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個學生都能說“我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教學的創新應立足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優化。針對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這一環節進行重點分析,著重突出教學中應照顧到學生個體的差異,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興趣。在此基礎上,本文還探討了在網絡環境下的新的評價方法上的嘗試。
【關鍵詞】語文課程;差異;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2-0177-02
縱觀現在教學課堂上的實施運用的評價,之所以采用的方法被動,多數評價內容程序化,是因為評價的終極目標多是為了獎勵和懲罰,可是采用的教學評價的方式順應現在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構建一個有前瞻性和發展性的教學評價體系已成為現行教學發展的需求。
學生認識自己、汲取新的知識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由淺入深,由慢到快,不可能一蹴而就。古語云:“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痹u價學生時應采取“及時鼓勵“的策略,努力發現并抓住學生身上哪怕是微小的閃光點,予以放大和評價。讓學生從老師的積極性評價中看到自己的勞動和努力,從而產生精神上的滿足,從心底發出“我行”,煥發出更強烈的學習熱情。
一、關注差異,促進成長
以往的語文課程評價,教師課程的教學評價之前,教師就形成了對學生的刻板印象,少數孩子處于上游水平,多數孩子屬于中級程度,極少數的孩子是下游水平,因此,造成教學評價的最大瓶頸就是太注重其甄別和選拔的局面,當然,此舉是有背于語文教學的自身規律[1]??墒牵W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水平都未成熟,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獲得教師的積極的、正面的評價,就會激發積極的情緒,積極地面對學習過程;反之,教師致以消極的、反面的懲罰,學生就極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觸發消極的情緒,學習過程也會反其道而行之。由此看來,學校內部的教學評價,可以把過程評價放在首當其沖的位置上,學生通過檢測看出自己的成長水平,橫向和縱向對比,以此逐步增強學習的信心。
首先,可以進行差別化的教學評價。一個班級中,學生的語文水平高低不同,有差別。所以,在教學的評價標準上,從學生的發展考慮,淡化班級比照,深化自己評價,對優秀的學生,可以激發不滿足于現狀;對學習接受能力稍弱的的學生可以降低要求,降低標準,避免產生自暴自棄的學生。再就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為了學生成長的需求,可以運用多樣的鼓勵方式,讓學生有成功的喜悅感,變“懲罰”為“激勵”,用自信積極的心理深化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都得到全面而有效的提高。
二、主體多樣化,確保其客觀公正
“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边@也給語文教學過程提出要求,教學不能僅僅只注重教師對學生單方面的評價,還要著眼于學生自己的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也可以加入家長的參評。在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學生也增加了合作意識,強化了自主能力,激發了自信心[2]。因此,教學評價主體要從單一化走向多樣化,確保教學過程的客觀公正。
如一學期期末時,可以請學生展示這一學期的學習收獲,自己選擇,自由展示,然后讓老師、學生和家長三者進行客觀的評價;學生可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譬如校園展銷會、圖文并茂的簡報、倡議書等,匯報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活動;學生自己調查,班級學生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等。采取這些措施,可以激發各方面參與評價的興趣,也使得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有效的提高。
三、互動交流,優化評價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系。在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可以評價學生,學生也可以評價教師,學生還可以評價其他同學,也可以進行自我評價,網絡程序又會自動地給學生的學習活動以評價。
如對學生網上發布的作文,便可通過自評自改、互評互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評價方式,動態的記錄下學生進步的足跡。根據計算機能高速地處理一些繁雜的信息,并且可以記錄信息的處理過程這一特點,還可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回顧、比較。在縱向的比較中,讓學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某一階段取得的進步或存在的不足,從而明確下階段努力的方向;在橫向的比較中,讓學生看到同伴的優點缺點,從而揚長避短,不斷地完善自我。
在這里有必要提議下信息化教學環境下的評價方式的創新。網絡環境下的評價更重視對學習過程的評價,在評價方向上,立足現在,重在使評價對象“增值”,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永不滿足的心理。網上可以展示每一位學生的語文學習作品,激勵學生的發展,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在評價過程中,利用教學軟件中的音樂、動畫、一句鼓勵的話,以及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游戲來鼓勵學生,成功避免了傳統教學評價中學生可能出現的挫折感,既使大腦得到了休息,又使自己興趣加強,同時,還開拓了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好地做到了寓教于樂。
四、注重綜合性,全面評價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3]??v觀語文課程,具有綜合性和完整性,相應它的課程評價內容也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幾個方面出發[4]。語文課程評價囊括的范圍不局限于知識和能力,還包括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那么,教學評價中,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學習過程統一,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統一綜合地去看待。因此,我們要注重教學評價的綜合性,全面、客觀地去評價每個學生。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讓語文教學的評價者變被動為主動,自我檢查和檢測自我缺陷和弱點,有助于改正不足,自我警醒。與此同時,依據每個學生的差別和不同,語文的教學評價內容相應的多樣化,評價的體系依據多彩化,評價的標準應當多元化。
多增加幾把評價的尺子,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受到鼓勵,使學生更加自信,相信“我能行”,不斷自我完善,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靳健.小學語文——參與式教師培訓教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陸志平,薄俊生.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對比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陳旭遠.新課程 新理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識培訓教材[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閆寒冰.學習過程設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視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087.htm