝建立后,經歷了幾十年戰亂的濟南同全國一樣逐漸安定下來,經濟也有所恢復。金融業務的頻繁,要求迅速了解銀兩與制錢兌換的行情以及存、放款的成交額及利率等。于是,在道光年間,濟南銀錢業在高都司巷設立了福德會館,各銀號如:三合恒、慶泰昌、協聚泰,大德通、大德恒等,每天一早人們便到該館交流信息及進行交易,俗稱“上關”。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濟南銀錢業鑒于錢幣“私鑄叢生,攙合混真,虧遍間閻”,有的錢號只好“買賣銀項,拖延支付”,于是錢業公會公立行規約束,并勒石嵌于高都司巷的福德會館墻壁上。1906年德禮和洋行韓世禮由青島來濟,在高都司巷設立禮和洋行濟南分行,這是歷史上外商在濟南設立的第一所洋行。
  清咸豐十一年正月(1861年)初,法國主教江類思曾來到濟南,聲言“特來東省傳教”,從1861年到1869年間陸續擴建了高都司巷天主堂。教堂建筑采用全封閉式,連鐘樓、圍墻都以石塊砌成,從遠看去似座古城堡,直到現在當地一些老住戶仍稱這一帶為”洋樓街”。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時,公勵學堂在高都司巷開辦。辛亥革命后,該校改為公立,于1914年與私立山左公學、濟南官立中學堂合并,名為山東省立第一中學,也就是現在濟南一中的前身。坐落在該街的匯源里黃家大院,是吉泰號估衣鋪的舊址。吉泰號是濟南歷史上最重要的大商號之一,經營范圍曾經到達北京及青島等城市。該院以里分為主道,兩側為院落,院套院,街連院,共包括6個大院落,近300間房子,是一個近代風格的里弄,不同于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具有當時時代的鮮明特色。
  過去的高都司巷一帶民居層層疊疊,曲徑通幽。作為省政府西側惟一成片的古建筑群,該巷雖歷經數百年社會動蕩、風雨侵蝕,許多古民居已翻修或翻建,但從整體上保留了老濟南的基本面貌與特征:富麗或雅致的宅院,木欞門窗,石雕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人物古玩、福壽如意,精美考究,深具齊魯文化底蘊。由于城市建設的需要,高都司巷已于2002年拆除。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756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